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心理学的故事:精编普及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美)莫顿·亨特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用 途:
中 图:
专 业:
制 品:图书
读 者: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心理学的故事:精编普及版
ISBN:9787561382097 条码:
作者: (美)莫顿·亨特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42.00  折扣价:¥39.90
折扣:0.95 节省了2.1元
字数: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5-01-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本书以《心理学的故事》为蓝本,概述了心理学自18世纪从哲学中分离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直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本书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带出那些人类思想领域中伟大的探索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斯梅尔、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巴甫洛夫、斯金纳、皮亚杰等。书中不仅有很多妙趣横生的故事,更是通过简而易之的方式使读者能迅速理解和掌握心理治疗的方法和功效。 ?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等。《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已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二课。

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 前科学心理学
第二部分 新科学的奠基人 第三部分 专业化与集大成

精彩片段:
序:探索内心世界 公元前7世纪的一场心理学实验 公元前7世纪后半叶,埃及受制于国王普萨美提克一世。在其漫长的统治时期,普萨美提克建立的卓越功勋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将亚述人驱逐出境,使埃及的艺术和建筑发扬光大,为社会积累了令人炫目的巨额财富,等等。更有趣的是,他还别出心裁地构想并指导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心理测试。 很久以来,埃及人自认为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普萨美提克出于好奇,决定探索并证明这一观念。像其他优秀的心理学家一样,他的实验起始于一个假设:如果孩子在出生之后即被剥夺学习语言的机会,那么,他们就会本能地说出某种最原始的语言——人类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语言。普萨美提克认为,这个语言应当是最古老民族的自然语言,而他想证明的是,这个最古老的民族是埃及人。 为证实这种假设,普萨美提克征召了两个出生于社会下层的婴儿,然后把他们交给一个边远地区的牧人抚养。两个孩子被安置在相互隔离的小屋里,得到舒适的食宿与照料,但不让他们听到任何言语。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追溯了这个故事的真正起源。故事出于麦菲斯的赫菲斯托斯教堂牧师之口,那牧师说,普萨美提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倾听两个婴儿在咿呀学语时所发出的第一个音符是什么。 实验成功了。在孩子两岁时的某天,当牧人打开房门时,孩子们跑向他,不停地重复一个单词:“贝克斯”。对于牧人来说,这个词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没有在意。然而,由于两个孩子此后经常叫喊“贝克斯”,他就将此报告给普萨美提克。普萨美提克传令把孩子们带来,亲耳听到他们口中说出的“贝克斯”。他不知所云,让人四处探访,从弗里吉亚人那儿得知“贝克斯”是他们的语言,意思是“面包”。 这个结局让普萨美提克颇觉失望,因为它无疑是在告诉他:比埃及更古老的民族是弗里吉亚。 今天的我们倒是可以聊以自慰了。通过对隔离条件下所抚养大的孩子的研究,我们已经得知:世界上绝对没有天然语言,一个从未听过别人说话的孩子是不可能说话的。普萨美提克受束于一个假设,又想当然地把一个咿呀之音认定为真正的单词。 虽然如此,我们仍要敬佩他,因为他的所有努力皆为证明一个假设,而且,这一实验基于这样一个观念:大脑通过内在进程形成思想的概念,可以通过实证取得。 来自神灵的旨意 在普萨美提克之后的数代人中,再没有人对人类思想及感觉的形成进行研究、推理与评测。无论在埃及还是在其他任何国家,没有人思考过或尝试寻求过——更不用说影响过——人类自己的思维运转机制。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看作是鬼神等作用的产物,古代记载可充分证明这一点。 譬如,约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曾多次以神的“命令”——通常通过统治者的口谕——指导人们在哪里及如何种植庄稼、授权予谁及向谁宣战等。典型一例是刻在泥土锥形柱上的一段文字: 克什姆的麦西林国王在其法神的旨意下负责那个地区的种植,并筑造一块石柱……宁格苏,恩格尔(另一神)的英雄,按法神的旨意发起对乌姆的战争。 