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残卷异书与少年诗从武汉大学出版社《孤绝花》到《麻醉抄》——杨典新作品沙龙 - 名家访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呼吸支持与重症肺炎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商标法原理与诉讼实务

郑州大学出版社


进口竞争对中国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华源·河南故事:书法

河南大学出版社


足球训练基本理念与基本方法概论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主页 > 名家访谈
残卷异书与少年诗从武汉大学出版社《孤绝花》到《麻醉抄》——杨典新作品沙龙
杨典
2018-09-17 14:10:08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主题:从《孤绝花》到《麻醉抄》——杨典新作品沙龙

    时间:2018年8月26日14:00-16:00

    地点:北京单向空间(爱琴海店)

    嘉宾:朵渔  诗人、学者、自由撰稿人

    陈 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陈涌海  物理学家、“摇滚博导”

    陇  菲  音乐学者,胡兰成、木心研究专家

   

    杨 典 作家、古琴家、画家、编剧

    主办:武汉大学出版社、鹿书工作室、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8月26日,作家杨典携其新书《孤绝花:旧版书评肆拾捌》与《麻醉抄:少年诗、旧火及其他》做客单向空间·爱琴海书店,与读者聊他从浩瀚书海中挑选出的奇书异书,以及三岛由纪夫、里尔克的少年诗。

    中国小说远不只是文学,更多是杂学、绝学和玄学

    朵渔:杨典尝说:“中国小说远不只是文学,更多是杂学、绝学和玄学。”我觉得“杂”“绝”和“玄”这三个字是对中国小说最精彩的概括。杨典的《孤绝花》,书名上这三个字也基本跟杂学、绝学、玄学是对应的。《孤绝花》是一个书评的合集,“孤”是有版本学的意思吗?

    杨典:这个书名是我跟当时一个叫杜宇的责编商量出来的。“孤”是指里面评到的有一些绝版书,不过这些年过去,里头的绝版书有一部分又再版了。另外有一些也不算“绝”,比如《神曲》《十日谈》这种名著。但也有一些是很稀有的、别人不太看的书,可以叫作“绝”。然后里面有一篇写《西厢记》以及《搜神后记》的,叫“桃花与鬼”,于是就加上“花”,命名为“孤绝花”。

    这些书评大概写于1999年到2000年之间,是《重庆晨报》原来一个朋友约稿然后发在报纸上的。他是一个诗人,叫子午,做记者的时候名字叫马拉。子午这个人在中国第三代诗歌史上很重要,“第三代”这个词就是他取的,“第三代诗人宣言”起草者第一人也是他。后来他退出这个圈子了,但他这个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他当时在《重庆晨报》做记者,他们有个副刊说写书评,然后就约我写,大概一个星期一篇,写了一年多。后来删掉一些不重要的,留下这48篇就成了这本书。

    朵渔:这里面写到的书,有些在我看来真是奇奇怪怪,什么《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它不可能在一般人的阅读书目里的啊,但杨典都可以讲得津津有味。而且他每一篇书评都能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的体会。这里面评及的还有一本书叫《无冤录校注》,我估计在座的各位大部分都没有听说过。

    杨典:如果是学法医的,在中国可能知道。

    朵渔:你怎么会看法医类的书呢?

    杨典:我不是做过几年电视剧编剧嘛,写警匪片,就得翻一些犯罪学、法医学的书。这本《无冤录校注》里面都是些案例,讲一个人各种各样的死法,它的原因是什么,从法医学上讲的。人烧死是什么样,被捅死后他会有什么样的状态,或者说他在床上因为房事而死他是什么样的……它对这些有详细的描述,就让判案者不要错判。它是元代一个法医写的,但文字非常好,文字功底我觉得不亚于任何散文的东西。

    为什么?因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分类不发达。中国写经史子集任何东西的人,他的文字修养是一样的。他无论是搞法医的、卖菜的,是账房先生,或者是一个当官的,他要写任何东西,无论是奏折,是家庭日记,还是写诗,给朋友写信,他的文学修养是一样的。所以你看这个书也不会觉得枯燥,它作为文言文的美感还是一样的。

    古代读书人不会分类分科去读,不像现在我们大学要分科分系。一个读书人,要考科举就得全读,基本上就是“六经”“四书五经”或者“十三经”这一整套中国文言系统。他当官以后,可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要接触,这是他的基本修养。我们现在看起来好像一个种类很深,隔行如隔山,但对他们来说都是一回事,都是文。

    民国的中国汉语作者,用词用字讲究的方式都完全不同

    朵渔:这里边也有一些比较常见的书,比如《瓦尔登湖》,这种书也能读出新意来,我觉得挺不容易的。

    杨典:这个是小时候的好印象,因为《瓦尔登湖》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它的译者。当年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没有提徐迟先生,他后来自杀了。徐迟先生的译本,后来那几个《瓦尔登湖》的译本根本没法比。

