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大学科技期刊特色化办刊效果实证分析 - 大学出版与高质量发展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大学出版与高质量发展
大学科技期刊特色化办刊效果实证分析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主题征文优秀论文)
段尊雷(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中心)
2021-12-13 17:03:09  来源: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摘要:为探讨形势下大学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策略,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13-2020年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数据进行分析,开展大学科技期刊特色化办刊效果的实证研究。分析表明,强化特色化办刊的更名大学科技期刊各项统计指标明显最好,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增加的期刊分别约占86.21%和96.55%;并且约79.31%的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在更名后的几年内有较明显的持续增加趋势。调整办刊定位、强化特色化办刊对大学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科技期刊  大学  学科  特色化

    中宣部等三部委于2021年6月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学术期刊内容质量、发展质量再上新台阶。[1,2]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期刊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在我国当前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深入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等新形势下,我国期刊发展的方向愈加清晰。[3-5]在新的发展阶段,应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探索可行的期刊发展路径,以开创期刊发展的新格局。本文对2013-2020年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数据进行挖掘,开展大学科技期刊特色化办刊效果的实证分析,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大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体变化情况分析

    2012年至2018年大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增加值对应的期刊种数见表1,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增加较明显(增加值超过0.5)的期刊数量分别为119(约占12.73%)和84(约占8.98%);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增加的期刊数量分别为716(约占76.58%)和729(约占77.97%);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增加值小于0.2(影响因子基本上未增加甚至降低)的期刊数量分别为580(约占62.03%)和628(67.17%)。可见,2012年至2018年影响因子明显增加的大学科技期刊数量较少,影响因子减少的期刊也超过了20%。仅有20种大学科技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和15种大学科技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增加值超过了1。[6]

1 2012年至2018年大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增加值对应的种数

影响因子类型

影响因子增加值

>2

>1~2

>0.5~1

>0.2~0.5

>0~0.2

≤0

复合影响因子

1

19

99

236

361

219

综合影响因子

1

14

69

224

421

206

    二、更名大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变化对比分析

    1.更名大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总体变化情况。2012年至2018年,共有90多种中文大学科技期刊变更刊名。期刊更名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更重要的是更名可能意味着办刊方针、期刊定位和办刊策略的调整。为了对比分析,将其分为因大学名称变更而更名的学报类科技期刊(比如由某学院学报更名为某大学学报)、强化综合化办刊的更名大学科技期刊和强化特色化办刊的更名大学科技期刊三种类型。更名大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变化情况见表2,其中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明显增加(增加值超过0.5)的期刊分别约占12.09%和8.79%;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增加的期刊分别约占79.12%和81.32%;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增加值小于0.2(影响因子基本上未增加甚至降低)的期刊分别约占63.74%和65.93%。更名的大学科技期刊的各项统计指标与大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变化总体情况差别不大。下面将以总体变化情况为对比基准,分析三种类型的期刊影响因子变化情况,尝试发现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 2012年至2018年更名大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增加值对应的种数

影响因子类型

影响因子增加值

>2

>1~2

>0.5~1

>0.2~0.5

>0~0.2

≤0

复合影响因子

1

2

8

22

39

19

综合影响因子

1

2

4

24

43

17

    2. 因大学名称变更而更名的学报类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变化情况。因大学名称变更而更名的学报类科技期刊共50多种,其中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明显增加(增加值超过0.5)的期刊分别约占7.69%和3.85%;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增加的期刊分别约占76.92%和75.00%;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增加值小于0.2(影响因子基本上未增加甚至降低)的期刊分别约占73.08%和78.85%。与大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变化总体情况相比,因大学名称变更而更名的学报类科技期刊的各项统计指标明显较差。这类期刊更名往往仅是因主办单位名称变更,一般不涉及办刊方针、期刊定位和办刊策略的调整。

    3. 强化综合化办刊的大学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变化情况。有10种科技期刊扩大论文刊载领域、强化综合化办刊,比如由大学自然科学版学报变为综合版学报,其影响因子变化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明显增加(增加值超过0.5)的期刊均为10.00%;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增加的期刊均为70.00%;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增加值小于0.2的期刊分别占60.00%和70.00%。强化综合化办刊的大学科技期刊的各项统计指标与基准相比稍差。这类期刊数量较少,尽管扩大了论文刊载领域、强化综合化办刊,与专业化的发展要求不太一致,但笔者相信这类期刊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才根据办刊实际调整了期刊定位和办刊策略。

