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疫情考验了我们、锻炼了我们、启发了我们。疫情既是危机,又孕育了新机。疫情防控常态化,出版工作必须守正创新,要有新眼光、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
疫情防控既是政治任务,又是重要工作。疫情防控也促使了我们工作方式方法的迅速改变。
1.工作网络化已成常态。我社优化出版管理流程和ERP管理系统,通过办公系统、电子邮件、QQ、微信等多种信息化办公工具,在规范防控的前提下,减除地理位置因素对出版效率的影响。
2.会议线上线下同步开。我社将组稿工作会、教材编写会、教师培训会、日常工作会等尽量转移到线上,以视频网络会议的形式举行。目前全社已经习惯了视频会议工作模式,相比传统的线下会议既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成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各类会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图书销售电商化加强。实体书店受疫情影响较大,出版社将销售重心进一步转移到线上,加大与网店的销售合作力度,加强出版社自有平台宣传,尝试直播带货营销模式,策划“‘迎六一’购书送大礼”“线上云馆配”等多个网络推广销售活动,尽力降低疫情对销售的影响。
4.内容数字化开发加快。新冠疫情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特别是“停课不停学”这一举措已对教育出版社形成深远影响,出版社顺应这一变革,立足于内容优势,加大内容数字化开发力度,为优质纸质图书开发课件、试题、实验工具、视频课例等数字资源。
5.服务网络化不断完善。除了数字内容,还需要多种形式的网络应用(尤其是移动网络)手段和方式,出版社通过自建二维码数字服务平台和RAYS平台为上千种图书提供二维码应用服务,并实现常态化二维码应用,读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阅读、学习;围绕小学语文、小学数学领域开发多个小程序、公众号、服务号等移动应用,特别在新冠疫情期间,免费为数百万师生服务,用户数也得到了的较大增长。
6.融合出版更加坚定。我们已经在融合出版领域加强了与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筹备成立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通过产学研联动方式为出版社长远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继续加大基础硬件投入。随着5G技术发展,音视频应用将越来越普及,音视频内容价值突显,为了应对这一发展趋势,出版社投入近500万元建设400平方米的虚拟演播大厅和多个录音室,更新、升级设备,搭建课程直播平台,为音视频生产提供保障。
创新无限,发展无限。
祝中国大学出版业蒸蒸日上!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