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读北大社《国际化与国内政治》 - 政法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政法
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读北大社《国际化与国内政治》
2004-06-22 15:46:40 来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国内部政治经济越来越多地被整合到一体化的世界中,国际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势头介入并影响着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变迁,可以说,无论在发达工业化国家,还是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无论在民主国家还是集权国家,各国内部政治经济社会被打上的国际痕迹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明显与深刻。与此相呼应的是,如何从理论上认识一体化国际化、全球化,或者相互依赖压力下的国内政治经济变迁,开始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将比较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对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进行综合探讨,就是此项学术努力的一部分,也是近20年来国际关系学最富活力和生机的领域之一。而在20世纪90年代英语文献中三本探讨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的优秀论文集中,罗伯特 基欧汉和海伦 米尔纳编辑的《国际化与国内政治》,毫无疑问可以名列其中。与另外两本重要的论文集《双面外交: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和《跨国关系研究的回归》相比,三本书都试图利用比较政治或者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意在打通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研究的人为界限,将全球化过程中的诸多国内问题置于国际关系的背景下考察。所不同的是,《跨国关系研究的回归》关注的是跨国性的社会和制度力量对国内结构变迁的意义,《双面外交:国际谈判和国内政治》则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各种政治力量在国际和国内层次的双层博弈上,而《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引入的关键变量则是国际化,关注的焦点问题,诚如编者在序言中所说,不在于探究国际化的原因,而在于国际化的结果。也就是说,面对商品、服务和资本加速流动的国际化进程,各国政府及各国国内的社会和经济行为者的机会、偏好乃至选择将会受到何种程度的影响。
《国际化与国内政治》是将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探讨国际经济力量影响国内政治的一本重要论文集,参与本书各章写作的作者均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学领域极有建树的学者。该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研究文献中的地位和意义,自不待言。该书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关注的问题上,于中国学者都有许多借读的必要。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美国研究一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国际关系研究从很多方面看,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都具有分水岭的意义。至少在欧美学界,此前的国际关系研究是被摩根索传统政治现实主义所主导的,国际关系研究中所沿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诸如权力与利益,战争与和平分析,大抵脱离不了现实主义的概念与范畴。进入70年代,国际关系研究处于科学革命时期,传统现实主义既受到外围理论的挑战,也受到内部自身变革的压力。内部压力导致后来结构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重大修正,而外围理论,例如跨国关系研究和相互依赖理论,关注国际政治的经济与非国家因素,为几乎陷入“现实主义沉闷科学”的国际关系研究注入许多新鲜的血液。新兴的国际关系流派从多学科的途径,而非只将国际政治研究视为政治学研究的附庸,对国际政治中非国家因素和经济力量给予更多的重视,从而开辟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新局面。
跨国关系的解释范式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一。这一流派的代表学者们多出于对把国际关系视为政治学或者经济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附属地位的不满,以及对在这种附属状态下国际关系学到底能有多大解释能力而产生的怀疑,因此,他们力图把国际关系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提供对一体化和相互依赖世界中各种新出现的国内或国际现象进行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独特解释能力。1970年,基欧汉和奈编辑出版了《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一书,对跨国互动与种种组织的作用,跨国关系对国家间政治的影响,跨国关系下各国政府控制能力的降低,跨国关系对国家中心研究范式(state centric paradigm)的冲击,以及跨国关系中观念的流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探讨。该书对此后跨国关系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过,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相比,其在概念化工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后来有的学者所批评的,此对“跨国关系”这一概念缺乏清晰严谨的界定,把跨国关系定义为世界政治中除了国家与国家关系以外的所有内容,从而使研究工作包罗万象,无所适从。另外,最为关键的缺陷是,该书还没有能够为跨国关系分析提供足够的概念化准备工作,对跨国关系分析模式的要件,以及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都缺少必要的理论阐述。这些缺陷导致该书描述多于分析,理论概括不够。对概念化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是古勒维奇(Peter Gourevitch)。古勒维奇1978年在《国际组织》杂志上发表的《颠倒的第二种设想:国内政治的国际根源》一文,力主人们避免只从传统的国内政治角度透视国际关系变迁的“第二种设想”模式,也即不要只把国际关系简单地视为国内政治的衍生。古勒维奇主张对国内问题的国际根源进行分析,这就是其所说的“颠倒的第二种设想”(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解释模式。古勒维奇此后在1986年出版的《艰难时代的政治:各国对国际经济危机反应的比较》,进一步把各国国内经济策略与选择置于国际背景下认识,对国际力量压力下的国内政治经济变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堪称为将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典范之作。《国际化与国内政治》一书,在基本分析框架上,按照编者在导论中所坦陈,正是严格建立在古勒维奇“颠倒的第二种设想”(或“颠倒的第二意象”)的基础上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速行进的全球化浪潮,将各国内部政治经济社会事务更多地暴露于外部世界面前,堪似“无形之手”的国际力量迫使更多国家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内部变革与调整。将比较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结为一体的跨国关系研究非但没有衰微,在新的全球化进程下,其研究可谓与时俱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其中除了《国际化与国内政治》一书以外,伊文斯(Peter B. Evans)、雅各布森(Harold K. Jacobson)和普特南(Robert D. Putnam)1993年联袂编辑的《双面外交: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以及里斯-卡彭(Thomas Risse Kappen)1995年编辑的《跨国关系研究的回归:非国家行为体、国内结构与国际制度》,堪为20世纪90年代跨国关系研究最重要的三本代表作。
……
跨国关系——国内政治分析模式试图雄心勃勃地对一体化、相互依赖、国际化,或者全球化过程中独立于单个国家控制之外的国际力量的国内影响进行比较与阐述。无论这种学术抱负最终会不会产生如霍夫曼所谓的学科上“哥白尼革命式的”意义,从而使国际关系不再只是被其他学科随意解释的对象,而是成为有自身概念系统并能够对其他学科研究主题赋予新的解释意义的真正的独立“学科”。对此我们可以暂存不论,但就其目前的研究积累及其“开放社会科学”态度而言,跨国关系—国内政治分析确实为传统的政治学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跨国关系—国内政治分析模式正在重新书写甚至改写着传统政治学研究的范畴。
跨国关系——国内政治分析模式把过去为人忽视的国际因素引入一度囿于国家界限下的政治学分析中,该分析模式立足比较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从国际层次的冲击与国内层次的回应两方面观察国际力量对国内结构变动的深刻影响。《国际化与国内政治》正是这种分析模式的一个杰出代表。相信该书中译本的问世,会对国内国际关系研究问题领域的拓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广泛参与,国际力量对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引人注目,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案例与素材。《国际化与国内政治》一书对此已有论述(见Susan Shirk的文章),而作为中国学者,我们理应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贡献更多的智慧。(本文原载:《美国研究》2003年第四期,作者:苏长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国际化与国内政治》,[美]罗伯特.基欧汉 海伦.米尔纳 主编,北大出版社2003年8月版)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