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胖猫”与“小耗子”——《何妨是书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胖猫”与“小耗子”——《何妨是书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潘光哲
2010-04-09 11:06:50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20世纪中国学术界里广受推崇(当然,也颇受批判)的钱穆,著作等身,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在钱穆的众多著述里,《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回顾记录了不少现代的学人风采与学林往事,深富兴味。可是,即如钱穆的得意弟子余英时的述说,这部书的文字“太洁净、太含蓄了”,因此,“读者如果不具备相当的背景知识,恐怕很难体会到他的言外之意,更不用说言外之事了”。例如,钱穆对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所所长傅斯年(孟真)的一些回忆,就很有意思,颇有值得探索玩味的空间。钱穆的回忆里,有这么一段话:
凡北大历史系毕业成绩较优者,彼(按:傅斯年)必网罗以去,然监督甚严。有某生专治明史,极有成绩,彼曾告余,孟真不许其上窥元代,下涉清世。然真于明史有所得,果欲上溯渊源,下探究竟,不能不于元清两代有所窥涉,则须私下为之。故于孟真每致不满。
所谓“凡北大历史系毕业成绩较优者”,傅斯年“必网罗以去”,确是历史实情。正如史语所创所元老之一,后来也接任所长的考古学大师李济的指陈,傅斯年专门铸造了“拔尖主义”一词,意指网罗各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加入史语所的研究队伍,“往往使各大学主持历史系的先生们头痛”。正如身受傅斯年教化栽培之恩的邓广铭的回忆,傅斯年自己与史语所同仁于1930年代初期都在北大史学系兼课,既是培英育才,“要把金针度与人”,也兼有直接为史语所考评选拔新血的用意。
至于钱穆说傅斯年对进入史语所的这批新秀“监督甚严”,基本上也非凭空虚构之论。盖若傅斯年对史语所的新进青年,立下的第一条“规矩”,就是“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甲骨学大师董作宾就比喻说,这乃是傅斯年对青年学者的“下马威”。董作宾也指陈说,平素相处,傅斯年对这群小青年确实“管理又是很严的”。例如,有一次,一位助理员某君在院中散步较久。次日,傅请别位同仁一起到外面晒晒太阳,偏偏就是不让某君出门,还向他说:“你昨天已经晒够了。”因此,董作宾说,史语所的这帮青年学人,对傅斯年固然“爱之敬之而且畏之”,但是,只要受过傅斯年的“训”的人,“敬”同“畏”却又压住了他们的“爱”。
史语所避徙四川李庄的时候,扮演多重角色的傅斯年,往来于重庆、李庄之间,一旦回到李庄,这帮青年学人的行止动作,便大有不同,特别对他,好似“敬而远之”。傅斯年不在李庄时,由董作宾代理主持所务。这群青年和这两位“领导”相处,态度举止大大不同,让傅斯年“大惑不解”,他就问过董作宾个中原由究竟何在:
他们立在院内或大门口,一群人有说有笑,你去了,加入摆一套龙门阵,我去了,他们便一个一个,悄悄溜了,这是为什么?
董的回答是:
这正是我无威可畏,不如老兄之处。
傅斯年听罢,只得“长吁了一口气”。也难怪同样在李庄的研究院社会所所长陶孟和,会对董作宾说:
胖猫回来了,山上淘气的小耗子,这几天敛迹了。
陶孟和将身材肥胖堪称“重量级学者”的傅斯年比喻为“胖猫”,相当传神;他把史语所这群青年学人视为避“胖猫”唯恐不及的“小耗子”,则更若众口铄金之论,在学界传颂不已。像是台大历史系毕业的中韩关系史专家张存武就回忆曰,系里的资深教授以研究中西交通史而扬名的方豪,总是“笑嘻嘻地说”,出身史语所的秦汉史大师劳干看到傅斯年,“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
这样看来,傅斯年对史语所的新秀,确实“监督甚严”,他的作风,往往也让这批青年俊彦心生惧畏,“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可是,傅斯年对青年学人的“监督”,会严厉到连他们的读书范围都要插手一管的程度吗?
反观历史本来场景,钱穆所说的这位既是“北大历史系毕业”而且“专治明史”,又被“拔尖”进入史语所的“某生”,应该就是王崇武。王崇武在1932年进入北大,与日后史坛名家邓广铭、张政烺、傅乐焕以及王毓铨等人是同班同学,他与邓、张及傅三位,更被称为北大的“四大傲人”,正可揣想其青春风采。王、邓、张、傅四位会被冠以这样的“雅号”,其来有自,盖风华正茂的他们,还没戴上学士方帽之前,都已经各在学术上交出可观的成绩单。
即使傅斯年对史语所的这帮青年学者确实“监督甚严”,就平素往来应对的生活面向而言,这批青年或许也确实是害怕惧畏傅斯年这头“胖猫”的“小耗子”。只是,在知识探索的天地里,如果傅斯年真想要发号施令,决定他们在史料的海洋里寻寻觅觅的工作方向和范围,恐怕必有力不从心之叹。对学术权威唯唯诺诺的人,不会在知识生产的天地里,创生出任何实质的成果。
本文摘自《
何妨是书生:一个现代学术社群的故事
》
潘光哲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