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状元爸爸的教子笔记——你会爱孩子吗?》北京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状元爸爸的教子笔记——你会爱孩子吗?》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恒祥
2010-12-14 08:46:35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摘自《状元爸爸的教子笔记——你会爱孩子吗?

 吴敌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吴敌的普通体现在很多方面,这里择其一二来说说。

 吴敌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我是一名教师,中师毕业后参加工作,再进修大专、函授本科,一晃近30年,也算教育系统的一名“老兵”了,吴敌的妈妈原先是电影放映员,后来一直在一所学校做后勤工作。往上追溯:吴敌的祖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吴敌出生前,外祖母已经过世,外祖父已从乡镇干部的岗位上退居二线……总之,我们的家庭是无数普普通通家庭的一分子。

 吴敌的先天禀赋没有多少特别之处,再怎么观察,也看不出他有多少聪明绝顶的迹象。学习上,时不时也会遇到困难,挨老师的批评也是家常便饭;考试不如意的时候也不少,考顺了可以拿第一,考砸了在他那个学习方阵中垫个底也正常。

 吴敌的学习经历很平凡:幼儿园、小学上的都是一般的乡镇学校,也从没有参加过任何校外辅导班。读初中的时候,晚上一般是9点左右休息;上高中时一直住校,夜里10点学校统一熄灯。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吴敌的学习张弛有度,跟“拼命三郎”不沾边,我们做家长的也轻松自在,对他的学习较少过问,学习上他基本处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状态……这样的学习经历也实在是平凡得很。

 但普通并不意味着自甘落后,平凡也不是平庸的同义语。在吴敌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抱持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寒门里可以走出英才,深山里能够飞出金凤凰。每个孩子都能走向成功,普通家庭一样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一直坚信吴敌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为他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是希望他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英勇无敌、一往无前,以勤劳和智慧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事实也果真如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吴敌的学习和成长蓬勃发展:

 从小学到高中,他连年获得“优秀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先后四次获得科技知识、数学、物理等项目省级竞赛一等奖。2006年中考,他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2009年,他收获了全省高考最高分,如愿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国际班)学习;进入清华园之后,获得了当年“新生奖学金一等”、“优秀新生海外研修奖学金”等奖项,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吴敌学习和成长的经历,告诉大家这样一个事实:普普通通的家庭里出生的普普通通的孩子,一样能够演绎出不普通的成长故事,正如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所说的那样:“即使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普通的孩子成就非凡的人生,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经典的案例:

 卡尔·威特是18世纪德国哈勒洛赫村的牧师。他的儿子小卡尔在婴儿时期反应迟钝,显得有点痴呆。但卡尔·威特确信后天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决定性因素,在他的精心教育下,小卡尔从儿童时期起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才。

 卡尔·威特认为:孩子的天赋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假设天才孩子的禀赋为100,那么白痴孩子的禀赋大约只能在10以下,而一般孩子的禀赋也就在50左右。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先天禀赋的多少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可是今天的孩子接受的大都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有发挥出来。比方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因此,当下能够发挥孩子禀赋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是十分稀缺的。能接受到这种教育的孩子,即使生下来禀赋只有50,其结果也会优于生下来禀赋为80的孩子……

 由此可见,孩子普通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对孩子的成长始终如一地抱有信心,再普通的孩子,也一样可以取得成功。

 当然,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我们做家长的要有正确的定义,不能陷入认识上的误区。在我们看来,吴敌考试得了第一,进入理想的大学深造,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的学习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相比这些,我们更看好他拥有了独立学习和自主选择成长道路的能力,具备了追求卓越、正直为人、平和淡定、自我完善等良好品行与素质。我们觉得,不断增强这些能力和素质,对孩子获取人生幸福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更高层次上的成功。

 所以,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家长朋友们(同时也是告诫我们自己)的是:衡量孩子是否成功,不能把考试成绩、考取的学校等表象的东西作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孩子的先天禀赋、智能结构、生活环境、成长周期等个人情况各不相同,因而不能以某个孩子的成功模板来“套”自己的孩子。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孩子能够按照自身的特点学习和成长,在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和快乐,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喝彩和掌声。

