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全球动荡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美]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用 途:学术专著
中 图: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专 业:政治法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制 品:图书
读 者: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全球动荡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
ISBN:978-7-300-15323-0 条码:
作者: [美]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68.00  折扣价:¥61.20
折扣:0.90 节省了6.8元
字数: 424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363页
发行编号:153230 每包册数: 6
出版日期: 2012-05-07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该书以美国、欧盟(包括它成立之前的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日本这三大经济体为主要分析对象,阐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从1945年到2005年由长期繁荣到长期衰退的演变过程。《全球动荡的经济学》既不同于“沉醉”于数学化和模型化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也不同于倾向于纯哲学研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它以大量数据和极为详细的资料为基础,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之间的竞争和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去30年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活力的持续下降,这一趋势跨越各个经济周期一直延续至今。资本积累与总需求长期衰弱的根源在于整个经济体系资本回报率严重而无可挽回地下降,其原因主要是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持续过剩。

作者简介:
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社会理论与比较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商人与革命》(1985)、《繁荣与泡沫:全球视角中的美国经济》(2002)、《全球动荡的经济学》(2005)等。布伦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十分活跃的理论家。

章节目录:
导言 长期衰退之谜
第一部分 利润率的轨迹
第一章 供给派的解释:一个批判
第二章 对长期衰退的另一种解释方法
第二部分长期繁荣
第三章 战后繁荣的模式
第四章 美国经济:领导者的代价
第五章 德国:出口推动的繁荣
第六章 日本的高速发展
第七章 解读长期繁荣
第三部分从繁荣到衰退
第八章 陷于危机
第九章 危机蔓延
第四部分长期衰退
第十章 为什么长期衰退?一个概括
第十一章 凯恩斯主义的失败,1973—1979年
第十二章 美国发起的反攻
第五部分重新恢复繁荣
第十三章 长期衰退与“长期趋势”
第十四章 新一轮长期上升?
结束语 动荡在加深?
附录Ⅰ 利润率和生产率增长:界定与来源
附录Ⅱ 主要变量的来源
译后记

精彩片段:
中文版序言
罗伯特•布伦纳

当前世界经济的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我没有详细比较)最具有破坏性的,可以想象它的严重性已经接近大萧条了。这是因为它暴露出了几十年来由债务包裹着的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巨大的、未解决的问题,暴露出了战后时期所没有见到过的金融陷阱。资本积累的不断减弱和金融部门的瓦解之间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密切联系,政策制定者必然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而它的存在明显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这次危机的分析者自然将金融部门和证券市场的崩溃作为其出发点(这也是“地震”的震中)。但是,从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到后来的一些人(很少有例外地)都坚持这种做法。他们现在承认这场危机是严重的,尽管到现在危机已经扩展到了金融部门以外的部门,但是他们还是认为应在金融部门里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初在金融部门的危机是孤立的。相比之下,经济的基础是稳固的,不存在问题。在2008年3月,保尔森在次贷危机(the subprime crisis)之前告诉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我们有六年的非常稳固的经济增长。”[1]拿伯南克来说,他从2004年开始宣传“伟大的现代化”的思想,即在最近的几十年里,特别是由于货币政策的不断完善,经济更稳定,通货膨胀降低,经济表现良好,前景光明。[2]在2008年9月,此时金融市场处在崩溃的边缘,保尔森提出他的庞大的银行救援的计划,200位学术界的经济学家(其中的许多人来自哈佛、芝加哥和麻省,包括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封公开信中警告国会:“尽管它们出现了麻烦,但是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私人资本市场已经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从根本上(通过政府干预)削弱这些市场来平息短期动荡的行为绝对是短视的。”[3]这确实是当前正统的观点,或者说至少过去如此。但是,没有什么比这种观点更具有误导性了。