    朵渔:所以《孤绝花》的另外一个价值,就是它很强调版本。

    杨典:对,你可以不关心印刷的版本或者出版社的版本,但是一定要关心一下译者。尤其是外国的书,如果译者不行,简直没法看。中国所有现在翻译的书,基本上用的是一种语言。而我们看民国的中国汉语作者,包括译者,你会看到他们的差异很大。胡兰成的汉语,和鲁迅的、和张爱玲的、或者说林语堂的、周作人的,都是白话汉语,但是他们的风格差异非常大,用词用字讲究的方式都完全不同。

    但是你看现在,不管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不著名的这些译者,他们在写东西、在翻译作品的时候,尽管故事内容肯定都个个不同,但是你看他们平时怎么说话就怎么写,是一样的,基本上用的是一种语言。这是当代汉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你看不到语言,你能看到故事、内容、结构、风格、脾气,甚至能看出这个人的个性,但就是看不到汉语的语言,因为汉语全是一样的。80年代以后,所有的汉语基本上统一成一个东西,即我们平常说话的这种语言。

    古代的汉语不是这样。古代为什么有文言文和白话文?古代也有白话。古人认为书面的东西要流传,所以必须是另外一套系统。而说话,因为我们的方言和口语可能三十年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所以它可以不流传,无所谓,可以不记载。如果要记载则是属于专门的方言研究,或者对某个时代的语言的研究。

    而文言完全是另外一个系统。所以现在你从清朝看先秦的文学,看汉唐的经学,都还是一样,完全看得懂。为什么?因为他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一个东西。但是很可惜这个传承我们没有人继承下来。

    民国时期的白话文作家,他们受的传统教育比我们要深得多,而且他们从小就很讲究这个。你看鲁迅也好,看胡兰成也好,他们的用词用句非常讲究,一个词一个字要想半天。他不会把春天就简简单单写成“春天”,他一定想是用“春”这一个字,还是用“春日”?是用“春色”,还是用“春意”?他一定要想一个更准确、更精彩的汉语名词。

    我们现在可能就直接用“春天”了,你不会想这个问题,因为你觉得好像我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但实际上语言已经被遮蔽了,留下的只是事件,或者说你要表述的思想内容,语言则没有了。

    对于文学,我觉得语言是最高的,故事只是门槛,一个好的东西可以没有故事,甚至说故事可以非常次要。比如《西厢记》那点事儿,大家谁不耳熟能详,小孩都知道这个故事。《红楼梦》那点事儿能叫事儿吗?为什么你还是觉得它是好的文学,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好。你每次读起来,会咀嚼它文字本身的美感,而那个故事你已经不关心了。这跟书法的性质是一样的。

    它呈现了8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或者说文学青年的知识谱系

    朵渔:确实从这个书评集就能看出来,他的每一篇书评,重要的其实已经不是见解了,尽管这个见解本身已经足够让人吃惊。你发现他每一篇书评都不是简单的说明,都可以作为一个作品单独成立。

    陈涌海:杨典这本《孤绝花》最早那一版我看过,是孔夫子网上买下来的。我当时读一篇就想去买一本他谈到的书,再读一篇又想去买本书。他把那些书最精华的东西拎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特别能引起人的共鸣。你读完之后想“哎呀,这本书我也得找来看”。但你真正买了以后,可能又发现就那么几句精华被他给拎出来了,其他部分不一定都有这么精彩。

    它不是真正按书评那种文章来写的,而完全是杨典的“气”。他把一本书最精华的东西,或者说跟我最有共鸣的地方提出来,把它放大。然后外面的人,如果你是跟我有共鸣,那你也能感受到我所感受到的东西。就因为这个,我买了好几本书,最终那些书都没读完,他的书倒是读完了。

    陈均:读这些书其实读到的都是杨典。因为杨典作为诗人,作为古琴家,作为画家,我们在同一个时代,在阅读和教育方面是有交叉的。他的倾向、爱好,他对现实、对时代的看法和我们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朵渔:我感兴趣的还有一点,就是《孤绝花》这本书你把它的目录列出来,就能发现作者的一个阅读史。

    陈均: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呈现了8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或者说文学青年的知识谱系。

    青春期比较叛逆,读诗之外各种乱七八糟的书,把我拯救了

    朵渔:从《孤绝花》的阅读目录,能够看出来杨典对传统中国古书的关注度更高一些。但其实我知道杨典是中西结合的,西方的书他也读了很多。为什么说这个话题呢,因为我要开始聊第二本书了,就是《麻醉抄》。

    《麻醉抄》主要是诗人在少年时代的作品。这里面除了他自己,都是西方诗人,即便是三岛由纪夫也好,我觉得也可以把他归为西方诗人,因为人家有脱亚入欧这么个背景,知识谱系是非常驳杂的。

    对于这本少年诗,我一个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我们还在接受那种学校教育、还不知道去读什么书的时候,杨典已经有了自己清晰的阅读路径,有了自己清晰的写作风格。这里面有他十几岁写的诗,我读两首大家可以感受出来,无论从风格、从路径,这个其实已经非常成熟。你现在怎么来评价你当时的诗歌?

