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蓝天碧海听涛声 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海口)论文集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第三届全国建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用 途:其他
中 图:工业技术
专 业:工学
制 品:图书
读 者: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蓝天碧海听涛声 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海口)论文集
ISBN:978-7-5618-6880-5 条码:9787561868805
作者: 第三届全国建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96.00  折扣价:¥91.20
折扣:0.95 节省了4.8元
字数: 608千字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页数: 268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1-03-23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建筑评论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科学的建筑评论如同建筑领域的眼睛和喉舌,既要洞察历史,又要监督实践。因而,将建筑作品置于时间维度中予以评价,这正成为建筑行业的常态。
  在征集到的58篇论文中,组委会最终选出优秀论文11篇,入选论文33篇收入《蓝天碧海听涛声 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海口)论文集》。文章中所蕴藏的评论视野开阔、视角多元,尤其是中青代展现出的对建筑评论的无比热忱,给建筑界注入了持续的话语交流新力量。建筑评论人和建筑师凭借可贵的勇锐精神,不仅为业界更为公众当好建筑鉴赏讲解员。
  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它可贵的是呈现了学术团体与建筑学人的整体的责任与担当。
  《蓝天碧海听涛声 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海口)论文集》的相当一部分论文从设计实践出发,表达了建筑创作的理性及社会态度,也反映了当代建筑学人努力坚守、服务民生的设计价值取向与城乡社会的伦理准则。无疑,建筑评论的持续发力,必将不断选择出建筑界的更多完美范例,更威为繁荣建筑创作的基石。为此,建构良性的“评论生态”,既要突破“小圈子”,也要反对“八股化”之风,倡导精准且有锐度的佳作。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序一:过程中的建筑评论
序二:见证大视野建筑评论点燃的星星之火
业界知名人士的致辞
浙江东阳.1987第一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回顾
四川德阳.1991第二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回顾
海南海口.2019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回顾

优秀论文
布扎建筑教育的艺术归宿及对当今速绘训练的批判
建筑之美的本质与误区/陈德雄
现代主义建筑的文化自信表达——以王澍作品为例
城市的特色来自何处——对于当代城市“千城一面”的思考
建筑评论随想
湴湄乡村振兴实践评述——从价值重塑的视角
从国外地域建筑创作看我国设计理念的差距
马里奥·博塔的建筑哲学对当代中国建筑实践的启示
地域的人道与自然呼唤及其反省:台湾当代建筑跨界参与地方创生的可能深化之途
西安城殇——关于西安当代城市建筑的批评
作为媒介的建筑——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角度审视

入选论文
乡村人居的活化传承之路——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保护记
南渡江河道采砂对环境影响的探讨
乡村振兴下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探索——以陵水黎族自治县米市港尾片村庄规划为例
关切建筑评论中的“灰色地带”
思念皮拉内西先生
基于国内社区更新实践的再思考
构建宜人的空间与环境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域传统文化的弘扬——以海南省儋州市为例
海南黎族船型屋保护与发展研究
厦门大学校园建筑符号的应用
重塑消失的市井——探究本土语境下建筑集群空间的生活场景营造
桥梁符号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养老机构公共空间设计——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老年养护中心评析
再论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以安藤忠雄作品为例
“绿水青山,宜人宜居”的智慧型海岛景观打造——浅谈新加坡“城市花园”的建设对海南省景观提升的影响
海南省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现状与问题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下苏州掌上村落构建思路研究
道法自然——评北大附小体育馆
评设计院体制下建筑设计的艺术表现性与技术表演性问题
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再谈“建筑文化植入”——以重庆来福士广场为例谈境外建筑师中国实践的社会效应
基于重塑场所精神的工业建筑遗存改造设计策略——以莺歌海盐仓改造为例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乐安县传统村落保护价值研究
杰弗里·巴瓦的建筑创作中的现象学方法实践
腾“云”驾雾的校园——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建筑设计的回忆
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与束缚
建筑文化的八大理念——读张祖刚《建筑文化感悟与图说》(国外卷)一书心得
湖岛景观、地景艺术与空间类型的整合——巨人总部办公楼建筑、景观设计及其设计思想研究
海南“乡村不动产休闲产品”的建筑类型与景观形态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乡村建筑复兴
基于共享理念的中国城市街道空间运行机制探究
舶来样式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与启示——以外廊式建筑为例
巨构时代以来的人类太空幻想
巨构时代的空间遗产——城市轨道交通上盖物业设计研究
城市风貌资源量化评价与城市风貌特色辨析研究——以海南省文昌市为例

