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热爱农民,珍惜土地,重视粮食-文摘选自《看法与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呼吸支持与重症肺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商标法原理与诉讼实务

郑州大学出版社


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华源·河南故事:书法

河南大学出版社


足球训练基本理念与基本方法概论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主页 > 精品书摘
热爱农民,珍惜土地,重视粮食-文摘选自《看法与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05-29 10:37:35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土地是物质生产的首要条件,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如果耕地锐减的势头得不到遏制,最终会危及我们的生存;粮食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一旦粮食出了问题,我们无处去买,白给也运不进来。热爱农民、珍惜土地、重视粮食,这是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也是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就起草〈关于农用土地的几个问题〉同身边工作人员的谈话》(1994年6月21日)

  人口、粮食、土地三个问题,是全国人民要长期予以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人口、粮食、土地三个问题,是全国人民要长期予以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的问题。我国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4,每年一千五六百万净增人口,这还是我们的统计数字。发展农业,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当然要靠高科技来改良品种、提高单产,但前提条件是土地。农用土地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必须迅速扭转土地锐减的势头,要使全国人民都牢固地树立“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观念,要把解决好土地问题始终摆在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土地在中国尚未开发的还有很大一块,主要是西北这一块,我们正在做文章。有的科学家建议,把喜马拉雅山炸开50公里,降低2000米高度,形成一个豁口,把印度洋的暖流引到西北,使西北变成降雨区。有人说这是狂想,其实许多重大突破,开始都被人视为狂想。原来我们说打一个眼把长江的水引到黄河去,有人听了哈哈大笑。一年多时间后,通过论证,认为这个眼可以打,那么,炸豁口的想法怎见得就不行呢?搞搞模拟试验,有什么不好?
    《听取湖南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5年9月11日)

  农业和农村问题,在中国始终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村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农业和农村问题,在中国始终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解决不好农业和农村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中国的其他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是全世界都很佩服的一件事情。过去,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来提高粮食产量,但就是没有效果。现在,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但粮食打得多了。一亩地产一吨粮食已不是什么新闻,甚至有了吨粮乡、吨粮县。我国城市能有今天这样一种快速发展的局面,我们国家能够在遇到各种风险和危机情况下仍然稳坐钓鱼台,与农村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分不开。中国农村改革不是由哪个领导人创造的,而是农民自己创造的,发端于安徽省小岗村。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比如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等,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普遍意义。
    《听取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8年11月8日)

  要走“大农业”的路子,因地制宜,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

    要加快农地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我国除宜农荒地5亿多亩外,还有牧草地39亿亩,林地29.4亿亩,内陆水域5.39亿亩,沿海滩涂3000万亩,其中有一部分尚待开发,已开发部分的产出率同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因采矿、烧砖、燃煤发电、修路取土等人为因素废弃的土地累计2亿多亩,其中70%以上是耕地。这部分土地大多位于人口密集、土地短缺的地区,已复垦的只占能够复垦的2%。要利用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农地都尽可能地合理利用起来。要走“大农业”的路子,因地制宜,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要注意眼前利益、中期效果和长远发展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举,力求避免重复历史上那种盲目开垦草原、围湖造地、毁林造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做法。
   《关于农用土地的几个问题——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7月1日)

  如果任“男女老少齐经商,田园荒芜没人管”的现象发展下去,将是一个很大的危机。

    农民到处找活干,大批农活没人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农村人口的增加,土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劳动力不断地向其他产业转移,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这种转移,必须是在首先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对现有土地精耕细作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不能弃农务工,撂荒经商。我市有些乡村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只讲无工不富,不讲无农不稳;只讲农民进城,不讲稳定基础。其结果是:一方面大批农民离乡离土,而且有许多人正在寻求出路,想方设法离开农村;但另一方面耕作粗放,甚至撂荒。正像有些同志所讲的:“许多农民到处找活,许多农活到处找人”。不少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幼、妇、弱,而青壮劳力多数都去务工经商。有些村甚至出现了“男女老少齐经商,田园荒芜没人管”的严重现象。我们本来人多地少,产出有限,对土地应该百倍珍惜,百倍精心。如果任这种怪现象发展下去,将是一个很大的危机。
   《在天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9年1月22日)

  粮食安全问题时刻不可大意。

    我国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使12亿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堪称奇迹。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土地少,耕地相对不足,粮食安全问题时刻不可大意。粮食增长,人口也在增长,如果人口增幅超过了粮食增幅,时间长了就是个问题。如果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粮食减产过多,也会出现问题。我们可以尽最大可能多储存一些粮食,但对12亿人口来讲,能解决多大问题?况且粮食储存时间还不能太长。所以,粮食安全仍然是个问题。
 