 亲子教育VS隔代教育

 吴敌出生的头一个月,我母亲跟我们一起住。母亲养育子女多,照顾婴儿有经验。怎么给孩子裹襁褓,怎么为孩子洗澡,母亲示范加指点,爱人虚心当学徒。我呢,拿拿尿布,递递毛巾,专打下手。但那时母亲年纪已大,身体不大好,她对孩子的态度与我们的差异也很大,吴敌哭几声,我和爱人没当一回事,她却急得什么似的。我母亲疼爱孙儿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怎么教养好孩子,我们有自己的看法。过了一段时间,母亲见我们自己带孩子忙是忙,但孩子带得还不错,又不忍心我们再分身来照顾她,就托人叫父亲来接她回乡下老家了。

 我们没有坚持让奶奶来带吴敌,是出于这样一些思考: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早的老师,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谁也替代不了父母。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发现了“皮肤饥饿”现象,他认为: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得不到爱抚,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得迟钝。这些爱抚,只有在最亲近的父母那里才能得到满足。因此,父母应该尽量多好将时间分配给孩子,在嬉戏抚摩间,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源泉,带给孩子最宝贵的成长营养。

 如今年轻的父母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相比老一辈,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苦活、累活、脏活做得比较少,其中有些人嫌带孩子麻烦,把孩子托付给家中的老人来养育。殊不知,这种做法弊多利少。很多有识之士对此有过阐述,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弊端:

 老人的溺爱、迁就不宜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一般而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孩子都是宠爱有加,言听计从,明知孩子的有些要求不合理,也会以“现在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会懂事”这样一类的话来自我安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老人的包办代替不宜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而老人们带孩子,大多事必躬亲,把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下来,像穿衣服、系鞋带这些明明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小事情,也不愿意放手让孩子去做。久而久之,容易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延缓了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老人的教育观念不宜培养孩子的时代精神。有一部分老人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较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陈旧,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教育观念往往与时代要求相脱节。如有些老人一见到孩子拆卸玩具,就要加以制止,却不知孩子的这种行为正是他对事物怀有强烈探究心的表现,老人的一次制止或许就使未来少了一个“爱迪生”。

 老人的身心特点不宜孩子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老人喜静不喜动,其中部分老人身体还不是很健朗,他们更喜欢的是“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并以此来要求孩子、评判孩子,习惯把孩子封闭在一个比较小的圈子里,这样容易使孩子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利于孩子好奇心和创造力的萌发;有的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甚至只会用方言土语和孩子进行交流,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木村久一在其《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这样说道:“现在的很多父母总是忙于工作,把自己的小孩交给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保姆或思想保守的长辈看管,他们特有的方言、土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以致孩子学到了大量残缺不全的语言……从早期教育的角度看,这些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这话确实很有道理。

 长期将孩子托付给老人,不利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一位同事曾和我聊过这样一桩令人痛心的事情:一对老夫妇,退休前都是各自单位的领导,人缘很好。可唯一的孩子却从不和他们来往,孩子偶尔碰见父母也形同陌路。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母亲年轻时家境好,舒适惯了,孩子出生后就被送给外地的亲戚抚养。等到孩子懂事后接回家,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已经形成了一道鸿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孩子一直对父母未尽养育之责耿耿于怀,年龄越大与父母的摩擦越多,直至自己成家后与父母断绝往来。

 自己酿的苦果自己尝,这样的局面让这对老夫妇常暗自饮泣,可世上哪有后悔药可吃。孩子小时候,家长做甩手掌柜,固然可以享受一时的轻松,但由此产生的两代人之间的情感隔阂,却可能使家长一生也无法卸下沉重的情感包袱。

 其实,年轻的父母自己带孩子有很多优势。他们的文化程度一般都比较高,接触面广,视野开阔,接受和理解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孩子在他们身边,能够接触到许多在老人身边接触不到的东西,有利于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他们精力充沛,充满朝气和活力,可以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他们思想开放,完全可以通过书刊、网络等渠道来弥补育儿经验的不足,同时对长辈的育儿方法加以取舍和改进。父母自己带孩子,有这样许许多多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们虽然不提倡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带,但也不能走极端。年轻的父母如果工作实在太忙,在一定时间内请老人抚育孩子也未尝不可。如今,一部分年纪并不是很大的“老人”在育儿方面经验丰富,方法得当,由他们来带自己的孙子辈,孩子也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成长。但即便年轻的父母有幸有这样的长辈来替自己照看孩子,也不能做抚养孩子的局外人。毕竟,隔代教育不能替代亲子教育,父母才是抚养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