当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在过去30年里一个经济周期接着一个经济周期地衰退,直到现在这个水平。资本积累和总需求长期下降的根源在于资本的回报率在体制范围内的大幅下降,并且没有得到恢复,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尽管不仅仅如此——源于全球制造业长期存在过剩产能即过度供给。从1973年长期衰退开始,经济当局通过更大规模的信贷(不管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从而支撑需求来延缓在历史上困扰资本主义体制的经济危机。但是,它们得到暂时稳定的代价就是停滞在加深,因为债务的增加和无法消解的过剩产能使经济对刺激计划越来越不敏感。1993年的克林顿政府以及后来的欧盟试图打破这种债务依赖,承诺要平衡预算,但是这个目标到20世纪90年代末也没有实现。经济似乎可以从政府的严格控制下解放出来,通过万能的市场来推动发展。但是,这种巨大转变暴露了这个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停滞,利润率和资本积累的深层问题像以前一样束缚着它。由此导致的需求下降使发达资本主义世界在1991—1995年间进入到战后时期最严重的周期性衰退之中,充分表明这个制度缺乏动力,为一系列的重要金融危机的发生打开了大门——从日本,到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再到墨西哥和巴西。
为了“止血”和保证增长,美联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转向了日本经济当局在10年前类似环境下首先使用的解决办法。公司和家庭(而不是政府)通过大量借贷和透支性支出来推动经济发展,而这些是由它们纸面上的财富的历史性增加而推动的,纸面上的财富又是由资产价格的大幅上升和后来的低成本信贷而推动的。私人透支(不管是公司的还是家庭的)替代了公共赤字。整个过程的关键是美联储最终担保的推动资产市场的不断增加的廉价借贷。
结果是形成整个后来时期的宽松货币政策。企业削减投资导致企业对信贷需求的大幅下降。东亚国家政府不断购买美元资产(dollardenominated assests),旨在压制它们的货币的价值,提高它们的制造业的竞争力,通过不断提供贷款来增加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所以,长期借贷的实际成本在逐步下降。同时,一出现危机的征兆,美国中央银行就通过降低联邦基金利率(the federal funds rate)来确保短期利率不会高到危及在金融市场获取利润的程度。人们因此会看到世界经济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即资本积累持续下去已经发展到了依赖一波接一波的历史性的投机浪潮,这些投机浪潮由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规制者来精心呵护和公开合理化——首先体现在1995—2000年间的资产泡沫,以及在2000—2007年间的住房和杠杆信贷上。对高盛(Goldman Sachs)——不再是通用汽车——有利的事情,就是对美国有利的事情。
从1996年起用资产价格的凯恩斯主义(asset price Keynesianism)来替代呆板老套的凯恩斯主义,这给人的印象是(像其前辈一样)不能改变这个制度走向经济衰退的趋势。但是,它只能使这个制度暴露在危机之下。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推动了艾伦•格林斯潘的“新经济”繁荣,引发了一波巨大的自战后长期繁荣以来从未见到过的投资和消费浪潮。但是,到1998年夏天,随着美元的上值和东亚出现危机,美国经济扩张的脚步开始停滞不前,因为非金融公司的利润和股票价格都在下降。第二年秋天,人们会看到战后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衰退发生了,这成为当前崩溃的一个预演,世界经济似乎走向深度的周期性衰退之中或者更恶劣的衰退之中。通过一系列的大幅度利率下降和放松信贷的其他措施,美联储成功地渡过了这次危机,证券市场的泡沫重新恢复,经济得以支撑长达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它不能阻碍这个制度在2000—2001年间走向严重的衰退,这个美联储主席吹嘘的信息技术股票的历史性崩溃使这个经济失去了它的主要动力即失控的股票价格。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表明了利润率和资本积累的难题再一次不断恶化,表明它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过借贷来产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而这些需求又是通过不断上升的资产价格来推动的。
经济本身的脆弱性现在又拯救了经济。1997—1998年间和2000—2001年间世界经济的一系列危机导致公司对贷款资金需求的大幅下降。东亚的主权资金仍然通过包揽美国国内和贸易的赤字来推动美国创纪录的刺激计划。长期利率继续下降,为新一轮的泡沫经济(bubblenomics)提供基础,这一次降落到住房和杠杆贷款上。抵押利率大幅下降,推动了住房价格和房地产财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增长。住房贷款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推动个人消费和住房投资的增长,而这些又使经济好转直到扩张。但是,甚至到2003年,私人投资、就业和出口都没有达到2000年的水平,尽管存在房地产泡沫扩大所引起的财富效应的有力刺激,更不用说布什政府的“里根风格”的预算赤字。另外,抵押市场已经达到顶点,因为人们能够买得起住房的能力在面对住房价格快速上涨时也开始削弱了,很快威胁到家庭纸面上的财富的上升,所以经济扩张也面临威胁,当然,这又一次表明经济不能根据自身的动力来推动其本身的发展。