   我认为建设大面积旱涝保收田,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西北地广人稀,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29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1%,而人口只占全国的7%。西北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只要有了水,就能发展农业;只要水源充足,粮食单产就会大幅提高。从总体上讲,我国是个缺水的国家,但在西南方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以长江为例,一般每年径流量都在9000亿立方以上,绝大多数白白流进大海。如果我们通过工程,由西南调一部分水进西北,例如200亿、500亿、1000亿、2000亿,那么西北地区的面貌马上就会改变,大部分土地就可以变成旱涝保收的大粮仓。当然,只是个大的设想,具体的还需要详细论证。
    《就起草〈关于农用土地的几个问题〉同身边工作人员的谈话》(1994年6月23日)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

    发展经济林木,能够为解决我国未来的吃饭问题提供新途径。目前,我们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应当看到,我国人口仍在以每年一千几百万的速度增加,而耕地却在以每年几百万亩的速度减少,到下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多地少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在我国,解决吃饭问题当然主要靠提高粮食产量,但还必须调整食物结构,广辟食品渠道。我国经济林木有1000多种,其中,木本粮食类100多种,木本油料类200多种,大部分可作为传统粮油的替代品。如板栗、核桃、柿子、枣、油茶等,就被群众誉为“铁杆庄稼”。根据专家测算,经过改造,木本粮食林平均亩产可达250斤,我国现有木本粮食林4000万亩,适宜开发的还有2亿亩,如果全部开发出来,每年总产可达600亿斤,按照一斤抵一斤粮食计算,相当于6000万亩耕地的粮食产量。水果尽管不是木本粮,但多吃水果,也可以减少吃粮。
    《关于我国绿化的几个问题——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25日)

  外国人钦佩中国解决了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外国人担心中国吃饭终究会成为问题。

    外国人钦佩中国解决了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外国人担心中国吃饭终究会成为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导出许多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前几年我们提倡实施“丘岗计划”,就是设想把南方海拔500米以下的有条件的山丘,由简单的绿化改为种植经济作物。以湖南为例,全省大约有4800万亩农地,实行丘岗计划之后,可以增加5000万亩,也就是增加一倍。我和杨汝岱第八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同志都到湘西看过,当地的干部群众用不长的时间,就把丘岗变成了花果山。我还讲过“绿化革命”,这个概念不一定准,但问题本身很值得重视。我们从不重视绿化到重视绿化,在许多地方种草种花,这是一大进步。绿化当然要讲环境效益,但绿化要占土地、阳光和水,具体到中国人多地少这样一种国情,单纯讲环境效益就不够了,还应讲求经济效益。要有计划地扩大水果、干果树种栽植,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如这个意见可行,城市街道旁的行道树,公园、庭院的林木,都有文章可做。
    《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主席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5月6日)

  如果粮食生产发生问题,不用说能不能买来那么多外国粮食,就是人家白给你,运输也来不及。

    民以食为天,12亿人口人人都要吃,天天都要吃,99%吃都不行,要100%都吃。如果粮食生产发生问题,不用说能不能买来那么多外国粮食,就是人家白给你,运输也来不及。对于我们这个12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没有比粮食更大的事了。但粮食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又很大。不涨价,农民就没有种粮积极性,而涨价又等于给整个工薪阶层提工资,国家财力承受不了,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问题。
    《听取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4年2月17日)

  我们不能光说种粮为什么赚钱少,不说干别的为什么赚钱多,只是在提高粮价上打主意,不在协调农村各业利益关系上下功夫。

    这些年,许多地方出现了工副业冲击农业的情况,搞工业的劲大,搞农业的劲小,抢着去干赚钱多的活,而土地撂荒没人愿意种。这就出现了十分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方面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的萎缩;一方面是农民手中的钞票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农业副食品的生产越来越少。为什么农民过去愿意种地,而现在兴趣不大?有人说是因为粮价低,这是事实,但过去的粮价也不是很高,这几年还提了一些价,为什么反倒不愿种粮了呢?说来说去,关键是种粮比干别的既辛苦,赚钱又少,农民感到不合算,也就是种粮的比较效益低。我们不能光说种粮为什么赚钱少,不说干别的为什么赚钱多,只是在提高粮价上打主意,不在协调农村各业利益关系上下功夫。可以肯定,不处理好各业的比较效益和相互关系,光靠提高粮价是没有出路的。因为提少了,不解决问题,提多了,国家财政和城市居民也承受不了,况且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种粮调得像乡镇企业那样赚钱。我们认为,既不应该用压抑乡镇企业的办法去解决农业副食品生产的问题,也不应该用过度提高粮价来刺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是要通过平衡农村各业利益关系,实行农村各业互补,来解决乡镇企业与农业此兴彼衰的问题。
    《在天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9年1月22日)

