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中国社会转型焦虑与互联网伦理(新闻传播学文库)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相关类别图书
作 者:赵云泽 王靖雨 滕沐颖 焦建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用 途:
中 图: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专 业:
制 品:图书
读 者:
最新可供书目

战争与文明: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本书读懂30部管理学经典

清华大学出版社


算法传播十讲

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文职场英语(第2版)学生用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数字时代的银龄行动——亚太地区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现状调研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书名: 中国社会转型焦虑与互联网伦理(新闻传播学文库)
ISBN:978-7-300-23592-9 条码:
作者: 赵云泽 王靖雨 滕沐颖 焦建 著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29.80  折扣价:¥26.82
折扣:0.90 节省了2.98元
字数: 13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235929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7-01-15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相关评论

内容简介:
当下,社会焦虑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困扰着转型期的中国。据新华网2011年的调查显示,46.3%的中国人“经常出现焦虑”,34.2% 的中国人患有“严重焦虑”。在互联网成为中国最大的公共领域的今天,这种转型期的社会焦虑在互联网上表现尤为凸显。人们在互联网上表现出来的浮躁、戾气、抱怨、社会越轨行为等,基本上是现实焦虑的一种投射,尤其是对于城市人群体和年轻群体而言。而互联网又以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影响着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要想改变这样一种恶性循环,需要整个社会改革的深入和结构的调整。但建构植根于中国文化和现实土壤的互联网伦理体系,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本书拟在分析中国转型期焦虑的基础上,对建构中国互联网伦理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包括:对“转型焦虑与网络表达的螺旋”分析;互联网创新思维的激励与商业伦理的建立;政治现代化与网民素养的提高;中国互联网伦理体系建构中政府角色的“进”和“退”,行业协会发挥的作用,网民自我的觉悟和约束等内容。

作者简介:
赵云泽,男,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史论部副主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新闻春秋》杂志副主编;《国际新闻界》杂志栏目主持;美国《社会学与人类学》(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杂志专职评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访问学者。学术经历涵盖了新闻传播史论及新媒体传播等方面,成果集中于媒介融合、互联网舆论、时尚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等领域;擅长从历史的视野对现实问题进行剖析,研究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对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运用娴熟。已完成数部专著、教材,发表50多篇中英文论文。多次获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及服务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舆情研究方面的横向课题。
王靖雨,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网络传播、情感社会学、中国新闻舆论史等。已发表数篇学术文章。
滕沐颖,女,新华社总编室记者,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研究兴趣为新媒体传播、网络舆论等。已发表数篇核心期刊文章。
焦建,男,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传播学系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毕业。研究兴趣为网络传播、积极传播学。已发表数篇学术文章。

章节目录:
第一章转型期的中国与互联网上的焦虑情绪

第一节转型期的中国遭遇互联网

一、网络使用中的个体焦虑

二、网络使用中的群体焦虑

三、中国网络社会中的集体认同焦虑

第二节焦虑的社会传递及后果

一、焦虑的个体感知

二、焦虑的社会传递及后果

第三节网络媒体对社会裂痕的加深及弥合

一、网络媒体对社会裂痕的加深

二、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社会裂痕的弥合

三、信任危机之下达成共识的困难

第二章互联网带来的认知革命

第一节一个崛起的网络社会

一、信息技术革命

二、自由的流动空间

三、认同的力量

四、参与规则与网络精神

第二节互联网带给我们什么

一、交流革命正在发生

二、互联网拓展后的精神领地

三、社会能量的积累与爆发

第三节认知盈余与万物皆媒

第三章亟须建构的互联网伦理

第一节互联网伦理的指向

第二节互联网时代的“正义”

一、作为公平的正义

二、程序正义的选择

三、互联网是平的吗?

四、“人肉搜索”是否在维护正义?

第三节互联网上的道德原点

一、互联网伦理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二、互联网上的道德原点

第四节互联网与协商伦理

一、网络赋权

二、网络协商

三、网络围观

四、网络民主

第四章互联网公共性中的政府、民众与媒介

第一节互联网赋权予民

一、互联网的误读

二、群体极化与群体冲突

三、多数人的暴政

四、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

五、网民自治

第二节政府角色的进与退

一、如何应对批评之声

二、流言与谣言

第三节嬗变中的网络媒介形态与探索中的治理

一、嬗变中的网络媒介形态

二、互联网的可规制性

三、互联网的多方共治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片段:
前言



互联网时代我们探讨“伦理”很老套吗?