嘉宾论文
读《中国建筑历程1978-2018》有感(五则)
时空文脉中的创作自由度——一个建筑文化论题
形式之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审美观?
城市更新的观念、视界和目标指向
聚焦生态业态形态,彰显品质活力现代——对海口湾提升规划的思考与探讨
建筑与城市评论之浅见
建筑的纤弱与弥散——石上纯也建筑作品解析
智慧型开放建筑-BE设计理论和实践
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环境综述
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需评论和再认知——以特区经典建筑是珍贵的改革开放40年纪念碑为例
浅析个性化别墅酒店的建筑——以长城脚下的公社为例
建筑评论的记忆-32年与建筑评论结缘简述
编后记:建筑评论是有内涵有视野的建筑新叙事

精彩片段:
  从1995年起陆续写过几篇有关建筑评论的小文,并多次引用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话: “关于伟大作品的评论,其重要性不在伟大作品本身之下。”这次同样还要重复引用一次。因为创作和评论应是繁荣建筑创作不可缺少的两翼,就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不然就会举步维艰、东倒西歪了。
  2012年曾为《建筑评论》的出版写过一篇短文,当时写这篇文字还动了一番脑筋,其主要观点无非是以下几点:评论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感受到体验的过程,需要一支身份独立化的专门从事建筑评论的职业队伍;建筑评论无法回避“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这个活题;失去独立性的随众和随俗的出现,除了利益驱动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源于自信和自觉的缺失,在评论者中形成了若干思维定势;现实的建筑评论未必要先急于从历史和文化的宏大目标去进行评断,更需要从作品本身,从建筑师的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以及由此引发的某一方面的问题等角度去进行剖析。这次随着《蓝天碧海听涛声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海口)论文集》的出版,看到各方面专家学者和同行的新成果,不由想再补充一点东西。
  建筑作品从构思、建设到使用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建筑评论也是一个逐步分析、认识和思辨的过程,因此无论是作品也好,还是评论也好,都要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受洗礼和考验,换句话说时间也是一位重要的观察员和评判员,而时间的判断可能会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最近偶然看到两份几十年前的材料,出自日本《日经杂志》一个很有趣的专栏,叫“有名建筑之后”,它对国内外著名建筑师设计的著名建筑进行竣工十多年之后的再回顾和评论,手头材料较多,只介绍其中的两件。
  一件是日本建筑师大谷幸夫设计,在1966年竣工的国立京都国际会馆,评论发表于完工之后11年的1977年。京都国际会馆的公开竞赛是日本国内重要的设计竞赛之一,在195个方案中,当时39岁的建筑师大谷幸夫获得优秀奖,因为竞赛条件中明确要求要有日本的形式,同时又位于京都这样的古城,他利用正台形和反台形的巧妙组合表现几何形体的组合,并巧妙处理了1个2000人大会议厅和13个50人到600人不等的大小会议厅的安排,作者认为:“建筑和大自然一样,在表现有力和强大的同时,也要有优雅、微妙的细部,单纯的优雅太女性化,表现这种美学需要更男性化。”因此,该建筑在竣工时被认为是仅次于日内瓦和纽约联合国大楼的世界第三大会议设施,也被认为是表现日本那个时代的具有艺术价值的杰作,获得一片好评之声。
