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红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写在《红学档案》前面 武大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红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写在《红学档案》前面 武大社
陈文新
2007-06-20 16:51:28  来源: 武大出版网2007年6月15日 
 
 (一)

 “红学”一词的最早提出,乃源自戏言。李放《八旗画录注》记载:“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又,均耀《慈竹居零墨》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华亭朱子美先生昌鼎,喜读小说,自言生平所见说部有八百余种,而尤以《红楼梦》最为笃嗜,精理名言,所谭极有心得。时风尚好讲经学,为欺饰世俗计,或问:‘先生现治何经?’先生曰:‘吾之经学,系少一横三曲者。’或不解所谓,先生曰:‘无它,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经”的繁体字为“經”,少一横三曲即为“红”。)朱昌鼎提出“红学”一词,当然也是一句戏言,但是否为了“欺饰世俗”,值得怀疑。在朱昌鼎的心目中,《红楼梦》的地位不亚于经史。他“自言生平所见说部有八百余种”,可见他对自己的“不务正业”并无讳饰,反而经常夸饰于人。他将研红等同于治经,含有抬高《红楼梦》地位的意味。虽然小说在当时的地位不高,但有些出色的小说,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将小说方经比史者,自明代便已有之。《红楼梦》的出现,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征服了大批的读者。晚清的文人,以红学“相矜”,说明了《红楼梦》不可遮掩的光芒,在当时就已经闪现出来。

 将红学与经学并称,是颇值得玩味的。经的含义是“经典”。当时的经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儒家经典,内容包括哲学、史学、语言文字学等。经学的研究方法,像“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探寻“微言大义”,等等,同样可以移植到文学经典的研究之中。经典的产生,需要一个不断阐释的过程。而且,其含义也不是固定、单一的。汉儒、宋儒、明儒、清儒,对儒家经典都有新的阐发。《红楼梦》在清代中晚期虽然已经风行,但真正成为经典,还有待时日。

 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转换。儒家经典的光辉相对失色,而《红楼梦》等“说部”文学,开始当之无愧地跨入了经典的行列。“红学”,当初的这一句戏言,竟成为现实。

 对《红楼梦》的阐释,最早开拓出新天地的是“索隐派”。索隐派被称为“旧红学”,“旧”,是指它在方法上不科学,但它毕竟挂上了“红学”二字,表明从索隐派开始,红学便正式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功不可没。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中赋予《红楼梦》以“排满”、“民族大义”等革命意义的内涵,这在当时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对经典的阐释过程,也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是读者参与再创作的过程。蔡元培站在思想家、革命家的高度,对《红楼梦》的创造性阐释,使得《石头记索隐》有着不同于一般索隐派的品格。尽管在蔡元培之前,索隐派早已存在,直到今天,索隐派依然绵延未绝,但是,绝大多数索隐派著作都满足于趣味性,缺乏真正有思想价值的再创造。同时,包括蔡元培在内,所有的索隐家们都不承认索隐出来的内容是自己的再创作,而把这些再创作的成果“无私”地奉献给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这就给旁人留下了批评的口实。这或许是因为“红学家”的桂冠,远比当一名普通的作者更具有诱惑力吧。

 新红学的创始人是胡适。胡适的本意并不在于开创“新红学”,而是借考证《红楼梦》等章回小说来倡导他的治学理念。对于《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胡适看得并不高。在20世纪60年代,胡适给苏雪林的信中说:“我写了几万字考证《红楼梦》,差不多没有一句赞颂《红楼梦》的话。”他在给高阳的信中又说:“我常说,《红楼梦》在思想见地上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比不上《海上花》,也比不上《儒林外史》,——可以说,还比不上《老残游记》。”受胡适的影响,“新红学”与作者、版本考证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埋下了轻视文学价值研究的隐患。

