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读同济大学出版社《说桥》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读同济大学出版社《说桥》
刘睿
2011-07-15 15:14:28  来源: 同济大学出版社 
 
 最近似乎跟桥结下了不解之缘。刚读完《桥梁大师李国豪》一书,老师又极力推荐《说桥》,想想自己确实对桥的文化有所欠缺,于是权当作是一次文化的休闲,仔细品读起来。

 老师在推荐此书时提到过,作者王蔚秋对桥有着特殊的情结。起初我并不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结,于是去翻查王蔚秋老师的简介,得知其于上世纪70年代起就随铁道兵参与成昆铁路、攀枝花支线、南疆铁路建设,我明白了那是一段记忆的沉淀,是心中的一个烙印。于是有了后记中作者的那段回忆,“我的‘桥’缘要追溯到40多年前。中国西南横断山脉,从最复杂险峻的地势中穿越的成昆铁路,几乎就是桥——隧道——桥……”,带着几分自豪和不减当年的热情,作者为我们描述了那个“火红年代”的典型画面,“桥下熊熊的炉火中钳出通红的铆钉抛向二三十米高的桥面,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上面的铆枪手准确地接住,装入铆枪,打入铆孔溅起一片火星”,“铆枪的轰鸣声,上下联系的吆喝声,通红的炉火,上下翻飞的火流星……”,我们的思绪似乎也被带动了起来,开始搜寻我们心中的那一点桥情结。

 其实对于桥有着特殊情结的不仅仅是王蔚秋老师,还有整个中华民族。桥,几乎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诞生而发展的。最初人们建桥仅仅是为了跨越某种障碍,是生存的需要,发展到今天,形形色色的桥早已把其最初的意义扩大了,演变成了或美观,或实用,或方便,纵横交错、形态各异的桥,俨然成了我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能飞跨山川江河,为人们提供便利,它也可能是某个战略要地,维系一个国家、民族的存亡,它体现了我们的生产技术水平,又承载着我们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它对于我们来说,太过重要。

 从最初用一根木头搭桥,发展到今天纷繁复杂的各式桥梁,其间发生的传说故事不计其数,而每一个历史时期桥对于人们的意义又各不相同,作者正是以此为线索为我们讲述了一座座桥的特点和与之相关的故事,让读者在趣味中得到科学知识的普及,从桥这一斑一点的缩影领略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

 《说桥》一书洋洋洒洒数十万字,从古桥雏形开始,到最后一章对未来桥的想象,为我们介绍了数以百计的桥梁,我不仅惊异于其种类之繁多、形态之迥异,更对作者在这方面广博的知识佩服得五体投地,作者在尽可能多地为我们介绍各式各样桥梁的同时,又不失详细地把每座桥的形制规模,抑或其建造特点一一展现出来,让读者能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其在不同的时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用于过河的矴步、连接两山的索桥、游玩休憩的廊桥、方便交通的立交桥,以及各种栈道、城门……无一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说,是桥真实地还原了历史,让我们透过它能看到过去人类的生活、曾经发生的故事,它是一件活生生的古董,是一部厚厚的历史书。

 北宋张择端一幅《清明上河图》,为我们描绘了一虹绝美的古代木拱桥,其构想独特,构造精巧,展示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准。20世纪80年代,同济大学路秉杰教授在东京大学讲学时,巧妙地用筷子搭出了拱桥的模型,轰动一时,被称为“中国一绝”。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利用数字影像技术,真实地再现了《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场景,引来中外各界人士慕名前来观赏,赞誉不绝。一座拱桥,从古代走到今天,从画卷到人们眼前,带着历史的尘埃,为我们诉说着曾经的精彩。

 说桥,说点什么呢?说桥的历史发展、形态体制,说桥的美丽、桥的坦荡坚毅,说桥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桥是我们脚下路的链接,是此岸到彼岸;桥是我们行进时空中的跨越,是今天往明天。是桥让江河、山川相连,天堑变大道,也是桥让我们心与心相连,沟壑变通途。站在历史的桥头,凭栏相吊,掠过几许斑驳的人影,经过几多浮华的春秋,而沉淀下来的才是那些经久不衰的绝妙之笔。

来源:同济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