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幸福树善为根——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生而向善》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幸福树善为根——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生而向善》
杜俊红
2010-02-04 10:32:56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生而向善》订购
【美】
达契尔·克特纳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出版
人在临死前的笑是不是一生幸福的最好标志?权力大小对人们的肢体语言会有哪些影响?在本书中,你可以找到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作者指出,幸福的秘密在于仁率,也就是生活中善与恶的平衡,由此阐明了怎样才能在积极情感的丰富版图上找到幸福,而在此之前,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都还只是一个谜。
谦虚、微笑、大笑、挑逗、肢体接触、爱、窘迫、同情、敬畏等,是《生而向善》一书中揭示的积极情感,它们道出了个人的隐情,鼓励我们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类行为。达契尔·克特纳的研究,让我们对幸福的婚姻、合群的孩子、健康的社会以及健康的文化进行重新思考。
人性善恶之辩,一直都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条重要脉络。从孟子的性善开始,到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之后的两千年,有关性之善恶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但是人们所共识的是,不论性之初是善是恶,生而为人,都是要趋向于善的,关于向善的主张,从来都是如此,古今无二,中外无两。
在编辑《生而向善》一书时,遇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中,都是推崇善的,“从善如流”、“上善若水”等等,可以说,对善的认同,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善字一出,无须多说,便已领会。我们需要一本西方人从科学的角度讲的如何向善的书吗?
殊途同归。从古老的轴心时代开始,西方文明就和东方走的不是一条路子,但是对人类共同美好的向往却并无二致。自从现代化以来,西方的许多理念进入到了东方特别是中国,这是一种跨文化语境下的文明碰撞。而我们中国传统的善的元素,正在这种碰撞中被撞击和重新建构。这样一本基于科学实验和研究所作出的人类情感分析的书籍,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既特别又新颖,而且很有启发性。
本书英文名为“Born to Be Good”,这里的“Good”一词译者译作了“善”。“good”一词是“好”的意思,这里取了一个带有伦理学意味的译名,“善”,从全书的内容上来看,也是符合作者意图的。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佛教中的思想,这更是体现了东西方在向善的路上殊途同归的一面。
本书作者达契尔·克特纳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在书中,他提出了一种可能的使人生变得更有意义的路径。作者所分析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以及蕴含其中的积极情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包括尴尬、微笑、大笑、挑逗、肢体接触、爱、同情和敬畏。作者做了许多实验,观察人类、动物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从中找出善的一面。这是一种可操作化的方法,更像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求的“你要这样做”,“不可以这样做”。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教养。
克特纳提出,幸福的秘密在于仁率(生活中的善与恶的平衡),他还证明,最简单的肢体接触与最细微的笑容都能为我们自身固有的人际交往能力编写代码。在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中,人类本性中的善因也已经被编码了。读罢此书,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这些情感和动作,无疑将丰富我们的人生智慧与科学。
西方经济学始祖亚当·斯密认为,人是追逐私利的个体,并提出了“经济人”假设,指出个体之间为私利展开激烈的自由竞争,而追逐个人利益的欲望正是支撑现代社会集体福利的脊梁。然而这仅限于在许多特定假设前提下的专门学科研究,在现实中,有许多事情都不符合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人们会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这往往会带来一种经济上的付出;很多时候,别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下温暖的抚摸,都会给我们带来远超经济收益的幸福感。
知晓仁善的渊源演化,无疑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本书不仅能够帮助你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相对满意的回答,更能帮你将善的阳光带给周围的人,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杜俊红)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01月20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