    杨典:我写诗很早,十四五岁吧。1986年到1987年的样子,因为身边诗人多。那个时候的四川本来就是一个诗歌重地,重庆、成都都有很多写诗的。而且当时因为我母亲本身是写小说的,重庆文联她的很多朋友都是写诗的,经常到家里来玩,我就被他们“毒害”了。本来我是一个画画的好孩子,学音乐、画画,就走上诗歌的不归路,一个歧途。诗歌“害人”不浅,我从十几岁到三十岁之间也基本上没有过过好日子,非常折腾。

    因为诗歌太具有煽动性,它给你制造的那种意向和幻想,让你自以为是,制造你身上根本不存在的性格情绪,让你走向一个词语的危险境地,然后来自鸣得意。你会把绝望看成一个很真实的东西,很多诗人就是这么自杀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诗歌它太清晰了,一幅画可能会让你还有审美,而诗歌,开头你会审美,后来审着审着你就忘了,进了它那个语言逻辑的“圈套”了。

    少年的青春期比较叛逆,我那个时候更是这样,本来性格上就有这个东西,然后文学从后面推了我一把,差点推到坑里。但是我因为还能够写《孤绝花》,还能够读一些乱七八糟的书,就被拯救了。拯救我的这个人,就是最早约我写书评的这个朋友子午。他本身也是写诗的,引导过我早年的阅读,他告诉我一个阅读的范围,给我开一些书单,就像《孤绝花》这本书一样。他一下子给我把那个窗户打开了,否则的话,我要整天读诗,可能后果不堪设想。

    当你阅读打开了以后,你会发现诗歌只是所有文学中的一种,它虽然对我很重要,但并不是那么至高无上。小说也好,杂文也好,甚至别的体裁,中国古代文学里面各种各样的体裁,有很多更美的东西。只要你的阅读是开放性的,就不会特别锁在自己情绪里,也就不会那么狭隘地去考虑诗歌的问题。

    原来这本书叫“异端少年诗”,但后来这个名字通不过,就改了,《麻醉抄》是里面一组诗的标题,一组大概有七八首,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当时读了艾略特、兰波。艾略特写过“黄昏像病人麻醉在手术台上”,还有兰波的“辛辣的爱情使我满身麻醉”这样的句子,所以我对“麻醉”这个意象非常深刻,当时就写了那么一组诗。

    三岛由纪夫12到16岁之间写的诗,呈现更单纯的对死亡和唯美的迷恋

    杨典:其实叫“异端少年诗”更准确。它主要指的是我翻译的大概四十七八首三岛由纪夫的少年诗。大家对三岛由纪夫这个作家很熟,很多人都读他的作品,但是对他的印象基本上是一个小说家。实际上三岛最早是一个写诗的,他写诗比我更早,从12岁开始写诗,写到16岁就停止了。他只写了三四年的诗,总共不超过60首。日本有本专门的书叫《三岛由纪夫少年史》,包括传记和诗歌在内,于是我就把他的诗摘出来翻译一下。

    他的那些诗歌很有看头,因为他早期的天赋都在里面。包括他后来写小说,也经常不自觉地还会提醒自己是一个诗人。他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叫《写诗的少年》,还有一篇叫《接吻》,也是以诗人的身份出现。他并没有忘记这个身份,只是后来可能不强调这个而已。你要读他少年的东西,然后对比后来的他,《金阁寺》啊,《忧国》啊,你会发现还是一个人,只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他小时候可能是更单纯地对死亡和唯美迷恋。

    朵渔刚才把三岛说成是“脱亚入欧”,而且很多人说其实三岛不过是一个王尔德式的作家,一个东方学习唯美主义的……其实不是这样,三岛的根本气质还是来自于武士道。他跟川端康成和谷崎润一郎当然不一样,他更暴力一些,而且他受希腊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是他最终的选择和很大一部分作品还是很东方的。他主要表现的气质还是沉默和含蓄,只是结果非常狠,把什么烧了,或者把谁杀了。那只是他最后的一个选择,就和他最后选择自杀一样。但他前面的整体气质表还是含蓄的,是东方的东西。

