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管理智慧的中国经验--评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的管理智慧》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管理智慧的中国经验--评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的管理智慧》
作者:杨吉
2004-08-25 14:51:04  来源:  
 
 彼得·德鲁克、彼得·圣吉、迈克尔·波特、汤姆·彼得斯、加里·哈默尔、杰克·韦尔其……谈及管理,我们似乎已经陷入了那些由操着英语人的人所构筑的话语世界里。引介、对话、交流、借鉴,在那些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或者行将举办的“向大师致敬”、“向西方学习”的理念沟通中,我们乐此不疲并以此为傲,毕竟,在这个推崇偶像地位的文化时代,管理大师们的形象和思想事实上满足了世人的精神遐想。于是,“本土化”口号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那些坚持传统地位,对西方文化怀持着警惕情绪的人们的口味,而对它我倒更愿意相信这样的结论:在凸现本土化意识的同时,其本身业已寄身/局限在由西方主义构建的话语体系中了。

 “中国人的管理智慧”,阅读着这样的标题,倘若再承接着以上的逻辑,那么我的理解是它至少意味着以下这么三个企图:企图回归传统予以全新的文本解释;企图激起国人的主体意识;企图强调中国本土智慧的价值地位。就这样,管理思维的构建和传授在这种伟大的抱负下缓缓拉开了帷幕,于是在书的一开始我们便看到了作者雷原在对佛家、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等中国文化的解读中罗列了我们所期待的中国式的管理思想。

 这是本书的第一章,取名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看得出来,作者没有太在意不同学派学说之间的违背和矛盾,他的任务只在于尽可能忠实地还原它们的真相。譬如对佛家的“无我”、“舍法”,作者总结为自我管理的大成;对道家的“无为”,作者理解为“真正的管理就是减少管理”;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作者说要修身以安人以及坚持民本思想;对法家兵家,作者从“人性恶”到重视制度再到要讲究“权、术、势”和谋略方法。有了这个铺垫,在接下来的第二章,也就是“中国人的管理模式”中,作者回到先前的思想学说中逐一对其进行模式维度的上升。既然管理就是一种经由他人以完成群体目标的活动,它由一系列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一般称为管理程序,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于是按照作者的说法:“管理的精义即是从决策、计划到控制的循环过程;而经营管理则是依靠管理完成经营目标的活动。”

 “天时、地利、人和”这个人所共知的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下变为了“道、天、地、将、法”,而一些我们熟知的现代管理模式作者则通过对唐、宋、明三个朝代官府机构模式的修正间接地给出了评论。后者这种写法在第四章“《贞观之治》中的管理艺术”又一次得到了实践。通过分析,作者认为《贞观之治》对民本思想、科学决策、管理者的修养、用人艺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有着重大启示。

 第三章“中国式修身、识人及用人”这一部分并不能带给读者更大的惊奇。它只是把那些我们业已耳熟能详的做人原则(如忌缺乏自信、抱残守缺)、识人法则(如是否诚信,是否稳重)和用人经验(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典故、寓言等形式再一次重复论述而已。相比较而言,我最喜欢该书的最后一章——“使中国式的经营管理走向现代化——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能感觉得出来,这更像是一篇作者有意编选进来的学术论文。通过运用“现状、分析、结果”三段论模式,作者历数了中国企业在领导、企化、组织、激励、沟通等方面现实存在的问题症结。

 举例来说,中国的大部分国有企业一般不考虑情景的变化,一味采取关系导向型的领导方式。在作者看来,其实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国有性质。大部分企业不是以赢利为目的,或者说利润目标在目标体系中不太明确;对领导的考核多采取民主测评的方法,因此与员工的关系问题是国有企业领导自始至终须考虑的问题。至于工作业绩,只要过得去,甚至有些国有企业领导认为企业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更有利于职务的稳固。道理很简单,企业业绩太好,领导职务容易被“运作”掉;业绩太差,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员工,也有负于上级领导的信任。于是,关系便重于一切,你好、我好、大家好,使企业不断地丧失进步的机会,市场份额也就越来越小。

 又如,中国的经理似乎认为只有两个因素具有激励作用,就是金钱与地位,或许可以加上“恐惧感”作为第三个因素。大多数经理对应用行为科学的研究不大了解;在中国的企业内,类似的研究也比较少。对此,作者以为事实上行为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真正的激励,它来自个人的自我激励,它来自个人的内心。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界应采取与保健因素有关、且更为实际的作法,同时注重真正可以激励员工的因素。因此作者断言,不同时注重保健及激励,没有企业会长久保持成功。

 就这样,作者把用中国式经验重新包装了一些已成为共识的管理智慧,是一种再解读,也算是一种推陈出新。因此,阅读《中国人的管理智慧》我更倾向把它读为“管理智慧的中国经验”。要知道,有些管理智慧是相通的,不分东西南北,而区别的仅仅只是由谁在阐释,以哪一种心境去阐释。

 雷原:《中国人的管理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定价:25.00元。

 来源:北大出版社网站2004-08-25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