正如在1998年,形势需要美联储进行大胆的干预来使投机增加、泡沫再次膨胀和经济增长起来。美联储这两年送的大礼就是实际短期利率下降到零以下,同时它决定允许抵押贷款标准出现历史性的下降——更不用说追求利润的贷款出现前所未有的扩张——从2003年起为出现次级抵押贷款的突然而大幅增长创造条件,而次级抵押贷款为住房价格上涨和周期性扩张的持续提供了可能。即使如此,更加令人疑惑的是,如果能够找到足以为这些不确定的贷款提供充足资金的贷款者,并且能够保持扩张的势头,那么长期利率也不会这样持续下降,长期利率的最初下降推动了住房繁荣,但也会使金融投资的回报率下降,并且住房的繁荣会驱使投资者热切地寻求更高的收益。正是证券(其背后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支撑)带来的收益率提高的幻象,导致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地方政府和世界范围的银行大量购买次级抵押贷款,从而支撑证券市场,而这最终为次级抵押贷款提供资金,从而使房地产泡沫扩大。这次全球借贷市场上空前的投机被证明是保证实体经济增长所不可或缺的。
它证明经济在实际上如何失衡。尽管在美国实施了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大的刺激计划——该计划由重新产生巨额的联邦赤字和创纪录的家庭借贷来推动——但是,与亨利•保尔森的意见不同,美国从2001年到2007年的经济周期是战后时期最脆弱的周期,西欧和日本的情况同样糟糕。当住房泡沫在2006年失去推力时,实体经济由于本身具有波动性而依赖于不合格贷款(nonconforming mortgage),就不可避免地滑向衰退了,同时,金融部门原先由于不合格贷款而支撑起来的高估值资产而忘乎所以,现在这些资产的价值也迅速下滑。住房价格减少了家庭的财富、消费需求和金融机构的资本,一场由实体经济下降和金融部门恶化相互作用的严重衰退就发生了。
导致严重的周期性衰退或进一步演化为制度上灾难性的危机的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甚至内部人也如此)的金融部门的发展——也就是“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的兴起。根据华尔街的忠实拥护者的观点,信贷市场的狂热实际上不会使这个制度面临危险,因为经济在信贷上所依赖的大银行将其发起或购买的抵押在形式上进行证券化,并且卖到很远的国家和更大的范围,将风险分散到数百万的相互隔绝的投资者手中。但是2007年8月信贷链条的破裂很快就表明,现实正好相反。为了应对困扰着金融部门的不断激化的竞争和回报下降——以及华尔街惊人的贪婪和过度自信——美国最大的金融房地产公司力图继续支配它们根据或者超出资产平衡表而发行的大部分抵押所支撑起来的金融工具,并且这些金融工具通过短期信贷市场为同样的资产提供资金。所以,当住房价格快速下滑,并且通过“发起—证券化”(originateandsecuritize)的机制扩展开来时,很多这样的机构发现它们失去了资本,无法取得信贷,事实上进入破产状态。这似乎是公正的,但存在例外的是,这些公司的高级管理者企图将自身与他们自己的公司的命运分开,惨重的损失首先重重地落在工人阶级和次级抵押产品的少数购买者身上。
金融市场的衰退削弱了银行向公司和家庭提供资金的能力,它们在此时面对住房泡沫破裂引发的经济衰退而突然收紧它们的贷款标准。根据这种方式,它大大加快了暴露在实体经济中的消费、就业和利润的危机,这又加速了由住房不动产和住房抵押所支撑起来的证券价格下降,进而导致金融部门的崩溃更加具有灾难性。但是,信贷供给的下降最终只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最根本的问题不仅仅是公司和家庭不能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信贷,而且是它们不会或者说不可能需要这些信贷。公司不进行任何投资,也不雇用工人,因此不会在整个产业周期中为了扩张而进行借贷。面对需求崩溃和利润下降,人们怎么会企望它们从现在开始投资呢?家庭在过去的7年里通过大量借贷、消费和住房投资而拯救了经济。但是,面对房屋价格急剧下降,并且他们已经积累了大量债务,而劳动力市场又低迷,人们怎么会企望家庭会重新借贷和消费来重新开始拯救经济呢?经济面临着自我强化的极其残酷的向下的恶性循环,市场信号在这种循环中告诉私人企业和家庭尽可能地收缩开支。不仅政府阻止这种衰退的愿望将可能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而且其阻止这种下滑的能力也将受到考验。

译后记

罗伯特•布伦纳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主义者、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社会理论与比较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布伦纳的主要著作有《商人与革命》(1985)、《繁荣与泡沫:全球视角中的美国经济》(2002)、《全球动荡的经济学》(2005)等。布伦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十分活跃的理论家。布伦纳与科亨、埃尔斯特及罗默等人是标志着“分析马克思主义”成立的“9月小组”成员。同时,布伦纳的观点与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不同,因此常常有人将其理论与艾伦•伍德的理论并称为“政治马克思主义”,国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参见鲁克俭、郑吉伟的《布伦纳的政治马克思主义评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等。布伦纳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农民阶级斗争胜利的结果,更不是资产阶级出现而导致的结果。资本主义是英国阶级斗争的非自愿的结果。也因为如此,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问题在很长时期成为西方学术界讨论的重要问题,有的学者将其称为“布伦纳争论”。1987年,T.H.阿斯顿和C.H.E.菲尔平编辑出版了《布伦纳争论:前工业时期欧洲的发展》一书,反映了西方学者对布伦纳的思想的回应。
