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著优雅文章 寻美学真义——评新实践美学的奠基之作:《黄与蓝的交响》武汉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著优雅文章 寻美学真义——评新实践美学的奠基之作:《黄与蓝的交响》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12-14 11:15:25 来源: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12日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怀着对“美”的渴望和向往,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在亲历和感受着“美”,“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如此之近,但“美”究竟是什么呢?
《
黄与蓝的交响
》一书给我们作出了清晰而深刻的解答。
《
黄与蓝的交响
》是
邓晓芒
教授与
易中天
先生合作写成的一部美学著作。该书最初出版于1989年,原名为《走出美学的迷惘——中西美学思想的嬗变和美学方法论的革命》,后于1999年再次出版时,更名为现在的这个书名。经修改后,第三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纳入“名家学术”丛书系列于2007年11月出版。
该书对中西美学思想两千年的发展理路进行了溯源性的探寻和系统性的梳理,从中找寻出中西美学各自的运动发展规律,并运用逻辑的和历史的一致的方法,对这两种规律加以比较、整合,从而在美学界开创性地提出了“新实践论美学”这一美学体系,可谓是“新实践论美学”的奠基之作。这本书中的美学观点不仅在20世纪80年代,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极具前沿性和科学性。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论 美学司芬克斯的微笑”,它引出了全书所要探讨的主题,同时对全书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大体思路作了概括性的交待。第二部分,即第一章——“起点:大地之子与大海的女儿”。此部分从总体上对中西美学思想和文化的渊源进行了追溯和比较。作者指出,东方礼仪之邦的美善同源思想铸造出中华民族重人情、重感受的温厚淡雅的鉴赏情趣,西方智术之乡的美智合一原则熏陶了希腊民族重理智、重思辨的高贵静穆的审美遗风。第三部分是第二章“西方:从自然到人的逻辑进展”、第三章“中国:从社会到心灵的历史变迁”和第四章“现代:一次壮丽的金环蚀”。这一部分沿着“古代—现代”这条“纵线”以及“西方—东方”这条“横线”,对中西方文化及美学的嬗变和发展历程作了全景式的阐述,并揭示了中西美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第四部分即第五章。这一部分对“新实践论美学”的哲学原理作了阐释。作者在这一部分指出,美是一切艺术和美感的形而上的(哲学的)概括,它表达了人类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达到人和对象(人和人)在情感上亲密无间的同一。并得出了新实践论美学的人学结论:真、善、美的统一。书的第五部分是结束语。
捧读此书,让人不禁有感于其间优雅、美妙的文章字句,严谨、流畅的行文逻辑,深厚、悠长的文化积淀和独到、精深的美学思想。这样的阅读着实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中,我们感受到了优雅之美;从对大量中西文化、美学历史资料游刃有余的运用和把握中,我们感受到了广博之美;从对古代及现代中西美学的历史起源、发展的娓娓道来中,我们感受到了浪漫之美;从鞭辟入里的美的哲学理论阐述中,我们感受到了理性之美。
在书的结束语中,作者指出,社会实践和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并将继续创造出一个日益“美化”的世界,每一个有限的个体,不论他在有生之年是否已将理想付诸实现,只要他自觉地投身于这一全人类的美的创造活动中,那么他和他的人生就是“美”的。这一立意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这本书的旨趣,更着眼于鼓励和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使该书更具现实意义。
这本书初出版至今已近20年,20年时光荏苒,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会随时光而去,该书思考问题的深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仍然会让它的读者受益匪浅。而且笔者以为,热爱美学、文学的读者诸君们在翻阅此书时,仍然是应该能强烈地感受到阅读的畅快和淋漓,能真切地体悟到思想的激荡和启迪的吧!
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12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