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所谓民俗——被凝视着的俗世民生《现代民俗学讲演录》广西师大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所谓民俗——被凝视着的俗世民生《现代民俗学讲演录》广西师大社
农雪玲
2008-03-17 10:50:35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8 
 
 《现代民俗学讲演录》
 ISBN:978-7-5633-6958-4
 开本:32
 封面设计:刘凛
 作者:董晓萍
 字数:255千字
 责编:农雪玲
 出版日期:2007-12-1
 页数:339
 策划:社本部
 定价:¥24.00 

 2007年冬天漓江枯水状况最糟糕的某一天,我坐在岸上看着那已经露出了江底的江心细流,觉得桥头那炫耀着“中央水景”云云的巨大地产广告牌真是无比讽刺。突然就想起了董晓萍教授《现代民俗学讲演录》中的几句话:“现代社会开发用水……随意扩大水的功能,乃至把水当成娱乐景观和市场商品。这些事情做过了头,就破坏了爱水民族认同水的历史含义,失去了一个缺水国家象征管理和现实管理水的社会约束,造成了对水的无端浪费。”

 这段关于“用水”的话,我是在书中第三章《水利民俗》里读到的,正是在这里,生长于多雨南方的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还有着像山西洪洞县与霍县交界地带的四社五村这样,干旱了800余年,迄今为止农民仍是每月平均只有4天有水,却以不灌溉水利模式世代繁衍生活着的地方。董教授以自己的长期田野调查所得,深刻体察着干旱地区基层民众的生存逻辑,面对着现代生活生产方式对于传统节水习惯的严峻冲击,她的忧虑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种忧虑也感染到了像我这样从未尝过缺水之苦的人。其实,对于专业和非专业的读者来说,双方所侧重的这本书之价值和意义并不相同——前者能从它这里了解现代民俗学的学说体系、基本研究方法,培养专业理论素质,经由民俗学的实际研究个案和讨论课实录而得到学科训练;后者则能从其中体会到这个世界中“永远也不可能被完整记录的思想、内容和进程的传统的复合体”,认识到其实正生活在“民俗”之中的我们,需要关心什么、什么值得我们珍视。 从这两个方面来说,这本书作为董教授致力于推进我国现代民俗学高等教育和社会普及的努力,其中所展现的工作实绩令人肃然起敬。 

 董晓萍教授对于民生社会的关注贯串全书,让人分明感觉得到,在她这里,“现代民俗学”真正是走入民间、扎根于最广大民众土壤的“术业”,它不是庙堂之上俯视人世烟火的那些“学问”,它眼光向下、思考向上,要观察斯土斯世斯人的最切近问题。正像书中所说的“现在民俗学者有责任加强研究,参与避免这一灾难的行动”,这句话虽然是针对农村土地的加速丧失和土地民俗的日渐崩坏来说的,但是它正显示着一种在当下急速变化的社会中,用心挖掘和认真整理民俗传统,提出应对迁变的路径、在现实之中有所作为的担当与责任感。比如第四章《土地民俗》的个案就是对寺北柴村的土地组织“伙”的研究——60年前日军到栾城县驻扎,转身就进了这个村庄,却没有像对其他村庄那样进行烧杀抢掠,而日本学者在这里进行了农村惯行调查。可以说,“伙”是由于被日本学者调查而从此为世人所知,而这种组织所体现出来的民众智慧,又因为在近年农村迅速被城市侵蚀的进程中此地始终没有被城市化而更加引人注目,董教授选择这里以了解华北基层社会的最一般的生活史,显然是找准了一个十分独特的切入口。令我深有感触的是,董教授在这里进行田野调查时,注意到了在这个以无战争破坏和无抵抗事迹而中外扬名的村庄中,战争和战后的政治运动给这里的村民所带来的巨大政治压力及由此压力带来的心理忍耐——如果不是对民众的生存状态抱有深刻的同情和理解,显然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在正规而学院化的调查中,最容易漠视民众深隐着的感情和态度,即使得到了表面上正确无误的数据,实际上往往因为没有获得民众的信任,并没有能接触到最核心的人文内层。董教授在这里所进行的研究,之所以能深入“伙”的价值观层面,并触及当地民众的精神世界,我想这很大程度应该归功于这种与民众忧戚与共的关联感。

 本书梳理了传统民俗延续到现代社会和现代学者研究视野中的主要部分,包括了粮食民俗、水利民俗、土地民俗、性别民俗、组织民俗、宗教民俗等。这些内容,即使是对现代民俗学一无所知或毫无关涉的读者,也仍然会从中找到切身相关之所在——因为,这就是我们立身其上的,所谓民俗。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8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