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走向开放的教育史--北师大社《美国教育史》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走向开放的教育史--北师大社《美国教育史》
刘涵之
2004-06-04 11:21:36 来源:
这里所说的开放性并不是就三卷本《美国教育史》长达150万字的篇幅而言,因为篇幅的扩展完全可以在事无巨细地罗列教育事件、教育界人物生平、教育思想上达到。开放性是指必须从教育史的宏观格局出发,用史家意识来统摄可以纳入到教育史的中心事件。此种品格要求,对中心事件的安排与书写是建立在教育史逻辑进程的现实基础上,用兼收并蓄的包容态度来审视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如何挺立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历史观当中。所以,宽泛地说,教育史也可当作人类文明史进行阅读。
克雷明的《美国教育史》明显带着此种思路进入教育史视野。在该书中,长达380年的美国教育史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来叙述,第一卷处理的是教育史1607—1783年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二卷处理的是1783—1876年建国初期的历程,第三卷则处理1876—1980年城市化时期的历程。三个时期的划分虽然较为粗放,但史实的具体描述都围绕着每个阶段的教育思潮,社会背景展开。更多的是教育事件经常融入到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模式中,一个阶段的教育事件分布在社会演化的地图上,并且构成社会演化的自身。这样的教育史描述自然不能仅仅从教育事件的单一切片里考察社会化教育的丰富性,而是必须以社会演化、教育进步的双向推动为前提,恪守史实,既反映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又反映教育和社会的互助关系。
譬如,第一卷的时代背景就是新大陆文明的始建,独立战争到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它构成了美国教育的初创时期。无疑,政治社会的大变动与英雄传奇的草莽勇毅激发了教育理念在地方主义、宗派主义、功利主义上的分歧与妥协,狂热、理性、生存、礼仪交相辉映地成为当时教育领域的关键词。在体制上教育又不可避免地为尽快脱离殖民统治、建立新政权服务。因而,这个时期的教育总是在苦难意识中酝酿着人们的自由思想,在混乱和碰撞中为“政治预言家的学校”提供制度性的条件。当然,在学校和课程设计上都深深地烙上了欧洲殖民者的公共教育体系的痕迹,直到本阶段的末期这种阴影方才消退。
与第一卷相比,第二卷似乎集中探讨了教育体制化条件渐趋成熟,美国本土教育对新的教育生长点的关注和培植,以及这些新的教育体制是如何参与塑造全体民众的国民价值观念。其时,教育界的前沿人物威廉·T·哈里斯就观察到教育对国民精神的提升作用:“美国人不仅能够完成所有其他文明所能做到的一切,更能以前所未有之程度为之添增一种自由个性下的文化,这便是美国人的信念。”基于这种派地亚式(意即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培训)的自信心,废奴运动和福音教派形成两股大潮在民主、平等、道德的立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教育和政治之间,它们调动舆论、宣传、新闻出版的积极因素,创造了教育体制的新环境,甚至美国内战的到来也因之而加速。19世纪50年代早期,斯托夫人著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几近《圣经》一样畅销美国,它饱含对南方黑奴悲惨命运的同情心,烈火喷油般地煽动大众对废奴运动的兴趣。以至在南北战争后,林肯接见前来访问白宫的作者时也感喟:“这是一个写了一本曾引发那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个事例成功地说明教育在取得新的手段和形式后,它的影响之深广。
第三卷的描述范围在时间上获得的优越性表现在它可以把教育制度的设计直接与现代传统的滥觞对接起来。现代教育与现代文明相辅相成,现代文明的成果催发了现代教育对技术、资源的有效配置。就美国教育这个阶段的实际而言,它是福音主义、功利主义、进步主义融合以后在一个日益技术化、信息化、官僚化的社会的拓展。教育体制的结构性差异成了教育发展的双刃剑:一方面它助益教育惠及大多数百姓(例如通过现代传播),一方面又要将教育目标强制性地调整到与现代国家机器、资本集团的利益诉求一致的平台上。当然,伴随现代教育都市化的历程,教育体制内的性别冲突、种族冲突也反映着美国社会结构的先天不足。国家机器的运转、资本集团的扩张讲究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教育目标不可能违背规律立竿见影地俯就这样的利益诉求,它们的矛盾便愈演愈烈。止于书中所描述的城市化历程100余年的美国教育史不出乎这种矛盾的生发、升级、制衡、循环之外。而就社会力量对教育的贯穿作用,杜威总结道,社会乃是通过教育“系统地阐明它自己的意图,能利用本身多种手段和资源明确、有效地朝所希望的方向进行自我塑造。”美国教育的海外目标也是通过媒介资本主义的力量将本土的教育体制拷贝到其他国家,制造民族国家的另一文化想象。而在整体上,这样的态势的确又合乎教育进步主义的理念: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基本方法。
也许我这样说已经有误读克明雷的嫌疑。我一味强调教育史应看作为对教育事件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的读法,克明雷的教育史却赋予教育这样的定义:传授、启发或获得认知、价值观、技能和鉴赏力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有目的、系统的持久努力,以及通过其他间接或直接、有意或无意的方式所进行的任何学习。简明地说,克明雷的教育即指知识的传播与学习。但这样的“学习”过程结合到历史实践,就教育的理念、体制与实现手段来说,它完全是一场社会化的运作,它的功能、效果不得不借助于由下到上的社会运动、由上到下的政治设计来实现。而在现代社会,对这一关系的关注使得教育史的叙述不得不走向开放式的途径。
(《美国教育史》(3卷),[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87.50元)
摘自:《中华读书报》2004年6月2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