3 2012年至2018年强化综合化办刊的更名大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变化情况

影响因子类型

影响因子增加值

>2

>1~2

>0.5~1

>0.2~0.5

>0~0.2

≤0

复合影响因子

0

0

1

3

3

3

综合影响因子

0

0

1

2

4

3

 
 
    4.强化特色化办刊的更名大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变化情况。由表4可知,该类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明显增加(增加值超过0.5)的期刊分别约占20.69%和13.79%;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增加的期刊分别约占86.21%和96.55%;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增加值小于0.2(影响因子基本上未增加甚至降低)的期刊分别约占48.28%和41.38%。显而易见,强化特色化办刊的更名大学科技期刊的各项统计指标明显最好。通过对比来看,强化特色化办刊的策略是很有效的。
 

4 2012年至2018年强化特色化办刊的更名大学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增加值对应的种数

影响因子类型

影响因子增加值

>2

>1~2

>0.5~1

>0.2~0.5

>0~0.2

≤0

复合影响因子

1

1

4

9

10

4

综合影响因子

1

1

2

13

11

1

 

    三、强化特色化办刊后的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为了进一步求证特色化办刊的效果,对该类期刊影响因子变化进行趋势统计分析,部分期刊影响因子变化情况见表5。结果表明,在强化特色化办刊的更名大学科技期刊中,约79.31%的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在更名后的几年内有较明显的持续增加趋势。期刊更名不是期刊影响因子增加的直接原因,关键是利用变更刊名的契机调整办刊定位、进一步强化特色化办刊策略。比如《林业科技开发》的卷终语提到,更名后“林业工程”大类的稿源自然汇集于新版的《林业工程学报》,原“林学”大类的稿源期许能得以提升和纳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其他学术期刊稿源范畴。说明该刊凝练学科方向,期刊更名后聚焦于“林业工程”大类,打造另一本有影响力的精品期刊。[7]《氨基酸和生物资源》的更名启示中也提到,更名后办刊目标定位为以生物科学为背景,集中围绕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的种群分布等研究方向,为建立和发展生物资源科学理论体系,促进我国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做出新的贡献,见表6。[8]当然,衡量期刊影响力不能唯影响因子等数据,但本文的统计结果至少能够说明调整办刊定位、强化特色化办刊对影响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5 部分强化专业化办刊的大学科技期刊更名后的复合影响因子变化情况

序号

刊名

曾用名

更名

当年

更名

次年

更名
第三年

更名
第四年

更名
第五年

1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688

3.518

3.894

3.270

 

2

林业工程学报

林业科技开发

0.711

1.140

1.899

1.492

 

3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941

0.974

0.989

1.365

1.268

4

康复学报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0.538

0.414

1.382

1.118

1.095

5

工程科学与技术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1.068

1.361

1.483

 

 

6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0.876

0.979

1.276

 

 

7

服装学报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429

0.629

0.615

0.730

 

8

生物资源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0.539

0.866

1.084

 

 

9

美食研究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0.209

0.217

0.268

0.380

0.443

10

森林与环境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0.972

1.029

1.259

1.393

1.452

11

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0.582

0.594

 

 

 

12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0.097

0.188

0.367

0.378

0.494

13

轻工学报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0.365

0.595

0.440

0.731

 

14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0.473

0.618

0.682

0.648

 

15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0.324

0.349

0.427

0.537

0.552

16

精准医学杂志

齐鲁医学杂志

0.283

0.566

 

 

 

17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青海医学院学报

0.277

0.276

0.380

 

 

18

应用技术学报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0.247

0.366

0.590

 

 

19

现代中医临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0.784

0.928

0.750

0.862

1.082

 
 

6  几种特色期刊的办刊定位调整情况

序号

刊名

曾用名

办刊定位调整情况

1

林业工程学报

林业科技开发

更名后“林业工程”大类的稿源自然汇集于新版的《林业工程学报》,原“林学”大类的稿源期许能得以提升和纳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其他学术期刊稿源范畴。凝练学科方向,更名后聚焦于“林业工程”大类。

2

生物资源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更名前几年所刊载文章80%左右集中在生物资源相关领域,涉及氨基酸深入研究的高水平成果的学术论文大幅减少。更名后办刊目标定位为以生物科学为背景,集中围绕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的种群分布等研究方向,为建立和发展生物资源科学理论体系,促进我国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做出新的贡献。凝练学科方向,更名后聚焦于生物资源。

