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编辑之学,学无止境--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实践与编辑学思考》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编辑之学,学无止境--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实践与编辑学思考》
郑一奇
2005-05-27 17:18:27 来源:
最近我读到了吴道弘先生的《编辑实践与编辑学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收获甚多。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精粹可读,文风优雅的编辑学论著。我认识吴先生始自1 9 8 2年,那年我参加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组织的“业务基本知识讲座”,授课老师中即有吴先生。吴先生是著名编辑家,第三届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后又担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他提携后进,让我也参加了学术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当面请教的机会更多了。这次读吴先生的著作,犹如学生研究老师的讲义、专著,我是认认真真读完的,有所心得体会,自然是想说一说的。
吴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编辑出版工作者,四十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编辑出版教育和出版理论方面的研究,著作甚多,卓有建树,学术造诣甚高。我读了这本论著后,深深感到吴先生是有高度理论自觉的出版家,他善于在丰富的编辑出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理论抽象与概括,深入探讨了出版编辑工作的规律,是站在理论高峰之上来审视出版工作的。因此读此书觉出一种宏大的气度,视野很开阔。书中的内容大体涉及六个方面:图书编辑学研究,编辑工作规律探讨,出版教育与出版人才培养,编辑实务探讨,出版史研究,书评研究。如此宽广的视野,不是编辑大家是写不出来的。虽然研究的面比较宽广,但全书仅有3 0万字,收入4 6篇文章,内容又是精粹的,作为一本理论论著,作者的文风又是优雅可读的。我感到要成为编辑大家,只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不够的,还需有理论思维的能力,有出版理论的自觉与建树。只有在科学出版理论指导下的出版实践,才不会是盲目的、混乱的出版实践,而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成功的出版实践。
这部书非常关注出版理论、编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在研究探索中,善于提出研究方向和新的研究课题。比如,书中提到从事编辑学研究要处理好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关系,从微观入手,一个个看似独立的具体题目(如选题、组稿、审稿等),要放在宏观的视野下,如编辑工作的规律性、编辑的主体作用等,来进行科学的考察,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关、互有联系的。我以为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宏观考察,还可以放大、延伸到支配出版工作的更宏观的客观规律来考察。出版工作其实兼具商业、工业、文化产业的特性,制约出版工作的当然也有客观的经济规律、文化积累、发展的客观规律,甚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客观规律。一些编辑出版工作的具体问题,如图书质量控制等问题,只有在更宏观的背景下来考察,才会有更清醒、全面的认识。
书中还提到,应当扩大编辑学研究的视野,很好地跟出版学的研究联系起来,要研究现代科技对出版编辑工作的影响,努力吸收、利用邻近科学的有关原理、方法和研究成果,作为自己学科成长的养料,这也是非常有远见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有互相交叉、渗透的趋势。我们乐见出版学、编辑学专著不断问世,也更乐见一些学科交叉、渗透的专著问世,如出版经济学、出版教育学、出版美学等。吴先生提出“研究中国编辑出版史,特别是近代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学、出版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是完全正确并富于远见的。对出版规律的认识要从历史经验的总结入手。一些国外学者观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好大、惟大,这就是从历史的观察中得出的结论。我们在出版发展规划上是要避免好大、惟大的片面性的。书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甚多,比如吴先生提出要“研究一点读者史”,认为“读者对出版的影响问题是值得很好研究的。”可惜吴先生对这一问题未曾展开论述。我以为“读者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是否大体可以分为读者论与读者史两个方面,研究读者构成、阅读心理,研究阅读过程与价值,研究读者引导等是读者论方面的问题,读者史则是从纵的方面考虑阅读状况的流变,如深入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这部书虽是一部编辑学的理论文集,却是紧密结合编辑工作实际的,富有指导意义。书中的《图书选题的构成与方法》《试论图书的审稿制度》《图书的序跋》《编辑与图书宣传》《关于作者工作的断想》《关于作者署名等问题的意见》《读书的遗憾》等文,都是吴先生丰富的编辑经验的总结。
书中我最喜欢读的是“书评研究”部分,这里收入了吴先生的名作《书评例话》《书评续话》。我是常写书评的,但写不好,也未作深入研究,读了这一部分有豁然开朗之感,对我以后写书评是有指导作用的。我想对凡是想写书评的人或书评编辑,这两篇是可以列入必读篇目的。吴先生是研究书评问题的专家,我这篇读后感是否能交卷,能得几分,只好请吴先生打分了。虽然写得不好,但我的确是认真读了这本书的,也希望出版界的同仁都读读这本好书。我衷心地祝福吴先生健康长寿,并有新的论著问世,编辑之学,学无止境啊!
来源:《中国出版》2005-05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