  但在建筑使用之后,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先说建筑本身,首先是漏雨问题,当年使用了橡胶材料防水,交工之后漏雨问题就陆续出现,此后是无休止的修补,经过12年到1978年基本修补完毕。另一个问题是建筑内部使用的路线太曲折,对使用者来说如入迷宫,大小会议室在地上1-6层中,当中有24处标高,尤其对初次来这里的人来说很不方便。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如同声传译室看不到会议发言者的表情,缺少展览面积、住宿设施等。另外,会馆位于郊区比叡山下,远离市区,但缺少旅馆等配套设施,所以在交工之后的11年中,举办国际会议338次,国内会议5104次,基本比例约为1:15,之所以国际会议数量少,还是地理上的原因,1000人以下的会议对这里敬而远之,政府的会议、需要保密的会议一般都选在东京,交通方便,配套设施也齐全。1976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会议中,东京经团联会馆有43件,参加人数7365人(其中外国人1312人),京都国际会馆28件,参加人数13366人(其中外国人5306人,可能是京都的风光更为吸引外国人)。当然馆方在1973年又扩建的记者中心也是补救措施之一,评论认为从建设之初,无论是设计方还是使用方都经验不足,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自然会不断发现问题,这也是建筑完成之后除了本身的外形外的漫长“人生”中必须经历的吧。
  另一个例子是大家都熟悉的悉尼歌剧院。建筑物作为建筑艺术的杰作和精华,受到评论家极高的评价,但是作为剧院的功能,从交工之后就开始受到各方面严厉的批评,变成了建筑的造型魅力超越其使用功能的典型案例。评论是在其竣工15年后的1988年进行的。
  众所周知,悉尼歌剧院是在1957年的设计竞赛的223个方案中,选中了丹麦建筑师约恩·伍重的方案,当时伍重表示“要创造一个美丽的雕刻”。但整个工程旷日持久,仅设计工作就花费了8年时间,最后4.45万平方米的建筑花费了10200万澳元。施工时间拖延14年,1973年9月竣工。尤其是中间南威尔士州政府换人,工程刚进行到结构阶段,伍重不得不于1966年辞职回国。工程改由州政府指定的建筑师彼得·霍尔、莱昂内·托德和大卫·利特尔莫尔3人接手,而接手的同时,也面临着任务书的重大修改:最早任务书要求演出厅的音乐厅(3000座)和歌剧院(1700座)兼用,这是很困难的。所以,在争论中霍尔判断,二者兼用是不可能的。当时音乐厅后面是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在支持,认为喜爱交响乐的听众更多,在ABC坚决支持下,最后决定2690座大厅为交响音乐厅,1547座小厅为歌剧院,并修改了任务书,由此也埋下了种种问题,尤其是做歌剧院使用的小厅。
  小厅原定座席1200座改为1547座后,台塔和乐池以及舞台的机械等,就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安排。原在大厅中准备的舞台机械虽然已加工好,但也无法使用。由于外形限制,音乐厅的矛盾表现在台塔高度受到制约,影响幕的场面更换;乐池太小,目前只能容纳大型双管或小型3管的乐队,如是大3管或4管的乐队,或瓦格纳歌剧的大型乐队就很难满足,所以准备扩充到可容纳85—90人。因为这个作为澳大利亚剧场的代表,如果不能满足这点基本要求是说不过去的。另外,其没有侧台,后舞台也十分狭小,尤其面对目前歌剧舞台背景的日益立体化,过去舞台上一个台车就够用的剧目,现在有的需要多至6台,这样储存的空间就十分不足。由于后舞台狭窄,歌剧上演时演员加工作人员超过60—70人就很困难。
  大音乐厅则是管理方十分自豪的地方,其修改主要是取消了舞台下方原拟安装的世界最早的垂直变换型舞台机械,改为音乐厅后,下部空间改造成了300座的录音室。在观众厅中专家认为两侧座席的反射声较好,而中间座席则感到反射声不足。但随着时间推移,也有人提出能否把音乐厅再改为歌剧院。
  所以,悉尼歌剧院实际是一个矛盾交织的作品,按照惯例对于音乐厅和歌剧院这种观演建筑,内部功能和声学质量是首位的,欧洲许多类似建筑就是按此要求进行的,并没有让人瞠目结舌的创造性外形。而悉尼歌剧院位于重要的观光区,对外形的重视又远远超过内部的各种问题,同时内部使用功能修改时,结构部分已经完成,由此出现了不同的评价。
