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作者诺丁斯教授访谈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作者诺丁斯教授访谈
2004-05-19 16:35:43  来源: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荣誉退休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和教育学现任教授,美国教育学会现任会长。她在女权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和著述广为人知,影响巨大。她的名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已经在中国出版发行,并且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此书中文版译者、任教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杜威尔学院的于天龙先生最近专程访问了诺丁斯博士。他们就此书涉及的关心伦理、道德教育以及学校改革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对话人:
 内尔·诺丁斯
 于天龙
 
 于天龙:让我们谈谈这本《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告告诉我们,十年前您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您认为书中所谈的问题今天仍然存在吗?您的建议和主张仍然重要吗?
 诺丁斯:十年前学校改革运动在美国方兴未艾,改革的重点集中于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推行标准化考试上面。改革者们担心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和科学课程不感兴趣,学校因此必须完善教育目标,明确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好的内容。我对这样的主张不能苟同。我总是在问,“富有爱心和智慧的父母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吗?”当然不是。我们总是在与孩子一起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教育他们。我们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我们与其交流。我们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不同身心特点而因材施教。
 令人遗憾的是,十年以后情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变得更糟。对教育目的的严肃讨论越来越少。教育的经济功能左右了人们的视野,学校变成为个人职业成功和国家经济繁荣服务的工具。人们似乎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多重性的。这种偏向必须加以纠正。早在1918年,著名的中等教育改革报告就指出教育应该具有匕大目的:个人健康,基本生活技巧,家庭,职业,公民职责,业余生活,以及伦理道德。我们现在却对这些重要目的视而不见。我写此书的—个想法就是试图恢复关于教育目的的讨论。我的教育目的观是这样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
 今天人们对学生考试成绩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学校视学术为唯一目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生活在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人们苦苦寻觅精神家园。我们的孩子成长在一个缺乏关心的年代。学校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们理解美好生活的真谛所在;必须教会他们尊重自己,并且为他人的幸福尽责。 

 于天龙:这本书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传统学科设置和课程教学模式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不仅是过时的而且是危险的。这个模式必须被一个以关心为中心的教育所取代。请再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关心模式”的构成以及它在今天的必要性。
 诺丁斯:我坚信书中的结论,传统课程设置确实陈腐过时了。我们需要一个以真实人类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这个新课程并不完全放弃传统课程,相反它会将传统课程中有用的内容吸收进来,对传统学科课程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仍然能够获得它的精华。我们需要对现行科学、数学、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进行彻底改组。
 以人类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也就是围绕关心而组织的课程。孩子们必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他们也必须学会关心自然环境,关心动植物,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和学问。传统课程里的许多内容当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关心教育。我并不是反对传统课程内容本身,我不过是反对目前传统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而已。伟大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历史和艺术等等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它们当然应该成为学校课程的内容。问题是,现在各个学科课程之间彼此分离,课程与现实世界分离,与人类面临的真实问题分离。它们成为象牙塔里的知识,成为被学生们死记硬背的东西。这个现状必须要改变。

 于天龙:您的主张意味着一种彻底的教育改革——在学校结构、制度和文化上面的彻底改革。您在书中指出,以前的学校改革过多着眼于课程与教学方法论等方面,是一种微观的改革。但是真正的变化来自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的革新。我们更需要哲学上的变革而不是方法上的创新。您能否再对学校改革发表一下见解?
 诺丁斯:我当然不反对微观课程改革,但是我确实认为必须在学校结构和文化方面大动手术。课程重组意味着结构调整。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我们每一天所面临的真实问题。学校课程必须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现在的情况是,教U币和学生对课程内容基本没有任何发言权。课程大纲,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完全是由上而下强加给学生的。学生的选择必须受到重视。学生有权在教师指导下决定他们所学的内容。
 在20世纪初始,杜威就强调改革学校结构和教育过程以便更好地反映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但是,杜威并不主张对传统学科设置进行改组。他认为每一个传统学科都可以与现代社会生活发生联系。换句话说,传统学科教学应该能够跟上社会进步,并且促进社会进步。我的主张超越了杜威思想。我认为学校课程与教学必须围绕人类问题重新组织。人类问题应该成为课程的核心内容,传统学科内容要服务于这个核心。

