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万里寻访“东干人”--广西师大社《万里独行———探访中亚陕西村》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万里寻访“东干人”--广西师大社《万里独行———探访中亚陕西村》
汤文辉
2005-04-12 17:06:33 来源:
中华民族因其悠久、独特的历史,在海外拥有众多的侨民。我国学界的侨民研究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初,因欧美等地的排华政策和华工处境问题,国人开始了对海外侨民的研究;建国以后,学界再次对该课题进行大规模研究;第三次则是在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以及国力日渐强盛,人民了解侨民的兴趣越来越浓。近几年来,一个海外华人团体不仅得到国内学界的深入研究,还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兴趣,这就是被称为中国海外最大的移民团体的东干人。东干人生活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等国,人口约有12万之多。因为其祖先主要来自陕西,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陕西村”。2004年5月,陕西人陈琦独自一人,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历时两个多月,行程万里,访问东干族,成为东干族与祖籍国交流史上的一次独特事件。今年2月,陈琦将游记和访问调查笔记整理成《万里独行———探访中亚陕西村》一书出版,更是将国人对东干族的关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借助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与陈琦共同感受行程中的艰难和喜悦、异域的风土人情、东干族的独特礼仪风俗,还可以追溯东干族的形成,对它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东干族之所以备受关注,并不仅仅是因为其人口颇众,更主要的是它有着独特的形成历史。1862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晚期,我国西北陕、甘、宁等地的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掀起大规模反清起义,同太平军、捻军遥相呼应,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了极大威胁。清政府调集重兵镇压起义,但是屡战屡败,几易主帅之后,最后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左宗棠对起义队伍采取了招抚分化和剿灭相结合的策略,而起义军缺乏领导核心,逐渐被各个击破。1877年,在起义坚持了十余年之后,起义军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为避免全军覆灭,起义军决定向西翻越天山山脉,进入中亚。这一年冬天,大雪已经封山,起义军每一家留一人在国内,以防绝户,然后在领袖白彦虎的率领下,翻过了海拔4000多米的多伦山。有数千人死在路上,只有约三千人来到中亚,扎下了“营盘”。最初,这支外来的群落与本地人也不无摩擦冲突,生存条件非常险恶。所幸的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当地最终接纳了他们,沙皇分给他们土地,准许他们垦殖荒地,并免除了他们十年的赋税。后来,在苏联的民族普查中,他们被称为“东干族”。“东干”是汉语“东岸子”的音译,“东干人”就是陕西方言“东边的人”。东干人耕种从国内带去的粮食、蔬菜种子,辛勤劳动,繁衍后代,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比如说,东干人带来的蔬菜种子,大大丰富了中亚原本相当有限的蔬菜品种,如今,哈萨克斯坦全国市场上60%以上的蔬菜,都是东干人提供的。
上个世纪80年代,被称为国内“东干研究第一人”的陕西师大博士生导师王国杰教授在研究中,偶然收集到关于东干人的零星资料,从此开始了对东干族的研究。为找到东干人,他几次到中亚实地考察,收获颇丰,其中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1990年,王教授第一次实地考察,来到哈萨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几番寻找东干人未果,因为听说东干人善于种菜,所以他来到菜市场碰碰运气。果然,他看到一名50多岁开“拉达”小车卖白菜的老头,相貌很像中国人,于是他特意用陕西话问道:“菜咋卖呢?”没想到卖菜老头用纯正的陕西话回答说:“你个东干人买啥菜呢?”因为东干人自家种菜,无须市场上购买,所以老头有此一问。“我不是东干人。”“不是东干人,咋说俺东干话?”“不是我说你东干话,是你说俺的话。”此时老头惊异万分:“你是从大清国来的?”王教授兴奋地说:“我是从陕西来的,你先人就住在那儿。我可把你们找到了。”后来,这个叫马回成的卖菜老人还不放心地问他:“左宗棠的人还在不?”