《全球动荡的经济学》最初作为关于世界经济的特别报告发表于《新左派评论》1998年5—6月号,后来作者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新的材料,于2006年以书的形式出版。《全球动荡的经济学》出版以后,一时成为欧美一些大学的学者之间的研讨会和研究生课堂讨论的重要主题。西方一些知名的左派学者撰文对《全球动荡的经济学》进行研究和评论,其中突出的有约翰•B•福斯特的《过度竞争是根本问题吗?》,本•法因、考斯塔斯•拉珀维萨斯和迪米里斯•米勒纳吉斯的《讨论世界经济:后退两步》,大卫•麦克南尼的《世界经济中的动荡》等。目前,《全球动荡的经济学》已经被翻译成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
《全球动荡的经济学》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于它以美国、欧盟(包括它成立之前的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日本这三大经济体为主要分析对象,阐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从1945年到2005年由长期繁荣到长期衰退的演变过程。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近几十年里越来越走向数学化和模型化,因此其与现实世界相脱离的问题常常受到包括少数主流经济学家在内的西方学者的诟病。“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如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所说的)主要从事脱离实际的哲学研究。《全球动荡的经济学》既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也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它以大量数据和极为详细的资料为基础,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之间的竞争和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值得注意的,如亨里克•格罗斯曼在出版《资本主义制度的积累规律与崩溃:危机理论》几个月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一样,《全球动荡的经济学》作为著作出版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在2008年发生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所以,《全球动荡的经济学》在经济危机期间和所谓的“后危机时代”受到西方学者更大的关注。《新左派评论》2008年11—12月号专门开辟了“布伦纳专题讨论”栏目,认为在“很少有经济学家具有历史的眼光,很少有历史学家受过经济学训练”的背景下,《全球动荡的经济学》“仍然是一道历史性的风景”,并发表了分别来自英美国家、欧洲大陆国家和亚洲的三个著名学者评论和研究该书的文章:尼科拉斯•科拉夫斯的《末日的利润?》、密切尔•阿吉利塔的《经济增长体制》和山村光山的《请给出更多的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动荡的经济学》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势,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布伦纳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特别是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币汇率的某些看法只是其一家之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全球动荡的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探索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表现及发展趋势。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并指出“这从每一方面来说都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规律,是理解最困难的关系的最本质的规律。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是最重要的规律”。同时,要想真正将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揭示出来并能够使其为广大民众理解,不仅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而且需要勇气和探索的精神。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指出“这一规律虽然十分简单,可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理解,更没有被自觉地表述出来”。在资本主义与19世纪相比发生重大变化(突出地体现在垄断和国家作用的增加、经济全球化、非制造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等)的背景下,将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自觉地表述出来”是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布伦纳在《全球动荡的经济学》中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之间的竞争,阐述发达国家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衰退背后的利润率下降的根本问题。
