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走出当代文学史困境的努力——评华中师大版《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走出当代文学史困境的努力——评华中师大版《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
王文戈
2004-09-14 13:58:35  来源:  
 
 作为文学的历史,文学史不仅要求理性的条分缕析,而且要求事实的公正客观的载入。凡进入史家眼中、从史家笔下传承的东西,都将成为人们进一步观照的对象;而被史家所遗弃的东西,却将被历史无情地湮没、淡出。但是,作为事实的历史与作为观念的历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作为客观的事实而曾经过,后者却是前者的观念化,这种观念化是如此重要,以至不能进入观念的历史,人们就无法把握。而这后一种历史,又是一定的人以一定的标准予以归纳取舍这一番整合后的东西,是历史的“这一个”。这里所谓“当代文学史的”困境,即是指人们对当代文学历史进行观念化——编写中的困境。
 一、当代文学史的当代性与历史性的矛盾 “当代文学史”这个概念本身从字面上看,是有点矛盾的:既是“当代”的,何以又成为“史”呢这种字面上的矛盾也反映着当代文学史研究、编修中的矛盾,即,它一方面要把当代文学史作为历史来研究、编修,另一方面它所研究的对象又只是部分的历史化或尚未完全历史化。当代文学随着时间之流不停地流变,当代文学史就不停地跟踪它的足迹,直至当下。历史的研究,要求研究者与其研究对象间有一定的时间距离,这样,对象就成为定型的、凝固的、静止的东西,从而使研究者或者说历史的叙述者能从容地客观地(一定程度上的客观)观照其对象,进而把握对象的特征、梳理出流变的脉络。当代性与历史性的矛盾,是当代文学较之其他时段文学所面临的有着特殊性的困境。
 二、当代文学的附庸性与独立性的矛盾 长期以来政治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中心,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成为文学研究的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方法,乃至庸俗的社会—历史方法盛极一时。加之“诗言志”、“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根深蒂固,一段时间以来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与手段便是历史的必然了。文学为政治服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合理的,但从整个文学历史来看,文学是较之其他上层建筑而离政治较远的意识形态,其自身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与要求。当代文学史所面临的第二个困境,便是文学的附庸性与独立性的矛盾。政治要求文学成为其附庸,文学事实上很大程度地成为政治的附庸,但文学自身又要求相对独立地生存发展。对于当代文学史家而言,是将当代文学史作为社会政治历史在文学上的折射显现,还是将当代文学史作为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对象加以阐说,是一个颇难走出的困境。
 三、当代文学的大众性与精英性的矛盾 一部文学史理应对文学的整体作全面的观照与描述,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是,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优秀作家作品史;而所谓优秀,又是作为社会精英的文学专家按照一定的标准作出的判断。而对于大众性的文学,如通俗文学、民间文学、传统文学、平庸文学以及各种被斥为庸俗的文学,则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难以进入文学史。一部文学史似乎只能成为一部精英文学史。它不关心数量,而只重视质量、只关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与新度。比如,对于近年来各种口号的提出与实践,就受到评论家与文学史家的热情关注,这样一来,不少作家就十分热衷于各种口号的提出与实践,在五光十色的口号中反而显出内容的苍白与空虚。
 四、当代文学的传统性与先锋性的矛盾 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上。文学观念由文学反映生活、干预生活、启蒙生活到反映个体(主体)、自娱自乐乃至文字游戏,文学家由导师、先师、济世者降为对话者甚至自言自语者、游戏者。传统性与先锋性并非绝对的链性历时存在,而是共时的存在。观念的变化带来体裁题材、形式技巧的变化。比如,对于传统小说来讲,要求有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情节,要有符合艺术真实的形象,要表达一定的主体思想。但到了先锋作家那里,小说被解构,很难说有完整连续的情节和符合艺术真实的形象。这种先锋性往往易为史家所关注,其他坚守传统的作家作品则难以进入史家的视野。与传统性和先锋性矛盾相关的是民族性和外来性的矛盾。在学术上我们能接受西学东渐的事实,在文学艺术上却力图保持自已的传统性与民族性。进入文学史,就意味着某种关注与认同,而作为一定的人的史家,虽说是客观冷静,但即使如春秋笔法也自有褒贬在。这对于研究对象是流变的当代文学史来说,也不啻是一种困境。
 1959年新中国刚建立十年,即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华中师院编的《当代文学》,这是中国第一部当代文学史的教材。新时期以来由多种当代文学史问世,由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上海文艺版)是一部较早问世、印行十余年,产生较大影响的高校教材。而仍由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在前者的基础上在为走出当代文学史的困境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如,面对当代性与历史性的矛盾,它采取科学的、开放的态度,不断跟踪当代文学的发展,所涉内容直至当下(1999年)。它以美学的原则为主,突出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历程,使文学史不致成为社会历史的附庸。它采取点面结合的叙述方式,既大量描述各种文学现象,也以作家作品为重点研究对象,试图克服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矛盾,呈现文学“金字塔”。它以有利于民族、社会文化建设,有利于文学自身健康发展为根本前提,对于传统的、民族的东西中合理的内容予以弘扬,对先锋的、外来的东西中有益的方面予以肯定,这个态度在多元化的新时期文学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同时本书对各流派取实事求是的宽容态度,各种非主流的现象也予以关注。这对于促进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作为国家教育部重点推荐的高校中文专业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内容新颖,观点稳妥,体例合理,史料丰富,体现了教材的特点。与之配套的是由王庆生教授主编,王又平、张永健教授副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修订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文学史配以作品选,对于高校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是必要的,事实上,这套作品选印行近十年,颇受各高校师生的欢迎。

 (本教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推荐高校中文专业教材;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