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9日下午,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2018年年会分论坛——编辑论坛上,浙江大学出版社杨晓鸣作“以数字出版研究中心为例谈编辑的专业化”主题演讲。以下是他演讲内容的分享。

一、背景形势
浙江学出版社“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十三五”出版社按照三化战略,有序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初步形成了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突出主业,凝练专业方向,构建“专业分工—专业人才—专业方向—产品线”专业化发展模式,对于不同的部门采取不同考核模式,例如承担学术出版的部门侧重社会效益考核等等。
专业化改革如何落地,如何落实在实际中?关键一点就是落实产品线建设。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是这样描述:全面完成“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出版工程;形成2~3个高端艺术、学术出版和服务品牌方向;形成3~4学术品牌产品线,2~3条教材、教学服务品牌产品线,1~2个青少出版、教育服务品牌产品线,1~2个大众文化出版、文创品牌产品线;形成15条左右社级重点产品线。建立2~3个融合跨界服务平台;形成1条“文化+”模式文化传媒产品线;IP出版取得突破,并孵化和繁衍新产品。
二、基础条件
出版社依托百年学府浙江大学的人才优势、学术优势和社会声誉。同时,国内鲜有专门研究数学出版的机构,机构成立对梳理中国数学乃至世界数学出版,以及推动数学出版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浙江大学出版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声誉攀升,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出版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图书,积累了丰富的作者资源。同时,基础教育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市场上沉淀一批响当当的教辅品牌,如“高妙系列”“竞赛培优教程”“浙大数学优辅”等等,逐步深入人心,作者队伍既有全国著名高等学府的数学教授、专家,也有一线的数学特级教师、教研新锐,作者队伍几乎覆盖了全国的知名中学,已初步形成了层次结构合理、地域覆盖广的优秀作者资源体系。这些优秀的学术著作、高校教材和初等数学图书以及优质的作者队伍为建立中心做好了人才准备。
三、中心定位
数学出版研究中心是出版社支撑部门,是出版资源汇集、人才集聚的资源型、服务型、创新型平台。中心下设数学工作室。数学工作室是数学出版研究中心市场化的载体,对数学出版研究中心孵化的传统出版以外的教学服务项目进行落地。
四、中心功能
1.搭建汇集资源的开放型平台
中心着力建设融教学、科研、出版于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汇集资源的开放型平台,为“学科竞赛”“数学优辅”产品线构筑强大的支撑;瞄准高端资源,多层次、全方位开发数学出版资源,聚集优质的作者资源、教师资源、竞赛资源以及数学媒体资源等,建立共享互惠、开放互动的资源汇集平台,并通过合理有效的运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推动数学出版专业化、精品化。
2. 探索出版转型融合的思路
依托中心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探索出版转型融合的新路子。利用资源平台,打通数学学科成果的出版、展示、推广链条,推动出版创新与社会服务网络的链接互动,推进教学、科研、出版融合,促进出版跨界转型,力求在教师培训、数学文化体验、教学服务等方面取得进展。
3.建立“互联网+教育”的区块链
联合名校、名师工作室、数学期刊、知名培训机构和“互联网+教育”相关企业等组建数学教育联盟,运用新技术优化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的应用、数据、交易等全方位链接,搭建数学出版区块链。
五、产品分享
数学出版研究中心以工作室为载体,将孵化成果推向市场,目前设计的产品有。
1.中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
数学出版研究中心携手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教育学院培训中心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竞赛教练等方面培训设置了线下系列课程。数学文化、解题艺术与欣赏、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数系与集合、代数变形、几何变换、方程与方程组问题,等等。
2.数学文化体验馆
数学出版研究中心致力于数学普及工作,创设数学文化体验馆,让数学爱好者立体化、多视角感受数学之美、逻辑之美、结构之美。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