据有的媒体报道,西方发达国家在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资本论》成为畅销书,许多人将它当成馈赠亲友的礼品书。德国柏林的一家出版社在该年的《资本论》销售量是1990年的100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分析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详细阐述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出现经济危机的趋势。布伦纳沿着这一思路,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体现在先发展起来的国家与后起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再加上它们推行凯恩斯主义,发达国家出现了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和生产过剩,整个经济体制资本回报率出现严重而无可挽回的下降,资本积累和总需求因此长期疲弱,结果是这些国家陷入长期衰退。布伦纳运用他的理论分析了近三十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所有经济危机,包括(他在该书中文版序言分析的)2008年经济危机。西方的一些左派学者批判布伦纳的观点。例如,本•法因等人认为《全球动荡的经济学》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布伦纳对资本主义竞争和积累的理论分析体现的是亚当•斯密和主流经济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布伦纳忽视了货币在资本主义危机中的作用;他完全忽视了生产和金融的国际化。一些西方学者批判布伦纳没有坚持马克思的理论的重要论据就是因为他没有坚持劳动价值理论,而马克思是在《资本论》第1卷中阐述劳动价值理论的,所以,这些西方学者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西方学术界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资本论》第1卷和第3卷之间有矛盾的看法的延伸。并且,布伦纳在《全球动荡的经济学》中强调制造业利润率下降是资本主义长期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看法),揭示在生产和非管理岗位的工人在长期衰退中受到更大剥削,批判供给派坚持的工人工资提高会挤压利润的观点,这些都表明布伦纳在一定程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思想倾向。当然,将当代资本主义的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自觉地表述出来”只是布伦纳的一种探索,也并不完全成熟,需要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努力。
2007年初,本人开始翻译《全球动荡的经济学》,从翻译初稿的完成到2010年基本定稿历时三年之久。翻译及反复修改使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许多人的热情鼓励和帮助使我坚定了完成这项工作的决心。苗晓东翻译了本书第三、第四章的初稿,文雅和刘明翻译了本书第十章的初稿。本书作者罗伯特•布伦纳为《全球动荡的经济学》中文版专门写了序言。本书的责任编辑田芳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体现了她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在这里,我对这些为本书翻译提供支持和付出劳动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全球动荡的经济学》的翻译和出版是本人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近些年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经济学文本的研究及评析”( 批准号为11BJL008)、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题转换与新发展”(批准号为09YJC710044)和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计划”(批准号为10XNJ019)的阶段性成果,它为最终完成这些科研项目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本书翻译虽然经历几次认真修改和推敲,但是,由于本人水平所限,翻译中肯定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郑吉伟
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书  评: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