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热”:国际社会的视角——《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热”:国际社会的视角——《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08-25 09:01:47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6日一期的《商业周刊》登出了长达二三十页的封面报道,题名为“中国价格”,由资深记者和相关专家共同讨论高质低价的中国产品对欧美市场的抢占这一话题。报道关注于随着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不断扩大,长此以往,欧美企业将如何守住自己的一席之地。2005年5月9日,《新闻周刊》同样推出了题名“中国的世纪”的封面报道。众所周知,18、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早在19、20世纪之交,美国已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并最终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取代了英国,夺得世界霸主地位。21世纪初的中国与当时的美国有所相似,因此中国能否取代美国并一举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便成为当前领先国家迫切关注的问题。仅在一周之后,《财富》杂志又登出了“改变中国”的文章,分析改变中的中国企业,探讨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走向。一个多月后,美国《时代》周刊也同样将眼光对准中国,再一次发表封面文章“中国新革命”,深入分析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变化是如何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发生互动。

 这种高密度的深度报道在之前是绝无仅有的,2005年7月,央视《对话》栏目为此特地制作了一期关于“中国热”的节目。嘉宾中国方面有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四位老师,包括我本人在内,国际方面有美国几所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以及当时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局长马丁·弗尔德斯坦先生。这位颇具盛名的老牌经济学家提到,自2004年暑期到这次节目,他共来到中国五次。对于一位年事已高的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来说,能数度连续探访中国,正是因为他站在国际学界的角度看到了中国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我频繁受邀参加国内外的各种相关会议,邀请方都是为了适当了解一些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在国外随便翻开一张报纸,总能看到有相当的篇幅报道与中国有关的新闻。媒体是政府的一面镜子,外国政府对中国事务的关心也是显而易见的。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自2006年7月份上台以来半年内便两度访华,至今已经四次来到中国,而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则只在去年3月第三次中国之行前才首次到访,厚薄程度由此可见。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绝非一时兴起。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整体状况,尤其是一些大国的情况产生出强烈对比。2001年3月互联网经济泡沫的破灭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打击,随后的911恐怖袭击与两年之后的对伊战争无疑又在雪上加霜,巨额的财政赤字严重威胁到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对美国几成致命打击。同样欧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欧盟在成立之初曾被寄予厚望,然而时至今日,各成员国之间却仍未走出尴尬的磨合期,各国在政治上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方面则更是如此。再说日本,日本在80年代以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国家,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当时如《日本第一》等的很多著作都纷纷抛出了这一观点,然而日本却同样没能逃脱90年代的房地产与网络泡沫破灭的打击,直到2003年后才勉强走出90年代的萧条阴影。

 反观中国,自2003年至今GDP连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贸易增长则更快。中国产品广泛占领世界市场,中国成为名符实际的“世界工厂”。在进口方面,中国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得中国成为带动亚洲、拉美甚至非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进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实际上成为中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目录:

 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可谓近代以来最好的一个时代。 经过鸦片战争之后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正在逐渐提高,影响也在逐步扩大。本讲我们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 机遇与挑战,将以这一时代背景作为起点。

 第二讲 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中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落后于西方,最直接的原因是西方的工业革命,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在18世纪和19世纪以后,每当遇到技术发明瓶颈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基础科学进行投资的方式来克服这种瓶颈,使技术发明可能曲线不断右移,开发出新的技术发明空间。因此要寻找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 工业革命的原因,关键不在于了解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工业革 命这一问题本身,而是要回答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科学革命。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面对千年巨变,中国的知识分子油然生出一种让中华民族重新强盛起来的使命感。但在另一方面,面对着战争的屈辱和国势的日下,这些知识分子又有极大的挫折感,可以说,中国近代的政治和社会史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挫折感这两种心态相互交融所推动的过程。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很低,为了能快速且一步到位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强国、自立的目标,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

 第五讲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真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赶上发达国家的只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几个东亚经济体,被称为“东亚奇迹”。这些东亚经济体的成功经验是否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替代路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东亚经济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第六讲 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

 在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的发展绩效确实大大提高了,但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问题,却在80年代引发了很大的争论。

 第七讲 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题

 城市改革就是从企业微观治理开始,然后推向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机制,从单轨的价格和配置机制转变成双轨、最终趋向市场单轨的这样一个进程。

 第八讲 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回头路,只能向完全的市场经济体系前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其他领域的改革息息相关,只有解决了国有企业的问题,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才能最终实现。

 第九讲 金融改革

 当前的金融部门存在着很多问题,除了银行的呆坏账和股票市场的泡沫与投机等一系列问题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金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第十讲 中国的增长是否真实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我国最大的存量需求是在农村,因此现阶段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缩小城乡差距的必要措施,也是刺激农村需求增长、消除产能过剩和农村劳动力流动障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可谓意义重大。

 第十一讲 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实现和谐发展

 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宏观经济的治理,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的建立,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确实应该让穷人的收入增长得比富人快一点,这是当务之急,但不应该是通过二次分配“劫富济贫”的方式。

 第十二讲 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与总结

 经济理论的作用就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忽略了或画错了,经常会造成人们行动的失误。

 附录一 经济变迁与制度增长

 附录二 前现代社会中国人均收入水平长期保持 不变和人口众多之谜



 摘自《中国经济专题》 林毅夫/著 定价:39.00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出版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