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浙大社《五千年文明第一证——良渚文化及其起源》引言:寻找失落的证据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浙大社《五千年文明第一证——良渚文化及其起源》引言:寻找失落的证据
2004-11-04 14:57:55  来源:  
 
 每个中国人都会时常讲一种常识——中国5000年文明史。其实这句话至今没有坚实的学术根据。
 和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印第安文明一样,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发生而且独立存在的原生文明之一,但有关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仍众说纷纭。有发轫于黄帝说、开始于大汶口文化说、起源于红山文化说、诞生于龙山文化说、形成于二里头文化晚期说等等。国际学术界一般只承认中国文明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至多约距今3600年时间。商文明存在的惟一重要历史文献依据是《史记·殷本纪》。商的历史能成为信史,赖有罗振玉1910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发现甲骨文的来源、自1928年以来董作宾等人对殷墟遗址的数十次考古发掘和后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的发现。甲骨文的发现,曾经非常激烈地刺激了罗振玉、王国维、胡适、陈寅恪一代人的学术思想。他们在西方历史学观念的催生下,运用两重证据法、中外资料对勘法等等,重新解释古史,促成中国历史研究法的根本性转型。
 中国最早的文献《书经》《诗经》有过夏的记载。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疑古派学者曾经怀疑过与夏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禹的实在性,也不否定夏的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夏商周断代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课题启动。这一课题集合了中国几百位考古、历史、古文字、天文、物理学专家,目的是寻找“失落的年表”,证明夏的存在,并厘清夏、商、周三代纪年。“夏商周断代工程”运用了大量文献学和天文学研究成果,但其结论在学术界没有得到公认,因为并未达到两重证据意义上的证明。而即便如课题报告所称,根据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二里头遗址及登封王城岗遗址采集的含碳样品的数据可以判定,以禹之受禅为夏王朝的开始,夏王朝的始年应在公元前21世纪前期,大体就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夏开元之时限最多也仅只距今4100年左右。
 中国5000年文明史之说大约来源于《易经》《左传》《庄子》《史记》等文献。根据这些文献记载,中国文明当起源于夏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时代。2001年启动的“十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旨在进一步求证中国更早的文明发源。而中国考古学界对证明中国更早的文明倒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识,就是认为距今5300—4000年间的良渚文化最有可能成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实证。《国语》《韩非子》《史记》《通典》《神州古史考》《博物志》《太平寰宇记》《淳祐临安志》等文献有大禹在浙江绍兴、湖州、杭州一带活动的说法,并提及湖州、杭州一带为防风氏国属地,有学者据此判断防风氏国即良渚古国,防风氏为其国君。良渚文化有确实的考古学上的证明,目前要做的工作是证明其有没有进入到文明阶段。
 西方考古学界定文明包括城市、礼仪中心、文字、青铜器四要素。对照此标准,良渚文化仅含有前两项或至多前三项要素。但良渚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显示出其已超出了新石器时代普遍的社会发展水平。良渚文化是人类的伟大功业,它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全世界至今最精湛的玉器、石器和黑陶工艺及其所表征的社会礼仪制度,早期城市规划与大型工程营建及其社会组织系统,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犁耕稻作农业,早期科学技术思想以及丝绸、玉器、髹漆等生产为主的手工业抑或商业的萌生。良渚文化中心遗址良渚遗址是一个具有早期城市形态的大型聚落遗址,规模和品质全世界罕见,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惟一性和特别的重要性,中国考古学界称其为实证中国5000年文明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遗址。良渚文化又是中国人创造的最早的形态完整的、与物质文化相分立的独立的精神文化,其核心是以原创、首创、独创和外拓为特征的“良渚精神”。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跨湖桥类型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等等发源均比良渚文化早,但它们虽有更早的农业经济,以及描绘于石器、陶器、木器上的“鱼人纹”、“双鸟朝阳”这样的零散的精神文化图符和非常广泛的巫祝活动,总体说文化形态凝结于生产工具之中,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性精神文化。良渚文化之精神文化发育显示人类有了比较完整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良渚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持“良渚文明”说,为照顾习惯,行文仍称良渚文化。
 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李济、凌纯声等人很早便对中国文明中原起源说提出质疑。后来北京大学教授苏秉琦用区系理论打破中原文明大一统观之樊篱,将中国新石器文化及部分青铜文化,划分为面向海洋、面向内陆两大片和六个大区,即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以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苏秉琦将这一学说简单地称为“条块说”,并称此作为借用了生态学名称和理论。 他认为地域与血缘的差异,使得不同的人类共同体所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形成各自独特的特征。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对前人提出的“龙山化时期”这一概念作了新的阐释,丢弃了中国文明源于“龙山文化的扩张”的假说,而将“龙山化时期”解释为:中国多种新石器文化经历了相似的变化过程后向着充分复杂及等级化的社会发展并形成文明的时期。