 新红学掀起了一场红学革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了《红楼梦》研究的主流。但这绝不意味着在考证之外,红学就别无其他的发展空间了。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较早从美学和哲学角度研究《红楼梦》的一部著作。王国维在该书的《余论》中说:“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之主人公之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出版时,新红学尚未产生。这里的“考证”,主要是就索隐派而言,也包含着对自传说的批评。王国维清楚地认识到,《红楼梦》是文艺(即他所谓“美术”)作品,而非历史。“苟知美术之大有造于人生,而《红楼梦》自足为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则其作者之姓名与其著书之年月,固当为唯一考证之题目。”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考证的范围作出了界定。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从文学史的角度对《红楼梦》的价值做了充分的肯定。在《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中,鲁迅还对《红楼梦》的多重意义阐释空间做了形象的说明:“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已经接触到了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原理。可惜,尽管这句话经常被人们挂在口头,但是至今还很少有人充分认识到从阐释学、接受美学角度给种种解读甚至“误读”作出一个科学解释的重要性,而是就事论事,停留在问题的表象阶段,因而,“流言家”的流言照旧满天飞。

 张天翼的《贾宝玉的出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都是从文学角度研究《红楼梦》的代表性著作。虽然他们也被称为“红学家”,但是其身份却有点含混。张天翼的作家身份、王昆仑的社会活动家的身份,似乎更被认可。他们从文学角度出发研究《红楼梦》所做出的贡献,由于缺少考证而显得不那么“专业”。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更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湮没无闻。

 和这些从文学角度研究《红楼梦》的著作相比,胡适研究《红楼梦》的“科学”的方法,显得更为光彩照人,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考证派在《红楼梦》研究中独领风骚。

 新红学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俞平伯。他的研究体现出了对新红学的认真反思。其代表作《红楼梦辨》(后修订为《红楼梦简论》)虽然也是以考证为主,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研究的对象是文学,而不是科学或史学。

 1954年,由两个“小人物”李希凡、蓝翎发起的批俞、批胡运动,对新红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考证派的“科学”风头被迫让位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红楼梦》思想内容的研究重新受到了重视,并因而拓展出一个新的阐释空间。不过,这个阐释空间是一元的,而非多元的。何其芳的《论红楼梦》,试图从革命之外的另一个角度,对文本加以阐释,结果受到了批判。

 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中,表面批判胡适,实际上他是胡适衣钵的忠实继承者。学术观点、考证结果可能不一致,但是治学路子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把《红楼梦》作为历史文献来研究。胡适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认识不足。周汝昌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高度推崇,但是他对从文艺角度研究《红楼梦》持轻视态度,并极度憎恶后四十回,力主所谓探佚研究。从胡适开始的考证派的缺陷,被周汝昌继承下来,并衍生出一种嫁接在自传说上的新的索隐。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这三十年间,可以说是红学大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反思的时代。一方面,以“科学”著称的新红学,由于文物造伪等暴露出其“不科学”的一面,动摇了人们对它的信心;另一方面,新的文艺理论、学术观念不断涌现,如叙事学、文化研究等,使得从文学角度研究《红楼梦》不再局限于感悟式的批评,也有了科学的支撑。同时,索隐派借用了考证派的研究成果,披上科学的外衣卷土重来。矛盾的焦点,似乎指向了以考证派为代表的新红学。

 早在20世纪70年代,余英时便以《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两篇文章,向新红学发出了咄咄逼人的挑战。周汝昌的《什么是红学》(1982)、《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1995)等文章,可以看作是对余文的回应。考证是《红楼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但是我们不能把红学的前景仅仅寄托在考证上面。考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或角度,可以用来研究一切文学作品;同样,研究一切文学作品的方法,也都可以用来研究《红楼梦》。周汝昌提出红学有“四大分支”——曹学、版本学、探佚学和脂学,而把文学研究摒弃于红学之外,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考证固然是基础,但归根结底,文本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如果说考证是地基的话,文本就是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大厦。欣赏一座大厦的建筑艺术,不一定非要从研究它的地基入手。

 (二)

 近三十年来,对“红学”这一概念本身以及红学史的反思,一直是红学界的热门话题。这一类的论著不少,如刘梦溪曾引起较大争议的《红学三十年》,以及他后来的专著《红学》、《红楼梦与百年中国》;郭豫适的《红楼梦研究小史》、《红楼梦研究小史续稿》;韩进廉的红学史稿》;白盾主编的《红楼梦研究史论》;胡邦炜的《红楼祭——20世纪中国一个奇特文化现象之破译》;孙玉明的《红学:1954》;欧阳健等编著的《红学百年风云录》;陈维昭的《红学与二十世纪学术思想》、《红学通史》,等等。上述红学史著作,或者高屋建瓴,或者鞭辟入里,或者独抒己见,各有特色。但是作者对材料的取舍和判断,容易受主观性的制约,有的还存在着门户之见的影响。

