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 - 经管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经管
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
〖美〗罗伯特•M•索洛
2004-06-30 15:55:49 来源:
威廉·布雷特和罗杰·L·兰塞姆坚信,严谨的经济思想对于制定和理解经济政策非常重要。如果他们是对的(我相信这一点),那么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即有责任感的公民不仅要理解那些经济分析所得出的不十分完善的结论,而且还要理解得出这些结论所需的一些推理和阐述。因为经济学不是死板的学问,所以这种理解是理性的政策探讨的一个必要基础。所有这些听起来都是显而易见的,但至少有三个根深蒂固的、普遍存在的误区会妨碍对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的正确理解。
首先,最不重要的一个误区是一种很自然的倾向,即专业经济学家之间的相互评论———他们关注圈内的一些优秀观点,进而追求他们自身理论的尽善尽美。而这种追求是为理论而理论的,所得出的是大胆的假设、艺术家般的技巧,和与现实经济决策之间很少有联系的结论。我说这种倾向是自然的,是因为从事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会努力给行业协会的领导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经济权威们为什么不像社会公众对待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Armstrong)那样抬举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呢?]我说这种倾向不很重要,是因为还有很多专业经济学家对日常经济生活和经济政策感兴趣,并且准备把他们的专业能力投入这些领域。只要这些人存在,那些盛行的追求技巧的浮华之风就只会使人们保持敏锐的头脑,并有助于重大问题的发现。
阻碍理性政策探讨的第二个误区是过于简洁的文风。经济学是错综复杂的,有意义和有实用价值的建议是来之不易的,甚至清楚地阐述一下现实状况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没有任何一项有意义并且有实用价值的建议及其必要的证明能够用25个或更少的单词表达清楚。但很多经济学界同仁在评论经济政策中有争议的问题时的开场白往往就是这么多单词(虽然很多其他的复杂问题也是同样处理的,但我们所讨论的是经济学,而不是遗传学)。这样做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人听到或看到的只是标语、口号和专业术语。这是谁的错?专业人士应承担一部分责任,但确实存在这样一种不良风气。
第三个误区是不懂经济学,但却自信地装作无所不知的学究们大行其道。他们既不理解经济的运行方式,又对正统经济学的内容一无所知。但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并大张旗鼓地向人们兜售其观点。我觉得这种情况发生的部分原因是我们的专业人士没有在文章的条理性和说服力上下功夫。这就是难以抗拒的格林翰姆法则:糟糕的表达会使正确的观点失去说明力,喋喋不休者总是战胜以理服人者。但这不能成为经济学家们不进行严谨的推理的借口。
《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些方法。本书作者的目的是使基本的经济思想变得清晰和有趣。可以使用的方法之一是讲述主人公们自己的生活,这些主人公都是盎格鲁—美利坚主流社会的人物(凡勃伦既不是盎格鲁—美利坚人,也不属于主流社会,但我们不能忽略他,因为他实在太重要了)。虽然理论创建者的个性对经济论述的正确与错误毫无影响,但布雷特和兰塞姆不想把经济学家变成摇滚明星(这会使点石成金术相形见绌)。也许对思想家有所了解会有助于人们关注思想问题,但真正重要的只是思想。
经济学是一门奇妙的学问。上文所提到的误区常使人们觉得它只是个观点问题。事实上不是这样,经济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它缺乏实验的方法去检验有关假设,并且这一缺陷已经被察觉到了。其根源是它的假定是关于个人、群体和社会组织的,而这些研究对象的行为是随时在变化的。但尊重事实并对经济生活做些合乎逻辑的推想是完全可能的,这正是学术文人和他们的同事们想要做的。
正如读者即将看到的,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经常产生,在科学、甚至化学的尖端领域总会存在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经济学中更持久一些(噢,上帝,它们确实更持久一些),这是有原因的。正如经常被提到的,相对立的理论不能投入实验加以检验。所有能够观察到的只有历史,但历史是不能够拿来做实验的。许多事件只发生一次,只要不同的学者观察的是复杂的现实生活的不同片断,那么从历史中得出的推论总是不确定的,且容易引起争论。你甚至不能指望出现一段相当长时间的、较少波动的历史时期,因为人们的行为规则总是在变化和发展。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借口,但这段话并不是为了寻找借口,而是为了使读者对于本书所述的经济巨匠们所从事的事业的性质有个清楚的认识。您应该考虑这样一些问题:他们要求你相信市场中那些难以置信的行为吗?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有没有对要求你相信的事情做合乎逻辑的推理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们的结论是否与我们所见到的事实相悖呢?如果不是,你就有可能在本书中学到一些有趣和有价值的东西。
摘自:《中华读书报》2004年6月23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