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解疑释惑考论结合——褚斌杰新著《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品读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解疑释惑考论结合——褚斌杰新著《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品读
李金坤(江苏大学人文学院)
2004-02-23 17:29:19  来源: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褚斌杰先生,以其对楚辞学半个多世纪持之以恒求索不止的满腔热忱,又一次向人们奉献了楚辞学研究新著《楚辞要论》(以下简称《要论》)。其可圈可点处甚多,但笔者以为主要有三点。
 其一,抓住重点,释疑解惑。《要论》书名即明示,作者对楚辞的研究不是系统而全面地展开的,而是择其重要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重点研究。全书分六大部分,即:一、诗人屈原研究——《史记·屈原列传》讲疏;二、楚文化与楚辞;三、崇高、悲壮、奇丽——论屈原《离骚》的美学内涵:四、情理兼备的咏史之作——屈原《天问》探赜;五、《九歌》论:六、宋玉论。这六个部分的内容,实际上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屈原的生平与思想的研究。这是屈学中难点最大与争议最多的部分,也是屈原研究最基础且最关键的问题。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是后人了解屈原的可靠依据,于是,即以此为主干,参补其他史料,吸取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逐句详加疏证,从而对屈原的生平事迹、思想及创作等情况,都尽可能多地有一个近真的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描述。仅这一部分,作者便占用了5万余字的篇幅,堪称诗人屈原研究的集大成式的扛鼎之作。二是关于楚辞的产生及其特征的形成问题。这也是楚辞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作者根据近年来出土文物、考古成果,以及众多学者对楚史、楚文化的研究成果,郑重指出:“既应承认和重视当时文化上的地域性和多元性,但也绝不应忽视当时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总的文化思潮对屈原及其创作的影响。”(《要论》“后记”)并对某些研究者完全用“巫文化”来解释楚辞特征的说法进行了批评。三是关于屈原、宋玉的创作研究。作者认为,对屈、宋作品的研究,考证、训诂工作固然是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他们作品主旨及艺术方面的探讨,充分挖掘出它们的文学美学价值。“这也正是彰显两位天才诗人在文学史上的伟大贡献,以及普及和弘扬民族文化所必须的。”(458页)加强对屈、宋创作的研究,“始终……应该是楚辞研究的重点之所在”(458页)。《要论》中对《离骚》、《天问》、《九歌》、《九辩》、《高唐赋》、《申女赋》等屈、宋代表作的精心阐论,便很好体现了作者的撰著意图。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要论》未对《九章》设专题研究。这是因为《九章》诗歌争议问题相对较少,且其精神实质与《离骚》一脉相通,是《离骚》的放大。既然《要论》对《离骚》已详加论笺,所以《九章》亦即略而未论。这样安排,正是《要论》抓重点,释疑难的体现。
 其二,考、论结合,见解新稳。《要论》的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是考释与阐论结合得很好的佳例。它对每一争议较大的问题,总是排比古今诸家之说,然后对照分析,参以己见。所以,在如此详加考析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自然具有新颖而又稳当之学术价值。关于屈原其名“正则”与其字“灵均”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有“小名”“乳名”说(如宋马永卿),亦有“隐名”(如清王夫之)“化名”说(如郭沫若)。如此理解,“实为胶柱鼓瑟,是将《离骚》完全视为自传体而比附出来的”(9页)。作者一针见血,指出了种种附会之说的要害。作者确认《离骚》的性质“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叙遭遇,抒怨情,但并不是用诗歌的形式在写自传。……纯属文学作品性质……是具有文学虚构性的”(9页)。因此,作者认为,“正则”、“灵均”这一嘉名、美字,正是《离骚》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最为精当的概括描绘,即:“秉正无私,正道直行的志士形象”与“餐英露,乘龙驾凤,邀游天地的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9页)。前者是“正则”的体现,后者为“灵均”的摹写。