 近几年来,各种“红学”选本或者旧籍新刊的涌现,也可以看作是这种反思的一种表现。经粗略统计,仅2004、2005两年间,出版的各类红学书籍,就达数百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旧籍新刊,既包括民国时期的红学著作,也包括近年来各家各派的观点。这些“红学”选本如果能够将客观性与编写者的主观见解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出一部既具有鲜明的学术立场,能够帮助读者廓清红学迷雾,又具备真实可信的资料价值,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给读者留下充分思考空间的红学史著作,则无论对于红学研究者而言,还是对那些对红学知之不多的一般《红楼梦》读者而言,都将是一件大好事。由郭皓政主编的《红学档案》一书,在这方面做出了初步的尝试。与其他红学史著作相比,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眼光独到。

 这是就该书的选材而言。《红学档案》一书,由三大部分内容组成:对在红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代表性的论文的评介;“近二十年红学论著提要”;“近三十年红学大事记”。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补充,为广大《红楼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部直观、全面、生动的红学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第一部分,精选了十六篇在红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代表性的论文,对其加以评介。红学史上有影响的论著不少,如何选择,颇能见出编者的学术眼光。

 《红学档案》的一大特色,是重视对评论派成就的介绍和展现。众所周知,“红学”三派,包括索隐派、考证派和评论派。其中,索隐派每每以离奇的观点吸引读者的注意,考证派则在与索隐派的争鸣中树立起自己“名门正派”的地位,而评论派的门前则显得相对冷落。其实,自红学诞生之日起,评论派便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并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有新的进展。鲁迅从文学史角度对《红楼梦》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涉及了阐释学理论,对之前和之后的错综复杂的红学现象做出了一针见血的论断,王国维对《红楼梦》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分析,张天翼、王昆仑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李辰冬对《红楼梦》文学价值的整体考察,都有很高的成就。李希凡、蓝翎从社会学角度对《红楼梦》思想价值的研究,可视为评论派对考证派的一次反拨,但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何其芳对“宝黛爱情”的肯定,是评论派内部的自我修正。胡明从“局外人”的角度,写了《红学四十年》,从学术史的角度,对“红学”这一现象加以考察,其中有不少发人深思的真知灼见。陈文新对贾宝玉的谱系归属,有助于加深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注意到上述成就,并对其加以评介,成为《红学档案》的一个突出的闪光点。

 其二,提纲挈领。

 这主要是就该书第一部分,以“选本”加“评介”的形式,对红学史所作的回顾而言。红学迄今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留下的文献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亦不为过。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篇幅内概览红学史的发展面貌,编者势必要有所取舍。对于索隐派,该书仅选取了蔡元培的代表作品加以评介。蔡元培的索隐,虽然被胡适讥讽为“猜笨谜”,但其思想性、革命性,比起后来的以猎奇为目的的索隐来,仍高明许多。在蔡元培之前和其后,索隐派的身影都不时闪现。《红学档案》一书收入了郭豫适和张庆善的两篇文章,对索隐派和新索隐派的产生发展做了大体的勾勒和鞭辟入里的分析。

 考证派一直是新红学的主流,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包括冯其庸先生,都是考证大家。胡适的考证,注重方法的示范,对中国现代学术特别是红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冯其庸的《我与〈红楼梦〉》一文,是作者对自己红学研究历程的概括。作为中国《红楼梦》学会的名誉会长,冯先生不仅在考证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而且大力提倡研究《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红学档案》一书通过对他们的红学成就和代表作品加以评介,可以使读者对考证派的方法和成就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感受。

 除了对红学三派成就的展示外,《红学档案》还收入了几篇红学史方面的文章。郭豫适的《索隐派红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历史经验教训》、胡明的《红学四十年》都可视为是从不同角度对红学发展历史所作的反思。郭豫适先生的文章侧重于辨别科学考证与主观索隐的不同,就这一点而言,新红学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没有新红学,我们现在还处于“猜笨谜”的阶段。《红学四十年》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把目光投向未来,认为红学应向人学的方向发展,以此实现突破。张庆善的《〈刘心武“红学”之疑〉序》针对时下的热点问题,提出了重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对于红学的健康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其三,完整全面。

