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河大社《紫金山天文台史》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河大社《紫金山天文台史》
李元
2004-04-16 10:45:17  来源:  
 
 从20世纪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近现代的中国科学事业从萌芽到生根、发芽、壮大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依靠中国人民的智慧、努力以及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在中国大地上,陆续建立了有一定
规模和水平的科学机构,也就是“中国科学圣地丛书”中所说的“科学圣地”。这里的“圣地”两字代表了一种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比喻得十分恰当。由河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丛书的头三本有:《老协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紫金山天文台史》。读到其中的任何一本,你都会随着作者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身临其境地感受每一所圣地的创业艰辛和科学家的拼搏精神。

 从毛主席到紫台谈起
 从我接触紫金山天文创业前辈的高鲁、余青松、高平子、张钰哲、陈遵骆、李珩、戴文赛等中国现代天文学事业的先驱者们,向他们请教,接受他们的教导和培养已经有六十多年。从我青年时代到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以来也快60年了。我和紫台有着深厚的感情,那里的建筑、仪器、人员和一草一木我都十分熟悉。因此我读《紫金山天文台史》如同看自己的家史一般。在评介这部著作之前,我想先从毛主席1953年到紫金山天文台谈起,也许是读者有兴趣的。
 51年前的1953年2月23日,毛主席在陈毅等同志陪同下登上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当时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台长随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去前苏联访问,就由孙克定副台长出面接待并指定我跟随介绍和讲解。
 当我们站在驰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浑仪前面时,在场的人们都对我国五百多年前铸造的铜质天文仪器十分赞美,因为它不论在科学上、艺术上、工艺上都具有很高的成就。我向毛主席介绍了这架国宝级文物的作用和价值,并说明这架仪器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被德国侵略者抢到德国,直到巴黎和会上决定把抢走的中国天文仪器送还中国后,浑仪才于1920年归还中国。1933年随古物南运,由北京迁移紫台。后来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仪器遭到了破坏。当时毛主席就指示古代仪器一定要修好,而且要把它的历史讲给人民大众,让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随后他又参观了被日本侵略军破坏尚未修复的60厘米反射望远镜,毛主席指示除了修好这架望远镜以外,我们还要做出比这更大的望远镜。接着毛主席想用望远镜看看太阳黑子,然而当时天阴没有看到,毛主席风趣地说:“今天我来看太阳黑子,老天和我作对!”这些往事历经半个世纪而未能忘怀。

 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天文台
 紫台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第一座天文台,它的前身就是北京的中央观象台,是清代、明代的国家天文台,掌观历法、岁时、测天(天文、气象)。1928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把天文和气象分开,各成立了一个研究所。天文研究所就着手筹建紫金山天文台。第一任所长为高鲁,后调任中国驻法国公使,所长一职由天文学家余青松接任。余青松在美国留学期间不但研究天文颇有成就,而且还学过土木工程,因此对筹建紫台更是得心应手。一方面筑路建台,一方面向德国、瑞士、美国等国的仪器公司,订购当时相当高档的天文仪器,如德国蔡司光学厂的口径60厘米的反射望远镜、20厘米的折射望远镜,13.5厘米的子午环、10厘米罗氏变量摄影仪、海耳太阳分光摄影仪等,其中60厘米的反射望远镜是当时远东最大的望远镜。由于善于利用紫金山第三峰的地形,各建筑物错落有序而且是中西合璧,建成后即引起中外各界的好评。日本天文台学家参观新落成的紫台后曾感叹说,日本没有能设计这么好的天文台的天文学家。
 建台期间正值中日关系日趋紧张之际,在古物南运中,把北京古观象台上最重要的古代天文仪器浑仪、简仪、圭表、漏壶等经历艰辛旅程运到南京并安装在紫金山天文台上,不但使珍贵天文古仪得以南迁,并在天文台上能和现代天文仪器和建筑交相辉映,更使紫台名气大增。这也是近代世界天文史上独一无二、无可媲美之举。
 紫台于1934年正式建成,除聘任若干专职研究和技术人员之外,还聘请了一些著名科学家为特约研究员,如日后继任所长的天文学家张钰哲教授(时在中央大学任教)即是一例。
 调试新安装的天文仪器以后,紫台逐步开始进行天文研究和观测工作。其间还组队前往日本北海道进行我国第一次出国的日全食观测,获得成功,那次日全食发生在1934年4月19日。当紫台正在努力前进,发展我国现代天文学事业之时,无奈卢沟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紫台诞生不满三岁,即走上西迁流亡之途,使我国天文事业蒙受重大损失。

 八年抗战勉求生存
 抗日战争的8年岁月,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一直在昆明新建的简陋的凤凰山天文台维持经常的太阳黑子观测等研究工作。1941年初中央研究院人事调整,聘任张钰哲为第三任所长,余青松不能留所工作而他去。当时工作条件极差,生活也极为艰苦,天文所值得一书的大事莫过于由张钰哲带队长途跋涉、历尽艰险(途遇日机轰炸扫射),由昆明奔赴甘肃临洮进行了1941年9月21日的日全食观测,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并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日全食影片。
 余青松在紫台建成时曾在美国的太平洋天文学会会刊上发表了《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一文,向全世界显示中国在现代天文学道路上迈出的巨大步伐。10年之后(1943年)张钰哲在1941年日食观测之后撰写《在日机轰炸阴影下的日食观测》一文发表在全球著名的美国出版的《大众天文学》期刊上,宣传了中国科学家的奋斗精神并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这两篇文章都在国际上得到赞扬。

 在动荡中迎来了新生
 抗战胜利后,天文研究所于1946年又迁回南京,而经历战争的紫台已遍地荒芜,仪台破损,重整旧观谈何容易。只能在外表上修整一番,安装起20厘米的折射望远镜,从事过1948年彗星和变星等观测;也组队观测过1948年5月9日在浙江的日环食观测(由于阴雨未果)等。但在动荡的时局中,一切无从谈起,一直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紫台才获得新生。
 《紫金山天文台史》是第一本较完整地叙述紫台的发展著作,资料比较完备,叙述也很清晰,是一本值得参考的科学史著作。但撰写之初就拟定该书只写到1949年为止,后面的台史只能由以后的著作来完成。为了和时代衔接,在书中加入了一章“今日紫金山天文台”略为描绘了近半个世纪紫台的发展。
 今年是紫金山天文台建台70周年,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对紫台70大庆献上的一份厚礼。而且《紫金山天文台史》也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紫金山天文台史》,江晓原、吴燕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29.00元)


摘自:《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14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