早期人类如何假定其思想与情感的更为具体的描写可见于《伊利亚特》。它记载的是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所描写的公元前11世纪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事情。 在《伊利亚特》里,人们的思想和感情都由众神直接输入他们的脑海之中,史诗在开场白里把这一点表达得清清楚楚。故事从特洛伊被困的第9年开始,当时,希腊军队正为瘟疫所困,阿喀琉斯认为,他们也许应该从岸边撤离: 阿喀琉斯把他的士兵召集起来,此行为源于白臂天后赫拉的旨意,因为赫拉看到希腊人一个个死去非常同情……阿喀琉斯对士兵们说:“我们要想逃脱战争和瘟疫带来的死亡,我认为我们必须撤退,返回家乡。” 诸如此类对思想与情感的解释不时出现在《伊利亚特》中: 当希腊军统帅阿伽门农掠夺阿喀琉斯的情妇之后,抓牢阿喀琉斯的黄色头发,警告他不能伤害阿伽门农的是天神……带领勇士冲入敌阵的是天神,在关键时刻给士兵以训示的是天神,争论并教导赫克托耳如何如何的仍是天神。 其他一些古代民族,甚至在几个世纪之后,仍然相信他们的思想、视觉和梦是神的旨意。希罗多德告诉我们,波斯帝国的建立者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29年进入敌对的马萨格泰人的领地。当天晚上,他在睡梦中看到部将西斯塔斯普斯的儿子大流士双肩长出了一对翅膀,一只遮住亚洲,另一只遮住欧洲。居鲁士醒来,把西斯塔斯普斯传唤过来,对他说:“我察觉你的儿子正在密谋杀害我,意欲篡夺我的王位。我肯定这一点。天神一直关注着我的安全,并在每次危险来临之前警告我。” 居鲁士大帝复述了他的梦,命令西斯塔斯普斯返回波斯,告诉其儿子大流士,在大帝击败马萨格泰人之后前来晋见(然而,居鲁士却为马萨格泰人所杀)。大流士后来确实成为国王,但并不是通过密谋杀害居鲁士所得。 古希伯来人也持相近的观点。《圣经·旧约》中,很多重要的思想都被看作是上帝的旨意。开始是上帝亲自发话,后来只听到上帝的声音。这里举三个例子: 这事以后,耶和华在异像中有话对亚伯兰说:“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创世记》,15:1) 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了以后,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约书亚》,1:1—2) 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泰的儿子约拿,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约拿》,1:1—2) 紊乱的思绪和疯狂同样也成为上帝或其派遣的恶魔的杰作。《申命记》中把神智错乱看成是上帝对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的诅咒和惩罚: 耶和华必用癫狂、眼瞎、心惊攻击你。(《申命记》,28:28) 扫罗突然发生精神错乱,可归咎于上帝派遣的一个恶魔。大卫要给他弹奏竖琴以缓解病情: 耶和华的灵离开扫罗,有恶魔从耶和华那儿来扰乱他……从神那儿来的恶魔临到扫罗身上的时候,大卫就用手弹琴,扫罗便舒畅爽快,恶魔离了他。(《撒母耳记》上,16:14、23) 当大卫作为勇士的名誉超过扫罗时,恶魔的势力又猖獗一时: 次日,从神那儿来的恶魔大大降在扫罗身上,他就在家中胡言乱语。大卫照常弹琴,扫罗手里拿着枪。扫罗把枪一抡,心里说,我要把大卫刺透,钉在墙上……扫罗用枪想要刺透大卫,钉在墙上,他却躲开,扫罗的枪刺入墙内。(《撒母耳记》上,18:10 — 11,19:10 ) 心灵的发现 公元前6世纪,似乎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发展。在印度,佛教把思想归因于人们的感觉和知觉,认为感觉和知觉逐渐而自然地形成思想。在中国,孔子强调思想和行动,认为它们的力量存在于人的体内。 变化更大的是希腊。在那儿,诗人和贤士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思想和感情。例如萨福,她就没有把嫉妒看成是神的惩罚,我们可以欣赏到她是如何用现实主义的口吻来描述因嫉妒所受的折磨: 对我来说,神灵就像欢快的 男子在你面前,盯着你 挨紧你坐下,默默地聆听 你银铃般的声音和 恋人般的憨笑 噢,这——这——搅动着 我胸腔内那颗不安的心 只要我能看到你,哪怕只一眼 我愿意失去声音 是的,我的舌头断裂,周身之上 自心底涌起一股烈焰 我一无所见,任凭一声咆哮 响彻在我的耳畔 ——阿提斯颂歌 刻在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一句千古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此后几十年里,希腊在思想、科学、艺术方面陡然出现一个令人惊叹的全盛时期,人类知识在不到3个世纪里增长近40倍!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是哲学这个全新领域的出现与繁荣。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城邦里,有这么一小部分贵族,尽管没有先进的设备和确凿的数据,却善于思考,善于用激情来理解世界与人类自身。他们仅通过观察与推理来看待和解决许多领域里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天体、宇宙、物理、形而上、伦理道德、美学和心理学等。 当时,哲学家们并没有用“心理学”(该词产生于1520年)这个术语,也不把它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他们还是识别并对几乎所有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假设。从那时起,这些问题一直受到学者和科学家们的关注。 