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遇见大家,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活动专栏“CRUP大家谈”,邀请出版社作者、知识文化领域名家对话,解析大众热点、畅聊时代议题。
春秋时期,雄主辈出,齐桓晋文、秦穆楚庄,成就霸业成是当时的君王毕生所求。然而所谓的“霸主”应该如何认定?从争霸战争转向兼并战争,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战争方式的转向?
卧薪尝胆的勾践,为何不值得被称赞?伍子胥之死,只是因为夫差听信了谗言吗?他的个人性格是否与他的命运直接相关?西施背负了千年的“误国”骂名,是否是一种误读?
3月29日19:00,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朴民,做客“CRUP大家谈”,带领我们走进春秋战国的风云,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争霸战争背后的历史规律。
这是一段大变革的岁月,也是一个刀光剑影、喋血沙场的舞台,更是一个日新月异、追求新生的时代。它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它在中国漫长而凝重的历史长链之中,被命名为“春秋”。
毫无疑义,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时期。
一部近300年的春秋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以春秋后期的战争进程与霸权转移的状况来看,可谓是好戏连台,异彩纷呈。
该阶段的中心命题,乃晋、楚争霸阴影笼罩之下的吴楚战争、吴越厮杀的先后亮相、轮番上演。它是晋、楚两大势力战略角逐的延伸,也是春秋“大国争霸”的回波余澜,更是由春秋向战国兼并过渡的肇始,“礼崩乐坏”完全成了现实,历史呈示了新的面貌。
伍子胥的快意复仇,越王勾践的终极翻盘,这些历史故事,千百年来,早已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而它们背后的历史真实,则为春秋后期的战争高潮:吴楚竞逐和吴越喋血。
这两场生死博弈,是整个春秋时期晋楚争霸背景下的诸侯列国战略格局演变的自然结果,也是古代战争的性质由“争霸”转型为“兼并”的标志性事件。
吴楚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楚国与晋国代理人之间的厮杀。战争中吴军避实击虚、示形动敌、连续作战等战略指导与战法运用,意味着“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战争新形态的全面确立。

黄朴民,男,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
 《春秋后期霸权兴衰大起底》 订购
吴越战争,同样能够看到楚国的“拱火”。至于夫差在吴越生死较量中先赢后输,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受美人西施的诱惑,而是缘于他在战略判断和决策上发生了严重失误,不合时宜地迷恋“霸主”虚幻的荣耀,而没有及时将自己的战略重心转移到兼并扩张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韬光养晦,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笑到了最后。他不按常理出牌的做法,帮助他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赢得了战争。但他的所作所为,可以说道德无底线,游戏无规则,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在今天,我们能佩服他的意志和毅力,却实在无法恭维他的冷酷无情和功利至上。
吴楚战争和吴越战争,是争霸战争的回光返照,又是兼并战争的牛刀小试。它们依附于晋楚争霸的战略大格局,又按自己的逻辑改变着中国历史壇变的轨迹。
直播平台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