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看门道也看热闹--清华社《众妙之门——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 社会科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社会科学
看门道也看热闹--清华社《众妙之门——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散木(浙江大学)
2004-06-22 15:50:43 来源:
“门道”也就是入门的正歧以及深浅的如何,一个好的向导不仅可以把你领到目的地,而且可以把你带到曲径通幽之处,那上上层的境界自然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
在一个“国学热”早已随着喧嚣的“全球化浪潮”和“工具主义万岁”的市声中消退多时、轮到消费文化和快餐文化充斥了坊间的时候,也许是为了应对社会上几声听上去气壮如牛其实临了却是微弱如命在琴弦的“素质教育”、“科学与人文”的呼吁和呐喊,许多的大学相继都开办了人文方面的选修课,当然,就从它“选修”的二字就可以看出那不过是“强势文化”——外语、外贸、电脑、营销、法律等等的陪衬和点缀而已,如今就是“傻瓜”如阿Q也知道前者是要通过“五级”或“六级”方能抬头挺胸走出校园走到社会上去的,其它等等则是无级的,无级庶几等同于无用,别听有些人人五人六地扯臊什么“大学何以为大”、“精神成人”、“世界公民”等等,扯淡!一如老人家早就赞许过这样的话:“刘项原来不读书”,你看看上了“福布斯”等等的大款们,有几个是皓首穷经的书生?于是,天下滔滔,“我们告别了反对一切物质刺激,单凭对一个人一种思想的忠诚枵腹从公的年月,却跳到了登峰造极的物质主义,一切都纳入商品经济,包括本属于精神领域的事物,只有赚钱的功能才能被承认”(资中筠《中国文明如何定位》),于是,“清华园里可读书”?但是且慢,清华园里毕竟还有朗朗的书声传来,在“人文讲堂”上也居然会有“走回原典”的夫子之言,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老子的话用于清华大学“人文讲堂”众名家讲解“中国文化名著”讲稿的结集也是十分贴切的,因为“不得其门而入”似乎是许多大学生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时的一种常态或说是一种通病,“入门”方能“求道”,而所谓“求道”,“道”之本身就是精深奥妙的,那么,如何觅得其门而人则是摆在每一个徘徊和蹀躞在传统文化大门之外的“求道者”所渴望的,俗话说“懂行的看门道,不懂行的看热闹”,“门道”也就是入门的正歧以及深浅的如何,一个好的向导不仅可以把你领到目的地,而且可以把你带到曲径通幽之处,那上上层的境界自然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
大学本来就是“远离尘嚣”的一个清静去处,如果说如今的大学还能让大学生们静下心来去读“无用”的那些传统人文的劳什子,在我看来还有两个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一,在所谓“知识爆炸”反三的功效,有此三样,就是一本好的导读之著了,清华大学的这本《众妙之门——中国文化名著导读》,不妨说也是这样的一本书。
张岂之等先生的这本名著导读,取中国传统文化名著中“最有影响并足以代表中国文化丰厚内容”的子、佛、易、理等十数种经典,因其“影响大,内容深刻”,又“难读”,由十位专家和教授解读,或者介绍其内容,或者分析其逻辑结构,或者诠释其意义,虽说有的稍嫌平、涩,但总的看来隐约是素有口碑的“清华学派”的一个展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冯友兰先生“抽象继承说”的现身说法,因为这里几乎所有的解释者都强调了传统典籍“普遍性”的一面,此外,他们也都有针对性地强调了元典中“用”的层面,如钱逊先生说阅读《论语》,其目的可以是用以“了解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也可以是用于“吸取人生智慧”;再如《庄子》,庞朴先生以为可以视之为“以出世精神干人世事业”的经典,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儒道合一精神世界的经验之谈;对特别关怀于“用”的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可资一“用”是他们的出发点,当然这也有其合理性,牟钟鉴先生因此也就以《墨子》为例,引申“墨学”兴衰的意义,并且寄望于当代大学生:“到目前为止,《墨子》这本书丰富的思想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墨子的研究要求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非其“关键词”的“自净”、“三无”的“无念”“无相”“无住”、“不立文字”和“顿悟”时,即接榫现代西方哲学,所谓回到“原初之思”,这里东方禅宗和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等正是“英雄所见略同”。有意思的是,众名家在嚼饭于人时,也掺入了解释者各自人生阅历的体会,如李燕先生解说其探寻《周易》的哲理时,以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周易》加《老子》,经过一番交融和改造,“禅学是核心,核外面是一层软核,包着它,就是儒家。儒家是把核心的文化柔化,‘然后到社会上使用。直接使用到社会上容易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残酷死角,‘甚至是灾难。”至于这种文化的表皮,就是门类不同的文化方式了,如美术,“它可以最雄厚,也可以最浅薄;可以有最高的文化内涵在里头,也可以用‘货卖一张皮’来骗人”,李燕先生是李苦禅先生的后人,所以他说:“我从小在美术界,深知其中”,这就是一般人不及之处了。在带出真切体会的同时,书中且不时穿插有解释者的妙论,如牟钟鉴先生引申墨子的“非攻”,所谓“人不知类”,他从在农村参加“四清”看见农民如何“化公为私”的“不成文规则” (所谓“公有制”的弊病即在于此)到不久前的那场“人权”旗号的战争为例,所谓人之“不知类”,滔滔是也。庞朴先生在解诠《庄子》时更引申其作为中国文学的渊薮,寓言之外如成语的“朝三暮四”、“学富五车”、“沉鱼落雁”、“相濡以沫”等等,详说其来历,读之颇有会心之处,他还以“每下愈况”为例,说它说我等如今在长期鲁迅的光环下尚且有些“凡是派”的半信半疑,当年文坛上初生牛犊的张友渔前辈也以为眼睛看错了,写了一篇《鲁迅数典忘祖》质疑鲁迅没有读通《庄子》,“党同伐异”的许寿裳则立马回敬一纸《谈“每下愈况”》,说“这种混沌竟还有人来替他保镖,并且不是明投而又是暗箭,真是卑怯之至了”,张友渔这才恍然有悟,知道自己淌了混水,忙不迭针对“深文周纳”的许文声明自己不但不是章氏的“保镖”倒是“屡次攻击章行严的一人”,这倒也是,在“章士钊”和“章行严”三个字等同于“北洋犬”的时代,谁愿意和它沾边呢,张友渔这位鲁迅“加多破坏论者”大纛下的一支偏军也不过是孟浪出言而误入了“白虎堂”,其实,就“每况愈下”抑或“每下愈况”而言,谁对谁错?在当时真是说不清楚了,因为那本不是一个大讲“费厄泼赖”的时代,章士钊从反清革命的“甲寅派”到反对新文化的“甲寅派”、从被查封的志士到“中国的加尔文”,为虎作伥,欺凌弱小,鲁迅真是看他不起,索性与这厮混战一番,用意本不是在澄清一个成语的真假和对错,这与他轻“估” 《学衡》的吴宓等人一样,都是“战斗”而不是“讨论”。至于那一个成为靶子的成语,庞朴先生解释道:“庄子原来说‘每下愈况’,是说‘道无所不在’,道在天,道在地,道在人,道在瓦片,道无所不在,越往下越清楚。‘况’就是显得更清楚,后来用着用着,就成了‘每况愈下’,重点落在‘下’字上,说情况越来越糟糕。”这就全明白了。
新春读《众妙之门》,所获多多,兴许自家的案头上也会多几本元典呢。
《
众妙之门——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张岂之 杨君游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28.00元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