    这本书还有一部分里尔克的作品。因为1990年左右,里尔克在中国大陆的翻译不是很多,大家都读冯至和绿原一些散译的东西,《杜伊诺哀歌》没有全文译出来,林克也只译了几首,绿原译的还没出版,《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也还没有翻译出来。很巧,有个诗人朋友叫赵野,有次他上北京来玩,看我书架上面有一本英文版的帕斯捷尔纳克自传《我记得》,这本书是英文版的,他没有。他说:“我拿书跟你换。”我问什么书,他说:“我那儿有一本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的德语、英语对照版。”我一听就被迷住了。他说:“但是这本书在成都,我回去给你寄过来,你把这个书先给我。”我犹豫了一下就答应了,因为我太想看了。当时大家都看不到,只看到过冯至翻译过的大概五六首,没有全文。结果,他回去以后过了几天给我寄来了一包,我很兴奋地打开一看,是复印件,不是原件。我很郁闷,但是也只好读这个。

    因为我不懂德文,英文也是半吊子,就硬着头皮查字典,真的把那五十来首诗给翻译完了。19岁那年我就把它翻译完了。因为林克是德语翻译家,1991年我去重庆的时候见到他,就请他帮我校对一下。他从德语版帮我校对,而我是从英语转译的,他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错误,只有一两个词语的问题。那我觉得就可以了,于是这个就留下了。

    帕斯捷尔纳克有一句话说:“少年时代很短,却长于整个人生”

    杨典:但是,90年代是一个很仓惶的时代,诗人都不写诗,大部分诗人都下海经商,做别的事去了。好一点的做图书生意,或者写写小说,当当编剧,坏一点的基本上就干不知道是什么的行业了。我那时也当编剧去了,1997年到2008年那十年我基本不写诗,把这个翻译稿也扔到不知道哪去了。我搬了好多次家,大概2010年左右,我搬家收拾旧东西的时候,“哗啦”一下出来好多乱七八糟的手稿,发现这本还在。我就拿出来看,觉得还可以,想要它印出来。最早印的是一个地下版,山东有个基金,说帮我印一个册子,可以分给写诗的朋友看一看。我就答应了。于是印了一个很薄的小册子,其中包括我写里尔克的几篇文章。

    后来我把里尔克和我翻译的三岛的东西,还有一个日本少年杀人犯作家叫永山泽夫的诗都合起来,包括自己早年的一些作品,合成为一本书。有几篇是文章,大部分是诗歌。所以可以说这是一部少年诗的合集。

    朵渔:“少年诗”我觉得本身就是个话题,有一句帕斯捷尔纳克的话说:“少年时代很短,却长于整个人生。”杨典就是一个早慧的诗人,我想让陈均谈一谈他对早慧诗人的看法。

    陈均:我很注意少年诗对于我们现在的意义,从少年诗,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一个少年诗人的文笔,而且能够被感动。我们读杨典的作品,会发现他有很多特质和现在的很多诗人是不一样的,比如他的独立,他的反叛,他的理性,以及他对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态度。

    《麻醉抄》不仅仅是一部杨典少年时代写作的文献,还是80年代诗歌趋势的一个呈现。比如80年代朦胧诗、后朦胧诗,90年代诗歌,到了新时代就很难命名了。新世纪时代的诗歌,就我个人的观察,虽然表面上看很多元化,大家都是各写各的,但是这样一种多元,我觉得是一种假象。它只是呈现了多元的状态,但实际上是一元的,都是按照一个模式一个方式来写的。

    然后我们来看杨典,来看80年代诗歌,就会觉得很特别,因为我们只有在少年时才会看到这么生猛、激烈、与时代毫不妥协的精神。这一点,杨典一直保持到他现在的作品里。我们再与现在无论大众的还是小众的作品比较,会发现他是非常不一样的。

    陇菲:杨典是个怪才。以我的年龄来说,他是他这个年龄人里头我唯一见到可以与之交流的。为什么呢?我今年73岁了,和当代有很大的差距。其实我不太赞成“代沟”这个词,没有什么代沟,灵魂和灵魂可以直接交流,只要有相同的共鸣点,相同的振动幅。

    杨典读书非常广,我看到《孤绝花》以后,发现他收藏的书我大部分都有,也有一些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而这些书,我在他那个年龄,或者比他更小一点年龄时基本上是没读的。

    最后说说“通才”的问题。当代最缺的是通才。杨典的涉猎非常广,记得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头谈吴承恩的时候说到的一句话,“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敏:敏感;慧:智慧;淹,淹博;雅,文雅。这四个字,杨典,我不好说他完全当得起,但他都沾一点边,有敏有慧有渊博有文雅。取材广泛这一点他是做到了,他的书涉及面很广。那么通才有什么好处?通才,就可以不局限,有时候脑子比较宽泛,想象比较灵活,有时候能在别人没有发现的地方有新的发现。一般凡是在哲学史上、科学史上、文学史上作出贡献的,都是通才。

    整理/雨驿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8年09月14日 星期五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