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解冻的冰河:1980年前后的影视文化状况(节选)——《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谢轶群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解冻的冰河:1980年前后的影视文化状况(节选)——《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谢轶群
2009-04-27 10:37:04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78年以后的这些年,叫“新时期”。算起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们进入新时期已经整整三十年了。回看刚刚摆脱“文革”梦魇、进入新时期的中国大陆的大众文化,好比一条冰封已久的河流,在终于来临的春阳的照耀下,开始在”咔咔”的冰裂声中逐渐解冻。
新时期以前,被极“左”思潮和政策笼罩的中国大陆,红潮滚滚之下,大众文化领域一片单调、灰暗、阴郁——甚至根本就没有“大众文化”,有的只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宣教,所有的文化产品都产生自国家意志和体制运作。那些年,女性衬衫领口有花纹都会被指为“资产阶级趣味”,靠在南墙根的老头闲聊几句“刘备招亲”之类都会被说成“为封建统治者张目”,随时会招来横祸。长达十年的“文革”中,大众所能参与的文娱活动,所能达到自己本能需要的精神满足的对象,基本就是由国家认可和强力推广的“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
所谓“八个样板戏”,就是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这些剧目由最高层的“无产阶级文化旗手”江青亲自组织创作,演职员里汇集了全国一流的文艺家,比如袁世海、童祥苓、汪曾祺等。
样板戏以宣扬阶级斗争、颂扬革命暴力、抑制人性情感、培养政治忠诚为旨归,剧目创作出由江青审看、改定后,作为不得有丝毫“走样”的“样板”令各地剧团搬演,同时几乎禁绝一切传统优秀剧目。搬演中,如果“钦定”的“样板”里某角色在某时间里抬了左手,那任何地方、任何剧团的演出中在这时该角色就不得抬右手;而且,连角色服装上的一块补丁的大小都不许和“样板”有丝毫误差!
看戏,在电视、舞会、旅游等文化活动形式远未普及的时代,是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样板戏”这种荒谬的“艺术”几乎是那时公众唯一可看的戏,反反复复,看来看去,戏瘾再大的人也都兴味全无、不胜其烦。“戏不戏,《红灯记》;唱不唱,《沙家浜》”,我的家乡那时私下流传的这句顺口溜,充分表达了人们的烦闷情绪。
“一个作家”是指浩然。这位原名梁金广的作家是那个时代的应声虫与大红人,写有完全符合“路线”和“政策”、深受“上面”肯定的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西沙儿女》等。他是“文革”中唯一被允许在书店销售作品的当时作家。当傅雷、赵树理、巴金等作家在“文革”风暴中家破人亡之际,他却可以坐着军方的专机去西沙群岛“体验生活”。
对于处在文学读物极端贫乏时期的一代读者来说,浩然那些缺少个人思想、演绎政治理念、参与构建乌托邦而又显示出一定文学才华的小说,不啻是焦渴时的甘泉,被大批读者无法选择地吸纳。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除了他的这些“作品”,读者便几乎没有别的文学食粮,一代人的文学生活不得不与浩然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饮鸩止渴”对读者头脑与心灵的扭曲,和强大的文化专制对人的戕害一起,使精神置换能力差的人终身不能摆脱——他们永远失去了对文学作品的正常审美力和判断力。
舞台剧和文学书籍之外,在大城市,极少数家庭拥有传说中的电视机,比如今天著名的上海女作家程乃珊,她家当时就有一台苏联产的黑白电子管电视机。程乃珊曾这样回忆1960年代初看电视的情景:“当时家庭电视尚不普及,因此有了电视也不敢声张,怕被称为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我家一位亲友,甚至把电视机放在壁橱里,看电视看到一半,一旦有不熟悉的人敲门,壁橱门一关就保险了。现在的年轻人听到,一定有如感到天方夜谭一样古怪吧?”