这些问题包括: ——世界上是否只存在一种物质?思想是否与物质不同? ——人有灵魂吗?人死之后灵魂是否独立存在? ——人的思想和身体是怎么连在一起的?思想是不是灵魂的一部分,如果是,它是否可以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 ——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后天经验所得? ——人如何了解自己的所知?我们的观念产生于心田中呢,还是产生于感知和经验? ——感知是怎么起作用的?人对世界的印象是否真正代表真实世界的存在?人又是如何知道是或不是? ——获取真正知识的正确途径是纯粹的推理呢,还是通过观察所得来的数据? ——逻辑思维的原则是什么? ——是什么导致了不合逻辑的思维? ——是思想引导感情,还是感情引导思想? 不得不感叹,希腊哲学家的探索目标与当代心理学家完全相同:探索人类行为的起因。对人类发展来说,希腊哲学家所倡导的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当比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更为重要。 这些探索让我们明白:人类可以观察、理解,最终甚至引导并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感情及“产生的”行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成为这个星球上全新的、完全不同的物种:唯一能够审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且能对之进行改变的动物。尽管在体格上我们与3000年前的人类差别甚微,但在文化上我们却属于全新的人类,因为我们已变成具有心理认知的动物。 这次心灵之旅迄今已历经2500个春秋。《心理学的故事》所涉及的主题正是这次旅程,是人类对行为的真正原因的不懈探求,是所有人类探求的最大释放。
书  评:
为什么读史?据说“读史使人明智”。的确,历史中蕴涵着无尽的智慧。然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却是个看似容易,却无比困难的任务。举个例子,领导人都被要求去熟读历史,但是重蹈历史覆辙的不在少数。又比如我这样的所谓学术青年,读了各种版本的心理学史和哲学史,貌似还是学术上一片迷茫。也许,真理只是“读史使明智的人更加明智”。 1. 八卦一下 于是,我决定从一开始就“低俗”一些:读历史,本身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八卦欲望。据说“八卦”有它的进化学意义,因为在远古时期,“八卦”说蕴涵的信息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人与部落的生存与繁衍。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自然而然地也会对心理学家、心理学流派的八卦感兴趣。 从这个角度讲,这本心理学的“故事”是本极好的书。作者用很好地叙事方式,介绍了每个心理学生平与经历,及其对其学术思想的影响。而且对一些关键八卦事件,有了极其生动的介绍。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奥尔波特与弗洛伊德会面的故事。奥尔波特见弗洛伊德时,讲了路上见到一个4岁小孩的情况——小孩跟他母亲说,他恐惧赃东西,而母亲则穿戴整齐、气度不凡。奥尔波特认为,小孩对脏物的恐惧可能与母亲的情况有较大的关联。而弗洛伊德则用“仁慈与治病救人的眼神”看着奥尔波特说:“这个小孩是你本人吗?”于是,奥尔波特无语了(这真的不是我本人啊!),只好转移话题,并从此决定离开这种猜测性过重的精神分析学。 诸如此类的大大小小的八卦很多,比如华生老婆的捉小三的故事(我实在看不出作者讲这个细节对我们理解华生的学术思想有任何帮助,他真的只是有一颗八卦的心吧……)、詹姆斯的莫名焦虑爆发(我猜测是突然地意义感的缺乏)、美国APS与APA两大心理学会的关系等等。 总之,该书适合每个对心理学家八卦感兴趣的人士。况且,又有一种观念认为,心理学家的个人经历决定其个人思想呢——这样我们关心八卦又有了一种“崇高”的目的。 2. 在问题中见“森林” 接下来,我决定把格调抬高一些——读史可以避免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代心理学乃至整个科学的一个特点是过于专业化,从而导致不同领域、不同方法体系间缺乏沟通与了解。而读读历史,可以避免这种“专业化”带来的无知。 具体而言,去介绍与阅读 “森林”,又大体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最常见的方式,即按照不同历史时期主流学派的顺序来介绍心理学历史。比如常见的历史发展顺序——构造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这也是绝大多数心理学史著作以及大学心理学系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方法的一个好处是,能够非常清楚地把一个某时期的主流学派介绍清楚。但这种方法也有一个潜在的缺点,过去强调心理学研究方法,而忽略心理学问题本身(当然,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读史者的不明智,而不在于这种叙述方式本身)。 本人的心理学求学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就受这种历史叙述的影响。记得本科一年级时,老师们告诉我们——现在流行的认知心理学,这是心理学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于是开始“热读”各种认知心理学,并选择“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的方向。