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位妈妈都能拥有赵翼如的幸运。她的美丽与优雅,她的知性与才华,她的记者生涯与作家身份,她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丰富的人生阅历,都令人羡慕。也不是每位妈妈都会遭遇赵翼如曾经的不幸。在儿子还是她体内苹果大的胚胎的时候,家庭的莫名破碎使她的生命犹如经历了一次九级地震,几乎将她击垮。人生的幸与不幸都是上天的赐予,她选择了以从容和淡定来面对这一切。灾后的重建是收拾起破碎不堪的心房,以她那纤弱的臂膀“独自垂钓一条小小的生命”。从蹒跚学步的幼年,到懵懂顽皮的少年,她悉心地聆听儿子生命的每一次律动。为了保护小小的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受侵害,她不断地与身外的世界——体制的种种弊端进行抗衡,也与自己内心的黑暗作斗争。她使出浑身的解数,不是守望儿子的分数和名次,而是守望着儿子童年的快乐。如今,站在她面前的即将赴美读书的儿子已经是一个阳光而又帅气的大小伙子。儿子生命之花的美丽绽放令当妈的感到莫大的幸福和慰藉,她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她将伴随儿子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凝结成了新作:《有一种毒药叫“成功”》,并在儿子18岁生日这天作为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和成人礼放在了儿子的面前,也送到了众多的朋友和读者的手中,在圈子里引起一阵不小的动静。 孩子的话题,最能牵动妈妈的心。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是做“虎妈”还是做“平常妈”?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赵翼如在这本新书中以独到的视角,娓娓地讲述了她对“成功”的理解,对生命的深切的感悟和体验,呼吁妈妈们敬畏生命,敬畏孩子的童年,做“平常妈”。生命是神圣的,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童年对每个孩子也只有一次。我们不能希冀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像童话般美丽,却可以也应该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充溢着童真和童趣的快乐。然而现在的状况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妈妈不顾孩子幼小心灵的渴求,一味地追逐着拿高分、考名校这样的所谓“成功”,孩子被绑在考试、升学的战车上,过早地领略了竞争的残酷,而顺应孩子天性的种种兴趣、爱好和创造力却被漠视。赵翼如认为这其实是以“成功”的名义在给孩子“下毒”,是对孩子生命的戕害。她凭着资深记者的敏锐眼光,捕捉到生活中许多无视生命的尊严、摧残孩子童年的实例,并解剖了这些故事背后深层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令人堪忧的后果。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成了杀人犯;考进名校的尖子生心灵却被极度扭曲;不堪升学的压力、分数的压迫,一次没考到高分就跳楼自杀……这些惨剧的发生令这位记者妈妈十分震惊和痛心!这些孩子都曾经是妈妈们的心肝宝贝,但最终走向了如此不堪的结局,当下的体制问题固然是回避不了的关键所在,而当人们无力去改变某些现状的时候,所做的就应该或只能是调适自己。因此,在质疑体制的同时,赵翼如更质疑妈妈们,指出是妈妈们心中的“鬼”夺去了孩子童年的快乐,是“病了的母爱”毒杀了孩子的天性乃至生命。 赵翼如常常自谦地说自己不是一个成功的妈妈,她的儿子只是一个“中等生”,一所名校的中等生,中考时还被考“出了局”。以当下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来评判,她确实不够“成功”,她也曾经矛盾过,彷徨过,内心挣扎过,但她终于意识到这其实也是存留在自己灵魂深处的“毒素”在作怪。虽然她没有像别的妈妈那样“虎”孩子,那样规定孩子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她儿子童年的记忆更多地定格在和妈妈一起弹拜耳的钢琴曲,听巴赫的音乐,一起读契诃夫、托尔斯泰,一起在郊外的大树下,任清风拂面,看云卷云舒,一起捉虫、捡树叶,倾听生命的流水……而当她扪心自问,在对儿子的人生设计之中,聆听的到底是儿子的生命还是自己的生命,或者是儿子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的混合交响?在陪伴着儿子弹钢琴、听名曲、读名著的时候,是否在按照自己对生命的理解规范甚至是铸造着儿子的人生轨迹,这其中是不是也含有一种“毒素”或者刺激生长的“激素”?自己的心中是不是也有“鬼”?赵翼如在解剖许多妈妈们病了的“母爱”的同时,也时时地、毫不留情地反思和剖析着自己。 这不只是一本写给作者自己和儿子的书,而是写给所有的妈妈们的书。其中涉及了许多有关教育方面热点的、发人深思的问题,一些既温馨又沉重的话题。赵翼如以她那行云流水般美丽、灵动的文字,将深奥的理论讲得很明白,又将浅显的道理说得很深透,其散漫、写意的结构让你感觉是在读一本散文或者诗集,正如她的教育理念,自由地无拘无束。她的思维是跳跃的,发散型的,常常会就一个话题不经意地延伸开去,引进来另一个既与此相关又非常遥远的故事。让读者的思绪不得不跟着她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展开想象;时而在冰冷的现实世界中穿梭,时而又在温暖的理想国里飞翔。她的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不时地叩击你的心扉,点亮你的心智,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她说写这本书是自身的一次“排毒”,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交代。毫无疑问,这本书也是给正在为孩子的成长而“痛着”、烦恼着的所有的妈妈们的一帖疗治心病的药方,一碗心灵鸡汤。无论是幸运的妈妈还是不那么幸运的妈妈,抑或是“成功”的妈妈或不那么“成功”的妈妈,都会从中获取有益的养分。(搜狐读书)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赵翼如/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