这并不多么古怪,在那“大革文化命”的时代,有关文件和报刊上基本不提电视这一文化样式,足见当时电视业根本不成规模、气候,没有社会影响,更说明电视机乃罕见之物。而1960年代居然拥有电视机的人,如此豪奢,正是“工农群众”要“打倒”的对象。
人不是动物。在任何社会环境里,人的天性中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依然会固执生长。“文革”中那极端单调的文化状况,让人不得不从一些匪夷所思的活动中去获取精神满足,比如看别人被批斗时戴高帽、“坐喷气式”、剃“阴阳头”,比如听“被专政”者被迫自己喊侮辱自己的口号,比如读充满腾腾杀气和人身攻击的大字报,比如像煞有介事的“早请示,晚汇报”……对正常时代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荒谬场景的“观赏”或参与,竟也把失去基本文化生活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填充起来。古今中外罕见的向领袖表忠心的“忠字舞”,也成为当时一些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病逝: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此前邓小平在高层的领导核心地位已形成,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一页。新时期大众文化发展的溪水,在“文革”造成的荒芜与污浊中,开始汇集、奔流。
1
电视,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依然是最重要的大众文化形式。中国大陆不分城乡,基本形成共同的“电视记忆”,是在1980年代中期。而在1958年5月1日,距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人类史上第一次进行正式的电子电视系统公开播出试验22年后,中国大陆第一个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开始试播,随后陆续成立了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等,到1963年,中国大陆有电视台、试验台、转播台36座。
《一口菜饼子》是中国第一部电视剧,由北京电视台播出于1958年6月15日。这部全长20分钟的电视剧以“忆苦思甜”、“节约粮食”为主题。不管我们对这部中国电视剧史的开篇之作怀有怎样的好奇,也永远没法亲睹了——那时没有磁带录像设备,电视剧其实基本就是舞台话剧的“现场直播”,且无法录像储存;如要“重播”,就得演员们再演出、再“直播”一次。拥有磁带录像设备,要到1967年。
1966年之前,8年时间里,全国只播出了80余部这种“一条主线,两三个场景,四五个人物,七八场戏,三十分钟,二百个镜头”的“直播电视剧小戏”。
十年“文革”,文化蒙难,才萌芽的电视横遭摧残。十年之中,北京电视台只拍了一部电视剧,叫《考场上的反修斗争》,听名字就知道是何内容。
倒是在1972年,为了转播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从国外引进了彩色电视技术设备。因为没有发射、录像、差转等设备,画面模糊,第一次接收到彩色电视信号的技术人员竟以为是故障。从彩色电视试播到“文革”结束,全国仅有两部电视剧播出,为上海电视台录播的《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都是反映知青上山下乡、扎根农村的宣教。
那时赤贫、落后的中国,找不出几台电视机,拍不了几部电视剧。约略交代一下电视史,可以看出,电视远离“大众”,更未成为后来那样的大众文化焦点。
“文革”结束和否定“两个凡是”的那几年里,中国经历了一场生死攸关的转变。这段时间,本就稚嫩、当时更奄奄一息的电视恢复不了元气;但那时,国外影视片却不断被引进,为中国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养料。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伟大的曙光》、《难忘的1919》、《乡村女教师》、《望乡》……这些来自南斯拉夫、苏联和日本等国的电影,在1978年后陆续在国内电视荧屏上播出。经历了严格筛选的国外影片在不涉及意识形态冲突下,顿时打开了国内观众的眼界,也让数十年来一直处在封闭中的中国电视工作者抽了一日凉气。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这一年播出《三家亲》、《窗口》、《教授和他的女儿》等电视剧8部;1979年播出电视剧19部,有影响的有体现年轻人奋发图强的《有一个青年》、表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祖国的儿子》、反映张志新烈士事迹的《永不凋谢的红花》和反映家庭关系的《爸爸病危》等。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131部,数量急剧增长,这是1979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号召“大办电视剧”的结果。这些电视剧里,引起反响的有《凡人小事》、《女友》、《乔厂长上任记》、《何日彩云归》等,作品的题材迅速扩大,风格上也向多样化发展。1981年,中央电视台共播出电视剧128部(集),《新岸》、《卖大饼的姑娘》、《你是共产党员吗》等作品至今可能还有观众有印象。
1981年的年底,中国大陆已有电视机1000万台。那时“电视机”和“看电视”都是了不得的东西和活动,一台电视机前往往会围着几个家庭乃至全村庄的人。据此估算,1981年全国的电视观众已经过亿。电视具备了形成大众文化的条件。
随后,1982年全国制作电视剧348集。这些作品中,被热议的有表现“文革”一代青年苦闷与追求的四集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改编自古典名著的武打电视连续剧《武松》,反映当时青年面貌的三集电视连续剧《赤橙黄绿青蓝紫》,反映解放前上海小市民和知识分子悲惨生活的三集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等。
在电视业刚刚勃兴、文娱生活依然贫乏的背景下,电视绝不是今天我们感觉的“最没文化”的文化样式,再粗糙、再单调的电视节目,都是人们在饭桌上、在客厅里、在公交车上、在办公室里兴致勃勃谈论的对象。电视本脱胎于电影,而看电影必须买票去电影院,如今有了电视,就等于家里有一块电影银幕,这是多么新奇、兴奋的事!而那时的电视还不具备多少“大众文化”的内涵,更多还是体制文化的表现,同时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时常希望在电视屏幕上向大众渗透。
……
本文摘自《
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
》
谢轶群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