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哲学教和学的“经济学”--人大社《哲学素质培养》 - 科学.教育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科学.教育
哲学教和学的“经济学”--人大社《哲学素质培养》
宫敬才
2004-12-03 14:59:10  来源:  
 
 哲学的教和学古已有之,中国的孔夫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堪称教的典范,颜渊和柏拉图可作学的楷模。现在,大学中哲学系林立说明哲学的教和学不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是成建制大批量的事实。有人甚至这样说,没有好哲学系的大学,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在承认哲学的教和学是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有一个问题需要被提及和思考但又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就是它的状态问题。哲学的教和学是顺其自然地滑行延续还是作为反思的对象加以认识和把握,显然是其存在的两种性质;自发和自觉。自发状态中,教者按相沿成规的习惯,至于这种习惯与最佳教学效果之间有多大距离,是教者没有自觉意识到的问题。学者同样按习惯行事,效果好者不知长于他人之处何在,效果差者怨天尤人或自叹笨拙无比,至于个中原因,同样没到得到理性反思。没有意识到并不说明问题不存在,恰恰是问题的存在,突显了把哲学教和学的活动作为反思对象加以认识和把握的价值。在自觉状态中,问题被提出和研究,作为追求目标的最佳效果问题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这时人们才会发现,哲学的教和学一旦成为反思对象,就会像哲学本身一样,是一门非常有价值且有意思的学问。
 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是从投入———产出之比看效率,这一原理被用于分析哲学的教和学活动同样有价值。这里的“效率”是哲学教和学的效果,而“投入”则是教、学双方的精力和时间花费。经验事实表明,同样的时间精力花费,教和学的效果未必一样,同理,同样的教和学的效果,在不同的人那里,时间和精力的花费也未必相同。原因何在呢 或许人们会找出许多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方式不同是最根本的原因。这有两层含义。时间和精力花费相同但教和学的效果不一样,根本原因是这二者的花费方式或说配置方式不一样;教和学的效果一样但时间和精力花费不一样,问题同样出在时间和精力的花费方式或说配置方式有差别上。问题的提出使哲学教和学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人们对其无意识变为人们自觉反思的对象。一旦成为反思的对象,第二个层面的问题便会突显出来,最佳效果是任何从事哲学教育和学习活动的人首要和根本的追求目标,但是,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追求到最佳目标呢 或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既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又能追求到最佳效果呢 近读郭湛教授主编的《哲学素质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一书发现,该书正是提出、探讨和解答这一问题的力作。
 《哲学素质培养》一书围绕标题展示的核心而展开,探讨的问题是如何达到哲学教育和学习的最佳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哲学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在阅读、思考、交流、表达和应用诸方面应如何工作和做哪些工作。虽然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题材的教科书性质的专著,但由于郭湛教授及其他作者都有长期哲学学习和教育的经验,所以,其内容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的结晶。
 毋庸讳言,这部著作也有尚待完满之处。我斗胆向郭湛老师建言,如果此书再版,还有一些内容应成为这部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哲学情感及培养问题。哲学源于好奇,好奇的积淀便成为爱好,爱好恰是哲学教育和学习的原动力之一,原动力充足,哲学教育和学习的最佳目标就不难追求,并且,追求的过程还会成为神情娱悦的享受。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4-11-10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