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欲望叙述与东西方文明----《欲望的重新叙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欲望叙述与东西方文明----《欲望的重新叙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2-27 15:51:32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 
 
 欲望叙述与东西方文明--《欲望的重新叙述》

 “文化”是一个太大的字眼。当今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几百种之多,每一种定义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尽管每一种都不同,但谈论的,都是“文化”。受本书的问题角度规定,在本书里,文化,特指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哲学、道德伦理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当然,这只是就外延而言。而内涵,我以为是要在关系中去理解的。本书把文化放在文化与欲望的关系之中设问,它的一个重要命题是:

 文化,不是欲望的颠覆者,而是欲望的叙述者。

 先得说说对“欲望”的理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欲望”被当作了肉欲、物质欲望的同义词,甚至干脆把欲望当成了本能。我们把“欲望”的构成简单化、狭义化了,把人的欲望动物化了。其实,人的欲望远不同于动物的欲望,它是由物质欲望(包括肉欲、本能等)与精神欲望共同构成的。或者说,精神欲望是人的欲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角度讲,欲望与需要相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多种层次,它们是:1.生理需要,也是生存需要,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但它并不是需要的全部。在它之上或之外还有:2.安全需要;3.归属于爱的需要(在马斯洛那儿,爱与性是有区别的);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点,在20世纪80年代几乎成了人们的常识,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却将这一常识忘记了。当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的分析未必是不可讨论的。比如,在他的框架里,我们看不到人生境界、文化品位、优美德性、高尚修养等的需要。但人的需要分为不同层次,是可以认定的。与此相关,人的欲望也是分层的,它包括物质欲望与精神欲望二者。这一点,几乎无须太多的理论论述,每个人只需反省一下自己的欲望就可得出结论。而且,精神欲望不只是文人的欲求。不同的人,在精神层面的欲求可能相差千里万里,但却同属于精神欲求。当年那个轰动一时的漏斗户主陈奂生,吃饱饭之后,不也产生了精神欲望,希望像会讲故事的陆龙飞一样,在人面前有些东西可以表现表现吗?

 欲望,不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其最大特性是永远追求满足。这就使欲望成为这样一个怪物:首先,它是对生命的肯定。没有欲望就没有生命,没有人的欲望就没有人的生命;没有了人的生命,世上的一切都将失去对人而言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如此,欲望还与创造力、活力紧密相连。欲望寻求满足的过程,就是创造力产生的过程。于是,有了欲望,生命与社会就有了活力,欲望越强,活力越大。但是,欲望的寻求满足也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它会给生命带来痛苦,会破坏社会秩序。它会让心灵不知所归,让社会无法正常发展。那么,人类能扼杀欲望吗?不能。于是,问题来了,对欲望,一杀,人与社会就必然死,一放,人与社会就可能乱。

 面对欲望这个怪物,文化的要义就是要叙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欲望如何获得满足的故事。这里的关键不在于“满足”,而在于“如何”。在对“如何”的叙述过程中,文化创造一套价值、一种意义。这套价值、意义要解决这样一个难题:既要调动人的欲望,使人与社会具有活力,又要最大限度地防止欲望的破坏力;它要让人与社会在保持活力的状态下,使人的心灵有一个高境界的栖息地,使社会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一句话,欲望的叙述要达到两个目的:给心灵以家园,给社会以秩序。

 在这样的命题中,文化,或者说文化建构,首先必须面对欲望,然后才能去寻找有创造性的欲望叙述。逃避欲望、排斥欲望,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创造的。当然,紧贴欲望、放纵欲望,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欲望叙述。

 然而,这样一个命题符合人类文化史的实际吗?让我们进入人类文化创造的个案看看。

 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孔子。他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而在我看来,他的文化思想是“对欲望叙述”的经典个案。孔子用他的“礼”与“仁”创造了一套伟大的价值,一种深厚的意义。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认为,“仁”是“礼”的理论基础,是“礼”的精神支柱。也正因此,“仁”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受到更多的关注。

 那么,“仁”是如何建构的呢?首先是面对欲望的结果。众所周知,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人欲横流,导致人心不安,天下无道。孔子不是逃避或者排斥这一社会现象,而是面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着自己的文化思考。他认为应该恢复周礼,使天下有道。但他认为,恢复周礼不是要扼杀人的欲望,而是要首先对人的欲望的满足给以某种许诺。这是“仁”的最重要的基础。一次樊迟“问仁”。孔子答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获”,就是对欲望的满足。这是十分清楚的:“难”是过程,“获”是目的。刘宝楠在给此处加注时引左氏传季梁的话说:“难谓事难也;获,得也。”紧接着,注者还引出孔子关于“治民”的观点为此作佐证:“春秋繁露仁义发篇,孔子谓冉子曰,治民者,先富而后加教。语樊迟曰,治身者,先难后得。以此之谓治身之与治民所先后不同焉矣。诗云,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又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先其事,后其食,谓治身也。”其实季梁所提到的孔子在春秋“仁义发篇”里的那段话,孔子在《论语》里再次提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以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而注者在这里加注说:“人不乐生,不可劝以善。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无论多么崇高的价值或意义,要“劝”人接受,首先要它能让人“乐生”。这是注者的颇有心得之言。

 从“治身”到“治民”,二者在“获”的先后上尽管有所不同,但在孔子那儿,讲“仁”,终究要给人以“获”。“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一论断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仁”要对人们追求欲望满足的心理有所认同。第二,从策略上说,它实际上是这样一个叙述:行“仁”吧,尽管会碰到艰难,但你一定可以得到某种欲望的满足。孔子关于“仁”说了不少话,学者们对他其他论断的注解、分析都十分热烈,对这一论述却表现着相对的冷淡。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它大概与我们将欲望与文化设定为二元对立的观念相关,这使我们一般不会去注意孔子这个文化大哲对欲望的思考。……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