再后来,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又风行“认知神经科学”,于是这又成了我后来的主攻方向(说来我真是跟风啊……),并用起了磁共振作为研究手段。记得有本书中写道:“磁共振之于心理学,犹如显微镜之于生物学,望远镜之于天文学,……”。于是乎,用起了磁共振,有种自己成了拿起望远镜的伽利略的飘忽感。前面说过,这种历史叙述过于强调流派的演变与发展,容易让人过于重视去追求某个更完善的思想与流派(即希望心理学有某种大统一理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忽略心理学问题本身。用到我自己身上来说,就是修习了很多“武功”,但却没赢得什么战斗——没解决什么具体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种叙述方式比较少见,强调的是心理学问题本身,这正是这本《心理学的故事》“第三卷”所采用的独到方式。作者分别按章节论述了心理学家对性格、心理(随年龄)发展、社会心理、知觉心理、认知心理、心理治疗等问题研究的历史发展。用人本主义者马斯洛话讲“心理学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方法为中心”,而亨特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很好地体现了马斯洛的理念(有趣地是,本书并没有像大多数心理学史书一样,给马斯洛、罗杰斯这样的人本主义大家专门写上“人本主义”一章)。 以性格心理研究为例,作者就很好地叙述了性格研究的脉络,从星座与性格的关系,到性格能否以及如何测量,以至最新的大五人格模型。读到这些,能够让对性格这个问题真正有兴趣的人,对该问题的心理学研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了解这些,比了解精神分析还是行为主义能够更好地解释心理与行为这类宏大问题,似乎更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以“问题为中心”来阐释心理学史,是我最欣赏本书的地方。当然,如果你真的对心理学史有深入兴趣,不妨还是读读采取第一种历史叙述的书。 3. 非现实价值 我起了个大题目(“为什么读史”),因此到这里应该更进一步地讲读心理学史的指导意义。比如引导我们去更幸福地生活、引导研究者更好地研究等等。但是由于自己在此方面实在无甚心得,讲不出名堂,故而此类价值我一概不谈。不过想到了心理学的现实与非现实意义这个论题,似乎产生了一些与本书无关的感想。 在当今社会,心理学确实有了越来越多的实用价值,越来越成为“显学”了。我知道我的同学们有一部分在做心理咨询工作,在微软、IBM甚至一号店做用户研究工作,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公司做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甚至连神舟飞船上天也有人找我们研究所做点心理学实验了。 当从另外一方面讲,心理学还是一门没有太大现实意义的“隐学”。比如我一个研究心理学的朋友,就经常说心理学这帮研究者就是玩智力游戏。而我心情不佳时、研究不顺时,会觉得整个研究所就是以产生文章为目的的“异化了的”机构。从这个角度,心理学并没有脱离哲学的怀抱,她很大程度上还是在探索一些有意义但却在短时期内没有实用价值的问题。 但即使是心理学的母亲——哲学,也有其特殊意义。于是,我把罗素在《哲学问题》中论述哲学价值的话贴在这里。这些论述似乎同样适用于心理学,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共勉: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因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是真确的,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便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总之,读心理学史,会让读者有机会去看看从古至今的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对心理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会让人们不再过于被世俗与传统观点所禁锢,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变化性和复杂性。也许,能够最终促进人们去更好地悦纳自己与他人。 4. 总评与汉化点评 再简单评评该书适用范围。阅读此书不需要什么前期知识背景,作者比较强调可读性与故事性,因此很适合心理学爱好者和心理系本科生。但同时,论述还是比较深入,也很值得专业人士读。另外,作者是《纽约客》的专栏作家,本身文字功底非常强,所以本书的文字很流畅。总之,对于心理学有兴趣的人,都推荐本书。 再就是汉化问题,这基本是国内所有翻译书的问题。作为曾经翻译书的人,也深知翻译这个过程不易。具体点评如下: 1) 缺乏索引、参考文献,这可能是引进者为了节约成本的缘故。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一点问题不大;对于学术研究来讲,可能会有些妨碍。 2) 翻译的语言还算流畅、可读,表明译者的中文功底还行。 3) 专有名词的翻译有时候并未采用国内通用的说法,可能原因是译者并非心理学圈中人士。举几个例子,P384,Locus of control国内通常称为“控制点”,而非文中的“控制位”;P386,“学会的无助”在国内通常称为“习得性无助”;P400,“外向力”在国内通常称为“外向性”。如果在翻译过程中,请几位国内的心理学专家审校,统一相关名词的译法,也许会更方便国内读者阅读此书。 4) 总之,汉化肯定会导致原书信息的丢失,但不至于成为阅读理解的大障碍。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