 “屈原在《离骚》中的自叙‘正则’、‘灵均’两名,正与这一思想内容和性质色彩相一致。”(10页)作者从《离骚》本身的性质出发,并结合其具体内容来考析“正则”与“灵均”之名字,别出手眼,令人信服。
 对于《离骚》等作品中多次提到效法“彭咸”的问题,历来解释也颇不一致。自从王逸释“彭咸”投水而死的殷贤大夫之后,人们大多便相信屈原《离骚》中所说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即为他效法彭咸的水死方式了。也有人认为彭咸系指楚之先人与诗人同出于帝高阳之后的彭祖,或认为彭咸为古巫人巫彭、巫咸之合称等等。而作者则从具体作品出发,从“屈原历经被疏、被放直到愤而投江,心态是会有变化并非一致的”心路历程审察,认为彭咸则有可能如楚地接舆、长沮、桀溺等一批隐者一样,是隐逸式的人物,“屈原当时的心态,主要还是出处(出世与隐处)的矛盾,所谓‘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返)’,‘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修吾初服’”(146页)。那么,屈原“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则是说明屈原有效法彭咸归隐的念头。这样的分析与推论,虽不能说已成定论,但较之前人诸说,当更接近屈原的思想实际了,其结论同样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其他如屈原的疏放地点:《离骚》的创作时间;《离骚》的解题;《招魂》诗的主旨;屈原的自沉时间与原因;楚辞文体的来源与特点;《九歌》的来源、性质与作意;宋玉生平考论;《风赋》的独特成就等等,作者都以考、论结合见长。其思考之缜密,逻辑之严密,见解之新稳,在同类著作中的确是别开生面、新人耳目的。
 其三,宏微并用,阐析精美。《要论》的六大部分,除第一部分“诗人屈原研究”与第二部分“楚文化与楚辞”外,其余四部分皆是对屈、宋代表作品的研究。而这四部分的研究,每一部分又基本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作品的正论部分;二是作品的笺释部分。前者是宏观的理论阐析,后者是微观的详细笺释。尤其是后者,笺释方面真正做到了字字落实,句句疏解;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参考价值。正因为《要论》对楚辞作品笺释功力之深厚,故在此基础上对作品宏观的阐析也就甚为中肯而精彩。例如,对屈原代表作《离骚》的研究,作者花在《离骚》文本笺释方面的篇幅就有5万余字。在充分理解与把握《离骚》的精神实质之后,作者以出乎寻常、别有感悟的美学眼光,高度概括出《离骚》“崇高”、“悲壮”与“奇丽”的美学内涵。这的确是作者的一大发明,是他对《离骚》研究所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在作者之前,还没有谁能用如此精炼、准确的语言来全面概括《离骚》的美学精神,可谓开启了屈骚美学研究的先河。作者的宏观概括能力是极强的,你看他对《离骚》所营构的三个世界的勾勒是多么精妙绝伦。他说:“在长诗《离骚》中,诗人吸取人类童年时代的神话思维,描绘了神游太空的宏大场面,展现了一个极富于幻想的诡异神奇的世界;复通过时空隧道,召集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往圣先贤上场,展现了足为人们明鉴的往古世界;更继承古老民歌的比兴传统,以香花美草、男女情思为象征,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情致缠绵悱恻的香草美人世界。”(126页),而屈原《离骚》“崇高”、“悲壮”与“奇丽”之美,正是建立在上述这三个世界之上的。作者如此精美的阐析,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而百读不厌的。
 如果说《要论》各部分的正论与笺释之间属宏观与微观结合关系的话,那么,《要论》末尾所附“百年屈学”论文相对于全书其他部分内容,则又是一重宏、微结合之关系。此文就20世纪楚辞研究的三大阶段、代表学者、主要成果、重大事件、存在问题、新世纪展望等一系列问题做了宏观式的描述,是《要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

 (《楚辞要论》,褚斌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摘自:《中国图书评论》2004-02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