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明朝的通货紧缩从走私铜钱开始---摘自《透过钱眼看中国历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明朝的通货紧缩从走私铜钱开始---摘自《透过钱眼看中国历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1-08-05 09:35:04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这不是一艘普通的商船,而是一艘明朝的走私船,那些铜钱是私自出口国外的钱币!
走私铜钱?听说过走私金银珠宝、珍禽异兽,这艘船怎么会走私不起眼的铜钱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铜钱走私出口,一方面是明朝政府禁止铜钱出口,才会有人走私犯禁;另一方面铜钱在海外各国的购买力要高于明朝国内,否则走私出去也会无利可图。
那么,明朝为何要禁止铜钱出口呢?
其实说到“禁铜令”,从宋朝就已经开始了,当时规定禁止把铜料运送到国外。这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铸造钱币的需要。中国古代黄金、白银奇缺,本国又少有金银矿,所以用于铸造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铜,有时候甚至拿容易锈蚀的铁来充数。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货币参与流通,否则就会造成经济学所说的通货紧缩,交易受到限制,经济规模难以扩大。所以中国古代各朝都非常重视铜钱的铸造,并不时向市场上投放新铸造的铜钱,满足经济的需要。铸造铜钱就需要铜料,同宋朝以来中国繁荣的古代经济相比,中国境内的铜矿显然不算充裕,于是各朝各代都很珍视铜料,按照现代的话语,铜料关系到古代中国的金融稳定。所以,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明清,中国多次颁布禁铜令,为的就是铸币需要。
然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古代中国对铜料很需要,需求带来高额利益,走私船队应该从海外各国采购铜料运输到中国,满足这种需要,以此牟利,才符合经济规律。怎么走私船队反而向海外走私铜料和铜钱呢?
答案是:海外各国更需要中国的铜料和铜钱!
大航海家郑和手下的翻译曾经写过一本《瀛涯胜览》,里面谈到:“爪哇国通用中国历代铜钱,旧港国亦使用中国铜钱,锡兰国尤喜中国铜钱,每将珠宝换易。”其中爪哇国、旧港国位于今天的东南亚,锡兰国就是今天南亚的斯里兰卡,即郑和与锡兰山国之间的锡兰山之役的发生地。这段记载说明,当时中国的铜钱在海外许多国家大量流通。
在当时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它们在开展国内和国际贸易的时候,迫切需要一种具有信用的货币,能够顺利与别国做贸易。假如自己铸币,需要掌控铜矿,或者至少有稳定的铜料来源;还需要有足够好的铸造技术。这些技术对于许多小国家来说,太高端了。此外,铸币时还不能以劣质材料冒充好材料,破坏货币的信用。
打铁锤要硬,炼钢火要猛;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些小国自己没办法铸币,如何解决货币问题呢?当然是拿来主义了,从信用好的国家直接进口货币!
来自大明王朝的铜钱满足了这些海外诸国的货币需要。明朝铸造的铜钱质量上乘,而且国家长期强盛,货币的信用有保障,对于海外的一些小国家来说,自己铸币还不如直接从明朝输入一些铜钱,作为本国流通货币来得容易。而对于一些大的国家,比如当时东亚的日本和东南亚的越南,它们一方面输入了许多明朝铜钱,另一方面本国技术和铜料也有保障,所以曾经大批仿铸明朝的铜钱,和明朝的铜钱一道在市面上流通,供本国商贸人士使用。
国外考古也证实了当时明朝铜钱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比如日本考古学家曾经对日本48处挖掘出铜钱的遗址进行分析,在发现的55万枚铜钱中,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铜钱。环南中国海和环印度洋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从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到阿曼、伊朗、肯尼亚、坦桑尼亚,都曾经出土过明朝的永乐通宝铜钱。
明朝前期,国内货币量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需要获得大量的铜钱乃至黄金、白银,但海外诸国对明朝铜钱的需求更加饥渴,这从铜钱与白银的比价上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明朝中期,在中国境内,一两白银可换700~800文铜钱,而当时日本一两白银只能换约250文铜钱,铜钱的购买力显然比明朝强。数倍的利润足以驱使一些人走私铜钱和铜料出国,到国外把铜钱留下,采购一批货物回到明朝卖掉,换成铜钱再出海。甚至更简单一些,拿着铜钱到国外去,兑换成白银,然后拿着白银回国,兑换回更多的铜钱,再带着这批铜钱出国……
这种手法与今天世界上的炒汇非常类似。比如,当投机家们发现人民币相对于美元被低估的时候,他们就会大量地把手中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等待人民币升值,回归它应该具有的价值,然后再换回美元,手中的美元就增加了。今天西装革履在华尔街出入的投资家们其实并没有多么高级的智慧,他们现在所使用的招法,几百年前明朝的走私商人们就已经玩得很熟练了。
猖獗的明朝走私炒汇活动会有什么后果呢?明朝境内的铜钱大量减少,大量小额交易难以进行,而明朝的自耕农们的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是小额交易,他们要用生产的粮食换铜钱,然后再用铜钱换其他生活用品。物以稀为贵,作为货币的铜钱少了,铜钱相对于其他商品包括粮食的价格就提高了,所以自耕农们用相同数量的粮食换来的铜钱就变少了。这就叫做通货紧缩。本文摘自《透过钱眼看中国历史》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