“龙山化时期”约距今5000—4000年,在这一时期,山东的大汶口文化让位于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取代了马家浜(崧泽)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通过中间类型庙底沟二期类型发展为几个地区(河南、陕西、山西)的龙山文化,甘肃出现了齐家文化,长江中游过渡为青龙泉三期文化。张光直认为,龙山及相关文化是相互关联的,可以概括为一个龙山文化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良渚文化在“龙山化时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成为龙山及相关文化体系在东部的纲领,即长江下游流域的原始主体文化,并比西部更早进入文明的门槛。 苏秉琦《太湖流域考古问题》一文称,根据良渚文化等,“我们这个号称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黎明期历史虽然还是‘若明若暗’,但已决不是‘虚无缥渺’的传说神话了。” 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在《良渚随笔》《良渚遗址的历史地位》等文中多次指出,良渚文化是中国文明的曙光,良渚遗址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圣地。 故宫博物院教授张忠培《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文明》等文认为良渚文化已跨入文明门槛。
 良渚文化是一种集大成的文化,它对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进行了全面吸收和综合。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是其直接的发源基础。近年的考古发现又不断揭示跨湖桥类型文化、河姆渡文化对其影响的事实。良渚文化也与属龙山文化体系的中国西部其他考古学文化相互关联。良渚文化的后续文化马桥文化、好川文化、湖熟文化等是良渚文化的余末,而马桥文化、好川文化、湖熟文化等又是越文化、吴文化的渊源。良渚文化也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渊源。良渚文化与整个环太平洋地区的其他文化、文明类型,如印第安文明,有着相似性,并且也是其中的杰出范例,于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不可或缺。
 良渚文化发源于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已探明的分布面约在36500平方公里,确认的遗址不下500处之多。它们主要位于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境内,北近山东,东达海域,南近福建,西线伸向安徽、江西,尚不明界限。良渚文化中心聚落集聚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瓶窑两镇的良渚遗址,杭州的自然地理集中表征出良渚文化的地缘特性。杭州处于天目山与杭嘉湖平原的交接地。西部山区5万年前即有“建德人”等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后来渐渐演而为独特的丘陵河谷型原始地理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丘陵河谷型文化弱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或跨湖桥类型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水网平原型文化占据了上峰,导致杭州原始地理文化从以丘陵河谷型为主体兼具水网平原型,转而为以水网平原型为主体兼具丘陵河谷型形态。杭州的水网平原型原始地理文化又有钱塘江南北两系因素。据地质调查资料分析,第四纪以来环太湖地区先后有过二至三次海平面变化。第四纪初期钱塘江古河道在嘉善西塘、平湖及嘉兴王店一带,经上海金山至奉贤一带汇入古长江。进入全新世后,在距今12000—9000年间,海平面除短时间小有回落外持续上升,海水沿钱塘江等古河道入侵,淹灭了整个平原,导致泥沙淤塞古河道,并逐渐使其沼泽化,最终改变了河道。《两浙海塘通志》卷二朱定元《海塘略总序》载:“北大亹约阔三十余里,有河庄山为界;河庄山之南为中小亹,约阔三十里,有赭山为界;赭山之南为南大亹,阔三十余里,有绍郡之龛山为界。”《越绝书》卷八载:“航坞山石塘者,越所割军船也……去县四十里;防坞者,所以吴郡也,去县四十里……杭坞者,勾践杭也……去县四十里。”《水经注·沔水注》载,浙江“江水又东经赭山南”。另据史料记载,钱塘江宋代第一次走现今北大亹,清代才定型。这种地理变迁,使现在用以划分钱塘江南北两系原始地理文化的分界线成为动线。良渚文化核心区的形成是丘陵河谷型原始地理文化和水网平原型原始地理文化综合、不同的水网平原型原始地理文化动态综合的结果。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土壤的性质和地形特点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政体和法律的形式,丘陵、平原、近海三种地形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政体,因为居住地形不同的居民在保卫自由的能力和追求自由的热情上有很大差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出“历史的地理基础”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历史的地理条件有三种差别:一是干燥的高地与广阔的草地、平原,二是巨川大江流过的平原流域,三是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处在第一种地理条件下的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他们没有法律关系存在,特性是好客和掠夺。第二种地理条件下的居民主要经营农业,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跟着发生,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于是这些区域里筑起大国的基础,发生了伟大的王国。黑格尔特别赞扬第三种地理条件: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把他们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黑格尔对具有此种特征的地中海沿岸新月形地理给予特殊的评价,认为地中海是“世界历史的中心”,它使非洲、亚洲和欧洲保持本质上的关系,形成一个总体。但他又提到,中国虽然也“以海为界”,中国人却把海看作是“陆地的中断”和“陆地的天限”,因而“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孟德斯鸠和黑格尔的观察对象主要是较晚的文明社会,用其来解释起源阶段的文明形态也有某种可取之处,但黑格尔指称的中国却缺乏考古学根据。以杭州为中心地的钱塘江南北两系文化,无论是跨湖桥类型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还是后来的良渚文化,均有大量被利用的海洋生物遗骸发现,证明其先民已有航海能力,良渚文化还有向台湾、朝鲜半岛、日本进发的考古学根据,所以环太湖流域原始地理文化、杭州原始地理文化既有丘陵、平原特征,也有近海特征,并不以海为界。这或也是后来它能发展为一种强势地理文化的原因。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