 这主要是就《红学档案》一书对近三十年来红学现状的反映而言。该书“近二十年红学论著提要”以及“近三十年红学大事记”两部分内容,可视为对第一部分的补充。对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出版的红学论著,学界已做过不少整理工作,如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该书收有1987年底之前出版的红学书目提要,“附录”部分还有张庆善先生编写的“曹雪芹与《红楼梦》研究史事系年”(1630~1988)。此外,还有一粟《红楼梦书录》、《红楼梦资料汇编》;阿英《红楼梦书录》;那宗训《红楼梦研究书目(初稿)》、《红楼梦研究书目(续编)》、《台湾所见红楼梦研究书目》;宋隆发《红楼梦研究文献目录》;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吕启祥、林东海主编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等。1987年之后的红学著作,尚未见有人完整系统地加以整理。事实上,这是一项十分迫切而有意义的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起,红学研究日渐繁荣。进入21世纪以来,“红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近几年的红学作品出版热就是一个明证。走进书店,我们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红学类图书,摆满了整个书架。这对《红楼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固然是可喜的,但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红学图书市场的繁荣,不能单从数量上着眼,还得看内容和质量。通过对近几年图书市场的巡礼,我们发现,“旧籍新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对近年来出版的红学书籍按照传统的“红学三派”或其他标准加以分类统计,从中归纳出红学的发展走向,也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话题。其次,近年来,各种自我标榜的新“见解”层出不穷(如《红楼解梦》系列、《太极红楼梦》、刘心武对《红楼梦》的解秘,等等),究竟孰是孰非?我们对《红楼梦》的研究到底取得了多大进展?《红学档案》一书的“近二十年红学论著提要”部分,以简明、实用、全面、可靠为宗旨,尽可能地将1987年以来出版的红学专著囊括于一卷之中,其中,既有大陆版的图书,也有港台版的图书。这种努力是值得称许的。它为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在茫茫“红海”中航行的指南针,同时也是对近几年“红学热”持续升温的反思。

 其四,直观生动。

 《红学档案》一书有着鲜明的学术立场,但编纂者们不是将自己的学术见解强加于人,而是尽可能地让材料说话,让事实说话。这在该书的第三部分“近三十年红学大事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该书采用编年的形式,努力将近三十年红学发展史中一些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其中,有些时间跨度较长的事件,如“曹雪芹祖籍之争”等,没有按年份分割,而是集中加以介绍,以便读者了解事件全貌。对红学发展史不太了解的读者,相信会对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感兴趣。专门的红学研究者们,也不妨读一读这部分内容。近三十年的红学史,是在不断反思中蓬勃发展的历史,是各种观点激烈交锋的历史,是奇谈怪论不断出笼的历史。成绩固然是主要的,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可忽视。正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掩卷沉思,令人感慨良多。

 (三)

 以上是笔者由《红学档案》一书引发的感思。红学的世界虽然喧嚣拥挤,但是依然有着很大的开拓空间。《红楼梦》研究之所以成为一门学问,首先因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学经典。经典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本身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对后世的影响。因此,深入开掘《红楼梦》文本的内涵,考察《红楼梦》的传播史、接受史,应该成为“红学”的新的增长点。红学如果仅仅囿于作家生平和版本考证,就会陷入窘境,同时会形成一个怪圈:一方面,考证派追在索隐的后面打假;另一方面,索隐派又借助于考证派的成果,不断推出新的奇谈怪论。《红楼梦》研究的深化,不能靠制造轰动效应,追求表面的热闹红火;而应该抱着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一方面着眼于文本自身,向深处开掘;另一方面着眼于经典的现代传播和接受,向广处拓展。例如,对于索隐派,就可以将其纳入传播史、接受史的范畴加以考察。又如,《红楼梦》对现代文学艺术包括现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影视剧制作、戏剧、绘画等《红楼梦》题材的文艺创作,都可以纳入红学研究的范围。这样做,并不是把红学当成一个筐,什么都随意往里装,而是着眼于经典的产生、延续。惟有如此,红学才有无限宽广的发展空间。

 来源:武大出版网2007年6月15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