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吴建民:驻法使馆与申办世博——《外交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吴建民:驻法使馆与申办世博——《外交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吴建民
2008-01-02 09:08:28  来源: 《外交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新书《外交案例》与《吴建民访谈录》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作序。《外交案例》中,吴建民结合19个生动的外交案例展现中国外交家的大智大勇、外交大事和危机处理,勾勒出中国外交的整体风格和国际形象。本文摘编自该书,披露了申博内幕。
  2001年和2002年,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办成三件大事:一、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北京成功地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二、2002年12月3日,在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上,中国成功地获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办权;三、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积极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工作。

 申博背景

 第一次世博会是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万国产业成果大博览会”。博览会展现了工业革命的成果,促进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普及了科学知识,深受公众欢迎。此后法国、美国等相继举办博览会。1931年国际展览局正式成立。国际展览局与国际奥委会不一样。国际奥委会是非政府国际组织,其委员是以个人身份参加;国际展览局是政府间国际组织。确定一届世博会由哪个国家举办是由国际展览局大会投票决定的,各国代表由各国政府指定,按照政府指示行动。
 在1982年以前,西方国家举办世博会从未邀请中国参加。因为这些国家尚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我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美国诺克斯维尔举办世博会,组织者邀请我国参加该市以能源为专题的世博会。此后,中国又先后参加了1984年美国路易斯安那世博会、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世博会、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世博会、1993年韩国大田世博会、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和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
 由于我国多次参加世博会,对方建议我们加入国际展览局,主办世博会。所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提出申请,1993年5月,国际展览局正式接纳中国为成员国。对方建议中国申办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1999年,中国成功地举办昆明世博会。

 汪道涵:上海申博第一人

 提出上海申办世博会的第一人是上海市前市长汪道涵同志。2005年3月18日,我有幸与汪老长谈了一次。我问他,上海举办世博会,这个主意是如何产生的。汪老说,举办世博会是他在1983年到1987年3次访问日本后产生的想法。他详细了解了1970年大阪世博会、1975年冲绳世博会和1985年筑波世博会的情况。汪老领悟到,世博会不是广交会。用汪老的话来说:“广交会是战术的,管1年;世博会是战略的,管50年。”因为世博会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拉动具有持久的影响。日本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大阪世博会,极大地拉动日本经济的增长。从1961年到1970年的10年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11.6%,日本国内的许多基础设施包括新干线都是在这个时候兴建的。
 汪老在思考上海发展的时候,他想得很远。他认为,一个城市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发展的后劲要靠两条,一是科技,二是金融。世博会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活动,动辄有几千万观众,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必须要有金融体系来支撑。汪老认为,浦东开发对上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但是光靠浦东不够,还要通过举办世博会增强上海在国际科技和金融领域的地位,为上海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备期间,上海市的领导就提出了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想法,向中央政府提出了申请并获得批准。1999年9月底,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徐匡迪邀请国际展览局主席和秘书长在昆明世博会闭幕式后赴上海访问,通报上海有意申报2010年世博会,获得对方的肯定和鼓励。
 1999年12月8日,国际展览局第126次大会,国际展览局中国首席代表刘福贵宣布,中国将申办2010年世博会。中国成为第一个口头宣布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国家。
 2001年5月2日,我作为中国驻法国大使向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递交了由唐家璇外长签署的中国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请函,成为第一个正式递交申请函的国家。随后,韩国、俄罗斯、墨西哥、波兰、阿根廷也先后正式递交申请函,第一次出现了多达六国同时申办一届世博会的局面。
 2002年1月30日,我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递交中国申办报告,中国成为第一个递交申办报告的国家。

 驻法使馆:申博最前沿
 国际展览局的总部设在巴黎,2002年成员国有89个,其中有60多个国家的代表常驻巴黎,因此,驻法使馆处于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最前沿,担负着申博的调研、协调、沟通和前线指挥工作。

