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经济学家的“美丽心灵”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经济学家的“美丽心灵”
李煜萍
2002-12-19 08:38:18 来源:
《经济学家成长的故事》
王则柯主编 李杰等编
中信出版社2001年
定价:25元
《经济学家成长的故事》,向读者讲述了当今世界10位顶级经济学家成长的历程。
经济学是有魅力的。它最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它的基本原理是如此简单,以至于一页纸就能够写下来。无论古典经济学还是当代的主流经济学,无论宏观理论还是微观理论,都围绕着“稀缺”、“资源”、“配置”等同样的“关键词”而展开,并指向“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一共同的目标。经济学有一种“抽象的美”——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它在一定程度上接近自然科学,并有可能像数学那样,凭借数字、公式、模型获得自己的内在生命力。事实上,经济学与数学的关联是先天的,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数理经济学时代以后。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巨匠,要么原本就是数学家,要么早年曾醉心于数学。
经济学家也是有魅力的。正是这种基本原理的简约与应用理论的丰富、理性的清明与感性的庞杂,也就是说,经济学所兼具的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特点,使得经济学家们具备一种“中庸”的品格。他们大多数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弗里德曼就把自己从强调理论的芝加哥大学到强调经验工作的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的经历视为“一个很理想的结合”。真正的经济学家不会一味地关起门来研究模型,给人一种器械的、冷冰冰的感觉——像很多科学家一样;不会总是徘徊林间、沉思冥想,不食人间烟火——像很多哲学家一样;他们也甚少直接、完全地介入国家的政治生活。他们注重纯学术的快乐,也不拒绝高收入的机会。在入世与出尘之间,经济学家总能巧妙地保持一种平衡。
从书中我们看到,“克鲁格曼的职业兴趣存在着一个规律:当他集中注意力于学术研究几年的时间以后,就会有点厌倦并想要投身于政策界;而当他从事政策制定一段时间以后,又会开始重新渴望做真正的研究,而他对政策的厌倦,似乎又要比对研究的厌倦快得多。许多伟大的经济学家都能成功地游走于理论与政策之间,给人的感觉不是左右逢源,而是相得益彰。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俯拾皆是。联想到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学者,一旦涉及到现实,要么是无能为力,要么是失去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应有的节制,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学科本身给予了经济学家们这种驾轻就熟、收放自如的能力呢,还是社会给予了作为经济学家的他们更多的宽容与自由,而这种自由反过来又更能让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是一个社会学命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学命题。
当然经济学家们不总是“中庸”的,他们对待学术的态度往往执着到近乎偏执。书中有好几处对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是这样描述的:学风强悍而且好辩,经常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掩卷之余我们发现,勤奋、执着、不迷信权威是本书所有主人公的共同品质。这些,恐怕就不是专业所给予的优势,而是他们自己生命的选择了。
来源:光明日报2002.12.19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