 于天龙:那么这个课程重组在今天到底有多大的现实性呢?有多少学校改革尝试反映了您的主张?
 诺丁斯:你是不是在问这个主张的可行性?我的答案是,在没有官僚体制的限制下,这是最自然的教育方式。可是在现有的体制下,其可行性不大。但是我们不能放弃想像。改革是渐进的。很多人已经对这个新思路发生兴趣。此书出版后读者反响热烈,这就说明他仃)有兴趣。虽然与十年前相比,今天的美国学校更加重视数学和阅读,但同时无数教师和家长在渴望改革。不少私立学校已经采取我的主张进行改革尝试。所以希望还是有的。

 于天龙:您指出这本书的核心是道德教育。您对道德教育的定义富有新意:道德教育不仅是指集中于培养有德之人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道德教育也指任何一种在目的、政策和方法上合乎道德的教育。这个道德教育的定义特别重要,因为我们(特别在中国)往往强调在学校里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却忽视整个学校的道德使命。很多学校活动和实践在道德上是应该谴责的,譬如美国学校内受种族主义影响的分组教学和标准化考试的泛滥。如果一所学校的教育实践经得起道德的检验,孩子们的思想品格得以在一个合乎道德的环境里生长,那么我们就不需要任何单独的道德教育课程了。我相信您所主张的以关心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个道德教育模式。
 诺丁斯: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特别重要。关于道德教育,我基本上是沿用杜威当年的用法,在两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第一,教育人们使之成为有道德的人;第二,提供一个经得起道德检验的教育。第二种用法更加重要。如果我们能够给学生们一个在道德上站得住脚的教育,那么他们可能自然成长为有道德的人。所以我同意你的看法,道德教育并不一定需要在道德观念上的特殊教育和训练。不过,设置一门课程以集中探讨伦
理学、道德历史或者基本道德哲学还是有价值的。即使在初中阶段,这样一门课也是有用的。但是这门课的重点应该是对历史的介绍和对道德问题的讨论,而不是直接培养有道德的人。

 于天龙:很多中国读者知道您是关心道德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您能不能简要地介绍一下关心学派与其他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区别?其他道德教育理论包括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发展模式,价值观澄清理论,以及以荚德教育为基础的人格教育模式。
 诺丁斯:关心学派与认知发展模式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强调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尽管如此,关心理论不认为道德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同阶段;我们也不依靠人为设计出来的两难故事来讨论道德问题。我们强调在每一天的真实生活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关心学派赞同价值观澄清学派对个人道德责任感的重视。个人必须对自己所持的道德立场负责。我们也都认为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应该着眼于他的行为而非认知。人格教育者一般强调改变孩子的行为使其变得有道德,而关心理论家的着眼点不是孩子而是孩子们生长的环境。我们主张想办法改变环境。一个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往往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促进道德养成。

 于天龙:让我们集中探讨一下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当前美国学校里影响最大的道德教育模式。我认为中国目前的道德教育实践也反映了这一模式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很多方面与以美德教育为中心的人格教育同出一辙。在您看来,人格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诺丁斯:第一,对美德的直接灌输效果不大。实验研究以及日常生活实践都已经说明这一点。“美德袋”教育不大可能培养出真正有道德的人。第二,人格教育者对所谓的道德问题分析不够。他们忽视很多道德问题的社会根源。另外一个问题是,人格教育者看不到美德的社会构建过程。每一个具体美德只有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才有意义。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没有人否认那些劫持飞机撞大楼的自杀爆炸者具有非凡的勇气吧?但是我们不能鼓励这种“勇敢”行为。他们的勇气不是可赞美的美德。为什么不是呢?这个问题促使我们对所谓美德的社会根据或者文化基础进行探究;探究到底什么东西是人类共享的,共同珍视的,什么东西导致我们彼此不同。单纯进行所谓“勇气”或者“尊重”的灌输和训练,而不对这些“美德”的复杂背景进行批判性的探索,可能会导致教育者不愿看到的结果。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诺丁斯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3年10月出版 /27.00元 )

摘自:《中华读书报》2004-05-12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