  从以上两个案例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对一栋建筑的评论和批评,不仅是哲学、美学的,还包括人们和建筑的关系,包括建筑功能对人使用的影响。实际上,其与设计过程、施工过程、使用过程、改造过程等都有密切关系,与建筑完工后的维护管理水平更是直接相关。也只有详细了解其全过程后,做出的评价才能更客观、更科学、更有说服力。早在1995年张钦楠先生就在《建筑设计方法学》一书中介绍了国外对建筑使用后的反馈机制——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tion Evaluation,POE),如套用一句当下常用的话,那就是实践是检验建筑的重要标准。我在这里不提“唯一”,因为决定建筑物评价的因素太多,不是那么简单。这也和我们常提到的控制论的反馈机制、反馈信息密切相关。此后多年,经庄惟敏等学者不断研究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前策划-后评估”的闭环,并得到建设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推行。所以,我很同意这种观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行为越来越复杂,对于承载这种活动的建筑和城市也提出了更为复杂的要求。简单的直觉式的评估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的时代发展需求。所以,人们也提出这种评估(论)不应仅仅局限于建筑投入使用之后,从策划、设计、施工到此后的各个环节都应涵盖在内。从前面所举的国立京都国际会馆和悉尼歌剧院所反映的问题就可看出,评论实际包括了建设全过程的许多环节,如果缺少这种系统化、较全面的科学评价,只会在人们头脑中形成许多被误导的片面结论。
  所以,将一个建筑作品置于时间维度中加以评价,不但是对作品本身的最过硬的考验,而且对建设过程的各方都是有好处的,对行业本身的进步和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使用后评估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所看到的一些评估报告也还是一种碎片化、局部的调研,其结果的提出也有赖于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涉及各方实事求是地提供分析数据和材料,需要克服许多阻力和干扰,才能使这一科学方法得以顺利实现。后评估远比前策划要更复杂、更困难。总之,以评估指导评论,以评论促进评估,应成为建筑行业的常态。
  我国的建筑评论工作任重而道远,祝贺有志于此的专家学者在过去的评论工作中所取得的各种成果,也希望在此领域能够迈出更大、更有力、更健康的步伐!
书  评:
  ★对待文化遗产的方法论要坚持改革观,抄袭古建筑的片段无疑是“谎”,是与时代不相符合的,要从传统中学习古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戴念慈
  
  ★建筑师在设计中必须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和技术性能的指标,也要自觉承担起社会需求和集体意识的文化使命。
  ——张钦楠
  
  ★在中国建筑史的教学中,城市和园林部门是有相当分量的,在世界建筑史教学中应补充城市建筑史及园林史的内容。
  ——刘先觉
  
  ★中国建筑理应是整个世界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出版界要在世界建筑史的璀璨星河中勾画出一片中国建筑师的星云,为此应不懈努力。
  ——杨永生
  
  ★创作和评论应是繁荣建筑创作不可缺少的两翼,建筑评论对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国馨
  
  ★尊重建筑师、尊重文化与艺术,而不是将我们的城市、历史街区、城市中的建筑看作积累资本的掠夺对象。
  ——郑时龄
  
  ★对建筑评论的作用不能估计过高,当评论只有一面之词时,便成为廉价的赞歌,它就变成消极可憎的东西了。
  ——曾昭奋
  
  ★“建筑评论”事关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我们必须以深入推进全社会的“建筑评论”活动为己任。
  ——布正伟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