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解体与重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双重变奏——盛邦和新著《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读后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解体与重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双重变奏——盛邦和新著《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读后
何爱国
2002-12-12 10:58:05  来源:  
 
 
 站在21世纪初,蓦然回首,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建设已悄然走过一个多世纪了。这100多年,迷茫与希望交织,困惑与清醒相和,中学与西学相负,解体与重构相成,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独特景观。从学理的角度,系统地研究这段历史,深入地透视其发展历程,辩证地剖析其是非得失,科学地总结其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后更好地把握建设方向,实属必要,且适在其时。

 这部新著就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盛邦和教授的《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列入《东方学者丛书》。

 中国的20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化建设的世纪。从农业中国向工业中国转型,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演化,社会历史的进步,催迫中国将文化建设提上日程。本书要说明的是中国现代文化如何与社会变动的重大话语发生联系,互动回应,更新再造。

 在书中,作者不仅论儒,且将注意的目光投向现代史学的变迁,诠解中国史学与儒学在文化建设中相互连带与激励的机制。这样,讨论“旧史”的通体解散与“新史”的全面创设,“旧儒”的火烛烟灰与“新儒”的安身何处,以及描述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四阶段“建议”、“解体”、“重构”、“融构”的曲折道路,形成本书的逻辑架构。

 作者着重叙述了中国现代学术流派、流变及其文化建设理论,探求“全球化”浪潮中“民族”吁求的意义蕴涵,回答如何打造“传统”的“现代性适应”。本书既是作者已刊《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1988年学林出版社出版,1993年台湾博远出版公司再版)、《东亚:走向近代的精神历程——近三百年中日史学与儒学》(199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有关“文化更新”话题的再次陈说,也是作者开展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与史学史研究,集思考所得的最新演绎。

 本书由导言、正文和书结构成,正文共6编39章,每编又有编绪和编结。其导言、书结、编绪、编结是对全书和各编的理论概括,有作者的独到见解。全书依时间与逻辑顺序,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史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议”时期,约在辛亥革命前后。

 本书第一编《“辛亥”潮涌诸子起》即阐述此时段。此时,各种思潮纷繁迭出,正处于“文化战国”的开始,国粹文化处于显要地位,无政府主义业已冒头,马克思主义也开始播入中国。它们为中国新世纪文化的进路,“建议”多种选择的方向;各种思潮纷陈己论,还没有形成争“论”形势。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三派:西学派、中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学派尚未正式组队。第二阶段为“解体”时期,约在“五四”前后。本书第二编《“五四”声浪呼“解体”》属之。此时,在西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合力批判下,中国传统文化旧形态走向解体。西学派、中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学派已各成声势,组队入局。中国文化建设“工地”热闹一片,形成学术争荣的局面。第三阶段为“重构”时期,从1927年至1949年。本书第三编《重构当从“人生”起》、第四编《建设最重立“本体”》、第五编《民族史学奏劲曲》即对此做出了详明阐述。从总体上说,这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声浪已经削弱,接续中国文化的观点已经普及于世。中学派从后台转向前台,由弱势转向强势。更新传统,对中国文化做体系式的诠释与重构工作已经开始。

 第四阶段为“融构”,即“融和性再重构”时期。自1949年以来,迄今尚未完成。本书第六编《“融构”总在有“新体”》属之。此时,在对传统进行再重构的前提下,进入文化融构的大时代,完成文化融构的光荣任务,创建新世纪别具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在此,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文化新本体是唯物主义与民主精神引领下的新儒、佛、道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多元组合。这个“多元组合”体现出“现代性提升”与“更新式再生”的鲜明特色,既是接续的与有机的,更与世界潮流结流相融。

 作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存在着“解体”派与“重构”派的双重变奏,二者形似对立,实则相成,平仄交错,幻为和音。“解体”派,又称“西学”派,主要指自由批判主义者,他们以“西学”解体传统,对旧文化作猛烈轰击,以为新世纪催生。“重构”派,又称“中学”派,主要指文化民族主义者,他们以“中学”为本位,从事文化的艰难接续和现代更新。可以说,“西学”涤荡下的“中学”,已不再是传统而排异的“中学”;“中学”浸润下的“西学”,也不是纯粹而异己的“西学”。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各有偏重。“解体”派与“重构”派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上,此后交替登场,回转演唱。如果说20世纪文化建设是一趟现代列车,那么“解体”与“重构”,辅为双轮,隆隆演进。

 作者既强调文化“解体”的应然与重要,又强调现代性文化“重构”和“融构”的实在和迫切。客观指陈文化“解体”派与“重构”派得失所在:“解体”派,“解体”有余,“建设”不足,搬运“工具”,即科技、产业与制度建设,而忽视精神重塑与价值再造。“重构”派,推崇玄学,热心“精神”,但其精神建设又笼罩在浓厚的主观唯心论和先验论的阴影之中。一个是“搬运工”,一个是“玄学鬼”。两者忙活了100年,苦劳多多,功不可没。然而中国文化建设至今工期未竟,文化现代化至今奔逐途中。作者期待,当代学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将引领文化工程走向成功。

 作者是个严谨的历史与文化学者,他几乎对中国现代有重大影响的学人学术(包括港台与海外华人学者)都做了个案关照,然后线引珠串,演绎话题,编织语境。他携你巡游,细数驿站,尽阅风物,纵览中国文化百年旅程;他邀你相谈,扳指更漏,月落金盆,翘望中西之学朝日晓色。

 顺便要说,该书目录概述全书旨趣,恰好连成一首诗:“‘辛亥’潮涌诸子起,‘五四’声浪呼‘解体’。构当从‘人生’起,建设最重立‘本体’。民族史学奏劲曲,‘融构’总在有新‘体’。”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12.11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内容
  • 跨越古今中西的重构——读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家思想变迁》 (2002.12.03 15:42:41)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