  城市把郊县农村看作自己发展的基地,农村把城市的需要看作自己发展的方向。

    农村和城市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而发展的,农村要发展,必须依靠城市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武装与支援;农民要富裕,就必须研究如何服务城市。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农村的富,许多是通过服务城市来实现的。所谓服务城市,主要是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农村对城市的需要了解得越深,与城市市场联系得越紧,越能够适应城市改革的形势,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才能越快,规模才能越大,农民富裕的程度也才能越高。天津的农村背靠大城市,它本身就是城市的组成部分,与天津市区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它服务大城市的方向就更加明确。城市要发展,必须研究如何支援农村,通过城乡改革的衔接,建立城乡经济综合发展的新格局,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帮助郊县走上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前列,率先富裕起来,这既是农村对大中城市的要求,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城市经济发展上讲,必须十分重视占全国人口总数80%的广大农村,面向这个最广阔的国内市场。农村的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工业的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路就受到极大的限制,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而城市附近的郊县,又是城市副食品供应基地,城市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市场的繁荣,乃至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郊县农村的状况。城市支援农村越好,农村发展就越快,农村服务城市的条件就越充分。因而城市支援农村,就是支援自己。如何使城市把郊县农村看作自己发展的基地,使农村把城市的需要看作自己发展的方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协调工作,使城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还有许多必然王国,需要探索一条比较符合客观规律的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
   《在天津市城市协调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1988年3月12日)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是我们取得政权以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过去党和政府为此进行了不少探索,采取了不少措施。现在来看,乡镇企业的发展,既对改变农村面貌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农村面貌的改变提供了物质条件。乡镇企业要经销产品,吸引客商,需要把路修好,把房子盖好,把电话装好,为做生意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这次我看了几个乡镇企业发达的村,楼房、柏油路、绿化都很不错,和城市没多少差别。乡镇企业的发展,势必带动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这样就逐步形成一个个小城镇。最近几年,我国农村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的出现,特别像苏南这样的地区,小城镇星罗棋布,是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分不开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还使城乡之间的联系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传统的城乡经济联系主要是产品交换,乡镇企业一发展,就扩大到技术转让、人才交流、资金流动等若干方面,这就促进了城乡的共同繁荣。
    《听取江苏省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1年4月20日)

  新型农村社区可能是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一种好形式。

    我比较关注你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情况。几天来我向你们了解农业机械的情况,并参观麦田,都是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把责任田流转到种田大户,把自然村撤销拆除,建立新型农村社区,这样做有没有风险?这主要看两条:一是看生产力的情况,二是看农民的生活情况。历史上我们多次设想,把小村变大村,把个体变集体,结果粮食没有增产,农民生活没有提高。最后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了。为什么成功了呢?就是因为它适合了当时的生产力的状况。包产到户,开始时不少人是想不通的、反对的。许多地方写文章准备批安徽、批万里,说包产到户是“资本主义复辟”。“狼来了,狼来了,这回真的来了。”当时,万里也找几个人写文章准备反驳。文章怎么写?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写起。至今我还记得当时万里讲的收麦子的五种方式:第一种是收割机,第二种是牲畜拉碌碡(“碌碡”(liù zhou),又称“石磙”,是一种石制的圆柱形农具,用来轧谷物、碾平场地等,在中国北方农村大量使用。),第三种是人拉碌碡,第四种是用工具在石头上砸,第五种是挂在树上抽打。万里说:“这么多不同的生产力情况用一种生产关系行吗?”包产到户这件事,后来因为小平同志支持,说:“既然能增产,可以先试试”,这些批判的、反驳的文章都没有发表。

    事实已经证明,包产到户的改革是成功的,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成功的原因,是它适合了当时的生产力要求。今天我们研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也得由研究生产力开始。很显然,原来一家一块地的情况已不再适应今天机械化的使用,也不利于现代科技的采用。土地流转集中是解放了生产力。撤销自然村,改变道路布局,也增加了土地。这些土地如何利用,要因地制宜,有条件的可以搞设施农业,收入就高多了。因为土地的所有权包括宅基地所有权不变,农民的收入也就提高了。既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还有什么风险呢?应该是没有了,如果有就是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重要的是防止重犯老毛病,一哄而起,一刀切,一阵风。新型农村社区具有城市的各种功能,而居住的又是农民,具有农村性质。所以,社区是城市又是农村,居民是市民又是农民,亦城市亦农村,亦农民亦市民,多重角色。当然,社区农民有的会转化为城市市民,但要有个过程。在相当长时间里,他们的生活还是依靠土地。

    我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赞成的,也是担心的。赞成,因为这是必然趋势;担心,怕的是贪多求快、简单化,追求数字,攀比进度。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大批农民进城变成市民,其就业、看病、子女上学都不是个简单问题。而新型农村社区就没有这个问题,我认为这可能是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一种好形式。当然,这需要不断实践,总结完善。
    《同河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谈话》(2012年5月25日)

    文摘选自《看法与说法李瑞环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05月28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如何看待和对待人民群众?——读李瑞环同志的《看法与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05.17 9:07:03)
  • “学习型”政党怎么学(人民论坛)《看法与说法(精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05.06 15:55:52)
  • “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看法与说法(精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05.02 15:26:06)
  • “执政为民”乃看法之源,“以民为本”乃说法之要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瑞环著《看法与说法》 (2013.04.18 14:10:24)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看法与说法》给我的读书快意  (2013.04.10 16:50:01)
  • 李瑞环著作《看法与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3.04.01 10:58:2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李瑞环《看法与说法(精装)》  (2013.03.28 17:33:05)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