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澄清误解 返本开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评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澄清误解 返本开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评介
2002-12-25 10:23:56  来源:  
 
 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旷日持久的“热潮”已经过去。北京大学哲学系赵家祥、丰子义两位教授合作撰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一书,对这场讨论进行了冷静的反思。

 这本书篇幅不长,却上至理论基础,下及现实意义,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这首先得益于其理论框架的设计。全书共分四编:第一编专门阐述研究东方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础;第二编探讨马克思早期和中期的东方社会理论,即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想;第三编是对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再探讨;第四编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反思社会主义实践,探索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大现实意义。

 本书是对“老问题”的阐发,但却能够给人以阅读的新鲜感和愉悦感。这一方面是因为作者运用的研究方法极具启发意义,另一方面是因为其核心内容体现出独特的理论魅力。作者认为,研究方法上的失当是理论界一些人误解误读马克思的根本原因之一。比如,有些论者一味从马克思的晚年设想中,而不是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实际中,寻找中国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据。这样做的主观愿望虽好,但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本书作者严格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来解读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第一,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理解他们的思想,而不是用后人或别人的思想去解读他们著作中的思想。第二,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来解读他们原著中的思想,而不是根据后来变化了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用后来的实践及其需要去解读他们的思想。第三,系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把他们不同时期的著作中的思想有机联系起来加以思考,而不是只读他们某一时期的某些著作,把他们在不同时期的著作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第四,对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进行比较研究,既看到他们思想之间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一面,又看到他们思想之间的差别,把这些有差别的思想看作是互相补充的,反对人为地制造对立。作者本着这样的方法论原则对全书的每一个论点都加以追根溯源的研究,有条有理地娓娓道来,绝无缺乏论证的独断之语和不经考证的臆想之说,令人信服。

 就内容来说,本书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平铺直叙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而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澄清了以往研究中的诸多曲解和误读,以破为主,破中有立,捍卫并阐明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乃至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思想的本来面目。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上,作者按1853年以前的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这样四个时期,考察了这一概念的涵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在马克思著作中的演变。作者指出:在第二时期和第三时期,马克思虽然尚未放弃第一时期提出的亚洲社会特殊论,但已不再像第一时期那样,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是独立的、地域性的、特殊的社会形态,而是把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序列的第一个阶段;到了第四时期,马克思发现了原始社会,明确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性质不是整个原始社会,而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是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并且用原始社会取代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位置,最后完成了“五形态”理论。这是一个“五形态”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以“亚细亚生产方式特殊论”来否定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上,作者澄清了该研究领域中的若干重大误解:(1)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把早已蕴含在头脑深处的思想具体表现出来,是早年思想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发展,前后一贯、一脉相承,不存在所谓的“两个马克思的对立”。(2)马克思、恩格斯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基本一致,又有所差别,这种差别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二人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马恩对立论”是错误的。(3)马克思晚年提到的俄国革命,其性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更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民粹派和民意党人推翻沙皇政府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坚信,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落后国家实现“跨越”的先决条件。主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东方落后国家可以先于西欧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先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说法的人,是把三十多年以后列宁的思想强加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头上了。(4)在革命爆发之前,俄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也已处于兼有封建色彩和资本主义属性的“二重性社会形态”,谈不上“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问题,因此,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对马克思“跨越”设想的证实,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5)马克思提出“跨越”设想,意在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为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马克思有一般历史哲学理论,马克思本人承认有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并从正面肯定了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对研究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历史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2000级博士生)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02.12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