“这个时代被电脑统计数据所奴役的状况,并非是一种文明进程的倒退,它更像是人类在发展的进程中走入了一条岔道:我们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并没有带领我们前进,而是走入了一条曲折不明的小路,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才能回到正路上来。”

1994年4月,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新技术,互联网被寄予厚望,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描绘着一个人网共生的美丽新世界,曼纽尔•卡斯特则野心勃勃地为网络社会命名,他在“信息时代三部曲”中断言,网络改变着社会的物质基础,改变时间、空间,改变社会形态。但技术的改变并不总是乐观的,技术是机会,同时也暗含风险,比如丧失伦理的风险。

伦理是基于人们对于文明的渴望而建立起来的规则;无伦理之初,人们称其为蛮荒。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无数个体聚合成群体,分享知识并促进协作、共建文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发言方式,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人发声成为可能,信息的易得则使原本分散的人群能够在网络空间中迅速聚合,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深刻地改变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伦理关系。

亚里士多德说:“一些人懂得一部分,一些人懂得另一部分,而所有人在一起就懂得一切。”受知识和推理能力的限制,每个人拥有的有用知识都是有限而分散的,人类生存离不开知识的共享,在这一过程中,协商必不可少。协商,即群体内的成员交流信息和意见,在讨论中激发思考和创造力,最终产生一个公认较好的结果。

公众讨论一定能促使结果优化吗?桑斯坦的态度并不乐观,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他概括了群体协商的四大问题——协商放大了群体成员的错误;群体没能充分地获取其成员所拥有的信息;协商遭遇了串联效应(cascade effects),制造了盲人指路的情况;最后,协商群体显示出了群体极化的趋势,使群体走向极端。造成协商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信息,二是社会影响。前者指信息的力量取决于发出信息信号的人的数量和质量。权威人物提供的信息更受重视;非权威人物提供的信息只有在人数上占优势时才能产生强势效果,除此情况外,个人并不愿意说出自己所知。后者主要指信息压力,如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指出的,很多时候人们保持缄默,不一定是认为自己错了,而是担心观点不一致可能带来的孤立的惩罚。

协商的弊端并未因互联网的到来自动消解。尽管网络每时每刻都在激发众人的协同生产,并在聚合信息的同时做到空前的准确,但是,互联网的使用者是人,人固有的心理机制不会因工具的革新而轻易改变。比如,桑斯坦说:“奇怪而真实的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些你已经知道的事情,结果你往往会更喜欢那个人,对自己更满意。”人们更愿意倾听与自己相契合的观点,更愿意自己的发言得到尊重和认同。这一特点在网络空间中被放大,使用社交媒体的人群拥有选择信息的空前自由,他可以关注、选择、传播自己所喜好的信息,并将自己不感兴趣以及厌恶的信息彻底排斥在外。

网络让群体聚集和协商变得容易,而哈贝马斯设想的“公共领域”离我们依然遥远。网络言论看似热闹而民主,但更多是强化了众人对观点的自信,未必真能对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所助益。同时,群体讨论会促使多样化的观点向少数集中,导致观点趋同而非多元。相当一部分持相似想法的人聚集到特定的空间,并制造偏激、极端主义、过度自信,桑斯坦称之为回音室(echo chamber)。

不久前,著名影星周星驰成为网络话题人物。起因是一篇文章《为什么那么多人黑周星驰》在微博上被广泛转载,其文影射中国星主席向华强涉黑,引起了向华强的太太陈岚对周的“炮轰”,一时间众人围观。随后一篇《一个细节掀开了周星驰涉嫌误导、愚弄、操纵粉丝舆论的内幕》再次在微博热传,网民纷纷站队,一方“挺周”,一方“倒周” ,此事沸沸扬扬地持续了多日,最终不了了之。

一个娱乐圈明星的私人事件为何演化成社交媒体公共议题?网民围观性的讨论并非一定要追究是非对错,更多是一种态度和立场的表达,个人沉醉于想象的群体之力中,事实变得无足轻重。从几年前轰轰烈烈的“方韩之争”,到“郭美美事件”,再到今日的“挺周”“倒周”,类似事件在互联网江湖上层出不穷,每次都能吸聚网民大量而持续的注意、参与,言论的能量不论正负,都必然对当事人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

在互联网兴起之初,网民的特征是虚拟和匿名,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扮演任何与现实中完全不同的角色,即“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随着社交网络日益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和虚拟的边界日益模糊,网络暴力给当事人带来的痛苦是不可能挽回的。今日,我们强调个人言论的自由,却无形中把自由的真正含义窄化了。自由包含积极的自由,也包含消极的自由,前者是“我有……的自由”,后者是“他人不干涉……的自由”。我们过分强调自己积极的自由,结果却伤害了他人的自由。胡适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句话应成为互联网伦理中尤为重要的一条。 互联网并不一定使我们更民主。《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作者克莱•舍基乐观地认为人人时代已经崛起,众人的协同合作不是基于利益的,也不受制于组织的安排,而是一种基于爱和分享的自发行动。他对于 “人人时代”的描述,更多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在达成的过程中,还需要人们若干次对互联网这种新事物进行审视、对人们利用行为进行改进与克制,以促进共识的达成、规则的建立。

以舍基对于未来蓝图的描绘为目标,我们至少需要知晓互联网激发出的人们的哪些精神是弥足珍贵的,不能因为我们的思想陈旧、目光狭隘而将之扼杀;我们也需要明白哪些行为将会给我们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带来伤害,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并明确地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能将喧嚣于互联网之上的尘埃拂去,或许“未来是湿的”终将实现,但这需要我们真正地建立共识,并凝聚成所谓的“伦理”。



书  评:
 
其  它: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