 申办工作有如下突出特点:
 第一,申办国家多。开始时是六个,最后是五个申办国,史无前例;第二,申办国分量重。除中国外,俄罗斯、韩国、墨西哥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第三,竞争激烈。申办国都充分理解世博会的价值,所以在申办过程中全力以赴。
 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件大事,也是系统工程,由中央亲自领导,中央各部、中国贸促会、上海市和驻外使馆积极参与。驻法使馆在工作态势上面临着两种选择:1.把情况报告国内,等待国内指示再行动;2.不仅汇报情况,而且积极提出建议。驻法使馆选择了后者。
 从1999年12月中国口头宣布申博,到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以54票对34票的压倒性多数决定把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交给中国上海,整个申办过程历时整整三年。使馆很多同志为此付出了大量创造性的劳动,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
 (一)深入调查研究,适时提出工作建议好的建议建立在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之上,俄罗斯是我国此次申博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俄罗斯在第130次大会上表现不错,接待考察团也十分成功,国际展览局考察报告对其评价甚高;2002年上半年,其在欧洲的游说工作十分频繁,也颇有成效。相反,国际展览局考察团对韩国的评价不高。我馆根据对当时情况的分析,作出了俄罗斯是中国主要竞争对手的判断,向国内建议强化对参观人数、世博主题、经济活力、共赢等我方申办优势的宣传。到2002年7月第131次大会时,俄罗斯的表现大为逊色,此后拉票行动也明显停滞。同时,韩国加大了拉票攻势,上升势头咄咄逼人。2002年10月15日,我馆分析、认定韩国在拉票方面已经超过俄罗斯,最后竞争十有八九将在中韩之间展开。这一判断十分重要,为我申博最后阶段冲刺明确主攻方向。恰在此时,2002年10月23日发生了莫斯科人质事件,给俄罗斯的申办势头致命一击,更印证了使馆判断的正确性。
 申博中突发事件很多,战机稍纵即逝,提建议要既准又快。驻法使馆在得知7月19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将访俄的消息后,连夜紧急请示国内,建议由我转达江主席给希拉克的口信,来争取法国的支持。在第132次大会召开前两个星期,国际展览局方面建议中方以上海市市长的名义给各国驻国展局代表写信,具体说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承诺,以进一步说服各国代表支持中国。当发现有些照会支持中国的国家有不确定迹象时,我馆立即通报国内,由国内指示有关使馆,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固票工作。
 (二)从实际出发,对国内的意见、建议作些修正
 决定申办成败的关键是票数,这里既要在各国首都做工作,又要做各国代表的工作,二者不可偏废。为了做好各国代表的工作,国内有关方面拟定了一个组成88人的团队对88国代表的“人盯人”战略,以便在临近第132次大会期间深入做各国代表的工作。这个意见看起来有道理,但做起来会带来很多问题。国内组成的88人团队缺乏对国外第一手情况的了解,也没有在国外工作的合适身份,如何去做各国代表的工作?而且,国内一下来88人,后勤负担很大,会分散使馆的精力,使馆向国内建议:
 第一,做各国代表的工作不必“人盯人”;第二,做工作的人要有较丰富的外交经验,临时组成的团队人员不一定具备这一条件。
 驻法使馆愿拿出使馆最精锐的力量做工作,并建议请驻英国、比利时使馆指定专人做各国驻英、比国际展览局代表的工作。
 世博会与奥运会不同,奥运会申办只须陈述一次,2010年世博会申办各方需陈述四次,越是临近表决,陈述越重要。2002年5月10日,王光亚副部长和我应邀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申博会议。会上放映了上海制作的、拟在国展局第131次大会上中国代表团陈述用的两部片子,王光亚部长和我都是第一次看到这两部片子。我和王光亚看后均认为,这两部片子不行。这两部片子是要给出席国际展览局大会的各国代表看的,目的是要说服他们投票支持中国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然而这两部片子共同的突出毛病是,着重说明举办世博会对上海有好处,对中国有好处,而没有说明对世界有什么好处。
 这两部片子放给我们看,显然已经是“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很多领导认可的了,此时此刻,离国际展览局大会已经相当近了,要不要直言相劝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难题。我同王光亚副部长商量后,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我们的意见,认为这两部片子不行。我们强调,这两部片子一定要突出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上海、对中国有好处,对世界也有好处。只有这样,才会服人,人家才会投你的票,我们的直言相劝说服了上海市的领导同志,他们决定推翻这两部片子重新做,最后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三)游说工作要有针对性针对一种认为“不能把奥运会、世博会的好事都给中国”的舆论,我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做了有说服力的回答。我们强调不能只看2008年和2010年,要回头看那一百多年。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对人类作过重要的贡献,而在过去一百多年里,这两项活动从未在中国举办过,这对中国是不公正的。如果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这是对过去对中国不公正待遇的一种纠正。同时,中国认同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宗旨、目标和价值,现在中国国力逐渐增长,有条件对这两大运动作出贡献,这对两大运动都是一件好事情,也是中国尽到自己国际责任的表现。我们的这些讲话传播出去,博得了各方的好评和赞同。


来源:《外交案例》 吴建民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