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为什么要谈香港文化《香港文化十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为什么要谈香港文化《香港文化十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09-28 16:41:46  来源: 中华读书报 
 

  《香港文化十论
  也斯
  ISBN: 978-7-308-09591-4
  出版日期: 2012-07-17
  纸书价格:¥36.0

  1995年1月,我的《香港文化》一书在香港艺术中心出版。我是个从事创作的人,念的是比较文学,为什么后来会写了许多有关香港文化的文字呢?

  在香港创作,自然感到我们所处的并不是一个支持人文思维的理想环境,在其中生活、写作、教学、自然也想改变它的生态,成为一个更适合生活和创作的环境。所以伴随创作而来,写了不少评析的文章。这些评论,往往基于对话的基础,有时是与文化工作者对话,有时是向读者做一些导赏的工作,有些也会响应外来由于隔膜而作的批评。多年来在香港,本地或外来,都先后有“香港没有文学”、“香港是文化沙漠”、“香港有文明但没有文化”等论题。看仔细一点,发觉往往是由于不易找到一些既存的文化模式来衡量香港。用大陆或台湾的模式来看,可能看到一些共通之处,但往往就看不见香港的特色了。香港的文化特色到底是甚么呢?大家身处其中,也总是不甚了了。所以在批评之余,倒又做了些阐释的工作。

  初版的《香港文化》分为七章。第一章《香港的故事:为什么这么难说?》谈的是不同的书写和再现香港(Representation of HongKong)的问题。“香港的故事”难说,是由于它特殊的政治身份、社会处境,也由于说书人的各种习见与不见。“香港故事”的说法,后来在不同作者的论述中有所转化。

  第二章《都市文化·香港文学·文化评论》是初次尝试去说清楚香港都市文化的特色,以及探讨香港文化的两种模式:后殖民论述抑或后现代论述(这也曾是艺术中心一个课程的名字)以及两者有助阐明什么问题,有什么局限?

  第三章《如何阅读香港的都市空间?》从香港的都市空间谈起,主要探讨香港电影里如何呈现都市空间:如从现实的空间到混杂的空间、寓言的空间、超真实或类像的空间。

  第四章《文化身份的探索:东西视艺》则以视觉艺术的例子来说明香港文化身份讨论中的一组重要的问题。一般说到香港文化,都说这儿是东西融合(Eastmeets West)的文化。但我尝试以视艺的例子说明:这东与西不一定是融和地汇合,汇合的过程中也许有权力的斗争、观念上的偏见,如以“西方”作为“进步”而“东方”作为“落后”等。此外也探讨了种种西方的模式,包括比利时这种弱势文化的模式,与中国香港的同与异。

  第五章则以摄影为例探讨香港文化中另一组经常引起争论的“雅与俗”(highandlowarts)的问题。其中讨论到一些以商业文化为例而否定香港文化的观点(最常见的说法是:“香港是太商业化的地方!哪有什么好作品!”)。香港确是一个商业化的都市,但因为运作了这么久,自然也在其中发展出一些对抗的策略出来。我尝试以一些摄影师的作品去说明香港文化中雅俗互补的各种做法。

  第六章讨论8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怀旧潮”,以电影为例探讨其中的历史观,兼讨论流行文化中的性别倒错、无厘头叙述,从表面先进的姿势中去探讨其中的保守之处。如果说第五章想说明的是流行文化中有空间去创新的例子,第六章则是从另一面去说:我们也得留意流行文化同时有更常见的附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可能。
  
  第七章是《民族电影与香港文化身份》。其中提到90年代跨地区经济合作的新制作模式,对民族电影意识带来的冲击,但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也同样看到各种力量拉扯的角力,香港作为其中一分子,亦往往说不清楚自己的身份。我借《阮玲玉》为例,说出一种既对中国电影传统求同存异的身份,补充以文学上的各种尝试,说明即使在现代文学上,也是对五四传统有所尊重,不过却是发展了在中原本土未尝大力发展的另外传统。

  《香港文化》一书,是在八九十年代的时空中,自己向自己弄清楚问题,对香港文化既有批评也有阐释。基本上是以谈问题为主,辅以一些历史资料的整理,以厘清发展的轮廓。这书尝试结合理论与实践的例子,举的例子如电影、文学、摄影、视艺、流行文化等媒体,以能阐明某一问题为主。书中并未逐一媒体细谈,例如虽提到欧阳应霁、尊子、陈也的漫画、林夕的歌词、梅卓燕等的现代舞,却并未就媒体的历史作详细陈述,仅最后集中在李家升、黄楚乔的摄影为例,详述在雅俗之间的各种可能,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阐明这模式是在寻找一种能更合理地看待及理解香港文化的方法而已。

  我新近的研究,已转向较广义的都市文化,思考东京、台北、上海、北京、深圳、香港等不同城市的都会文化,比较异同。但我也还很希望能先把香港文化讲清楚。我的基本论点没变,却加入讨论香港专栏作为公众空间的可能、讨论香港文学中的“历史”与“现代”,以及再深入一点去探讨,尤其在目前的传媒生态底下,在雅俗文化之间,还有什么可以进行“文化评论”的场域,供不同的评论意见有机会生存。加上这新的三篇,编成《香港文化十论》。我最想的还是向自己弄清楚、也向别人阐明:香港文化有什么特色、它是怎样形成的?希望认识过去、了解现状,也能帮助我们看清楚一点未来可以走的路。(也斯)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2年08月29日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2-08/29/nw.D110000zhdsb_20120829_1-22.htm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一个读书人的接地气的思考《社会思想的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09.28 16:32:42)
  • 人生与幸福《王石说:影响我人生的进与退》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09.21 15:50:58)
  • 为什么要谈香港文化——《香港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08.31 15:46:08)
  • 浙江大学出版社《我们的学术生态》自序 (2012.08.15 8:54:23)
  • 肥胖不再是富态《富态:腰围改变中国》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08.13 14:20:34)
  • 浙江大学出版社《触电的帝国》被电报改变的帝国 (2012.08.10 8:18:18)
  • 浙江大学出版社《我在DK的出版岁月》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李远涛推荐 (2012.08.07 15:00:32)
  • 《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08.03 9:49:48)
  • 认知改变孩子未来——《中国学生缺什么》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07.30 14:51:22)
  • 在审美与历史之间---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史料选》的三个特点 (2012.07.26 10:10:01)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