东干族这支中国最大的海外移民团体,百余年来与故土音讯隔绝,在汉字已经失传的情况下,他们艰难地传承着华夏的文化,坚持使用陕西方言进行交流。在这里,秦腔仍然盛行,而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岁时节令等,都还保持着清代陕西的习俗。一些华夏文化的传统价值观,比如尊长敬贤、重视家庭等,在这里甚至比在中国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发扬。而最令人感动的,则莫过于东干人对先人故土的深厚感情。被称为“东干人之父”、最早将起义军残部带到中亚的领袖白彦虎在弥留之际曾留有遗言:“你们一定要回去,我们老爷的肚带子(东干土话,即脐带)在那边呢。”“以后回到西安,在西安西门的门环上敲三下,说声回来了,就是我回来了。”新渠的东干诗人大吴说,百年来,我们就像离群的羊,不知何日才能回到大羊群里去。
因为独特的历史境遇,东干人的故园之思似乎尤其令人动容,而国人对于东干人的关心,也足以宽慰东干人百年来的漂泊和孤独。近几年来,国内特别是陕西省同东干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许多东干人回陕西寻根问祖,不少年轻人留学西安学习汉字;国内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网站、报纸等媒体,均有许多对东干族的报道,足以见国内大众对这批华人同胞的关注。而陈琦的壮举则是其中独特而隆重的一笔。
陈琦本也平凡,他入伍多年,退役后在西安临潼区政府部门任职,双手既拿过枪杆,也握笔杆,与人们所常见的好喝酒、重情义的关中汉子并无甚区别。而他的中亚之行,并不是出于旅游者的兴趣,更不是某种商业活动,而是出于一个“情”字。这种情感也非宗教感情,而是出于对东干人的同胞之情,因为陈琦并不是穆斯林,他是共产党员,汉族人。但正是如此,这种感情才尤其可贵。大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陈琦就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东干族的故事,当时他就想去看望东干人,只是那时他尚在部队中,要服从部队纪律,但从此他就尽可能地收集有关东干族的信息,并默默地做准备。2004年,陈琦已步入不惑之年,此时双亲健在,女儿已读高中,陈琦认为时间已经成熟,于是将出行的想法告诉父母家人,父亲问了这么一句话:“娃呀,你到那儿干啥去呀?是人家想你,还是你想人家?”一句话使陈琦无言以对。大凡人情感有所触动激发,会用理智对情感加以检验和节制,于是不少情感冲动消于无形,未能付诸实践。而陈琦的情感是如此强烈,历十余年而不衰,甚至老父的质疑劝阻,也不能使其有丝毫褪色。陈琦虽然无法给自己以理智上令人满意的答案,但他能感受到心中汹涌的无法遏止的情感。在《万里独行———探访中亚陕西村》中,陈琦写道:“我不是自行车运动员,不是职业旅行家,不是作家,也不是学者。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陕西关中人。我不管专家们和学者们对一些历史问题的争议,我只是知道,在遥远的天山的那一边,有着一个人口多达12万、100年前背井离乡从陕西老家迁徙过去的人类群落。他们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100年前就休养生息在八百里秦川。他们被迫离开家乡的年代并不久远,是我爷的父辈年间的事情。他们是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失魂落魄的、历尽苦难的历史弃儿。他们的命运太坎坷、太不幸了。我常常为他们难过、常常为他们落泪。我要去看他们。”
陈琦终于成行,他得到东干人最隆重的接待,实现了十余年来的梦想。他还写成厚厚的游记,拍摄了许多照片,他对东干人历史、风俗、生活的描述,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次极富价值的田野调查。此外,陈琦还用他的笔梳理心事,回答了为什么要去“陕西村”的问题:“兴许是前世注定,到陕西村去,是我今生中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情。十多年来,‘陕西村’、‘东干人’、‘楚河’、‘营盘’、‘乡庄’……这些人们不常听、不常用的词汇一直在我的脑子里翻腾着、奔涌着,常常使我食不甘味、坐卧不宁。我总想跨越时空的隧道,把那些生活在万里之外的陕西人再拉回到120年以前的八百里秦川。我知道这才是白日做梦,但无论如何我都要去接近这个梦想。也许我可以用某种形式,让历史和今天有一次交汇。我想把历史带入今天,把东干人的现在带入人们的视野。”
陈琦义无反顾地前行,他将我们的情感冲动付诸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陈琦不仅仅代表他自己,还代表陕西人乃至全中国人;而他带给东干人的,不仅是他个人的问候,还是所有“乡党”的问候;他独行万里,但并不孤独。
(《万里独行———探访中亚陕西村》/ 陈琦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2月出版)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5-04-06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