3

野生动物学报

野生动物

更名前的办刊宗旨是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与科普宣传相结合,以科普宣传为主。为走出困境,更名后调整办刊方向,将办刊宗旨调整为:以学术交流推广科研成果。更名后提升学术水平。

4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以学校重点学科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学科为支撑,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办刊特色,依托校内外学术资源,积极推进期刊的国际化、专业化转型。《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于2019年1月成功更名为《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5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更名前立足制造业,专注信息化,突出产业链,全景展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更名后旨在报道机械行业科研动态,刊载技术创新成果,促进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及工艺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更名后缩小了刊载领域。

 

 

 
    四、大学科技期刊特色化办刊的建议
 
    (一)主动求变,把握发展机遇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作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纲领,必然会带来磁化效应,引领、带动科技期刊向国内外一流科技期刊看齐。大学科技期刊应增强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提升办刊水平和期刊质量,争创一流科技期刊。自2018年起,中国科协试点分领域发布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推动高质量中国科技期刊与国外高水平期刊的等效使用,进而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使所有的学术期刊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大学科技期刊也应把握机遇、注重特色化发展,主动提升内涵和实力,以舍我其谁的信心、只争朝夕的锐气,以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努力将发展蓝图变为现实。
 
    (二)追求办刊质量,坚守价值底线
 
    《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提出了27项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定期发布期刊的预警名单,并将管理和学术信誉差、商业利益至上的学术期刊列入“黑名单”等。华东政法大学等大学早已公布负面清单期刊目录、重点监控期刊目录等“黑名单”。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自然会吸引到高质量的论文,获得更优秀的资源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大部分科技期刊可望而不可即的;而被列入预警名单甚至“黑名单”肯定是所有科技期刊都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学科技期刊大都是公益性学术期刊,不以经济创收为主要目标,更要“争先恐后”谋发展,一心一意提质量,立足期刊特色打造“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
 
    (三)守正创新,以特色促发展
 
    明确办刊定位、强化特色化发展对影响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体制机制的改变需要有相关的政策,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与期刊的数字化、集团化、国际化相比,专业化是大学科技期刊立足现有条件最容易推进的。大学科技期刊应做好规划,结合主办大学优势学科和学术专长明确期刊定位和专业特色,打破主要面向所在大学的传统,力争办成专业领域的知名期刊。[9,10]综合性大学学报数量较多,但总体影响力一般,更应注重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部分影响力较大的大学期刊有必要全面突破争取进入期刊发展的“国家队”。
 
    针对大学综合性科技期刊同质化比较严重和影响力优势不够等问题,可尝试打破“一校一刊”的传统,鼓励“多校合办一种特色精品期刊”。期刊的特色是大学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的反映。不论是中国科协试点发布的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还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建设期刊的遴选,都是分专业领域的。对于大学科技期刊来说,教育主管部门可出台促进期刊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大学期刊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争取“强势学科期刊创一流,弱势学科期刊有突破”。可尝试由影响力较大的大学牵头,相关学科的大学组成联盟共同主办一种或几种期刊,在各大学设立期刊编辑分部,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五、结语
 
    在新形势下,期刊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调整办刊定位、凝练学科方向、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是大多数大学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较好选择。大学科技期刊应结合所在大学学科和专业特点准确把握期刊定位和特色,培树更多的大学精品科技期刊,开创大学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婧,刘志强,郭伟,张芳英,张铁明.高校科技期刊繁荣发展展望——基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年度观察报告(2020)》[J].科技与出版,2021(10):21-29.
    [2]冷怀明,邹小勇,张凌之.《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要点学习与落实建议[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1(03):1-7.
    [3] 张海生.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模式与中国抉择[J].编辑学报,2021,33(05):487-491.
    [4]王晓峰.消除唯SCI影响因子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危害刻不容缓[J].编辑学报,2021,33(05):479-482.
    [5]王晴,袁鹤.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发展路径——基于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两文件的思考[J].编辑学报,2020,32(02):128-131.
    [6]段尊雷.高校科技期刊影响力分析及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04):537-544.
    [7]本刊主编及编辑部同仁.卷终语——写在《林业科技开发》即将更名之际[J]. 林业工程学报, 2015.
    [8]孙明.百尺竿头更上一步——《氨基酸和生物资源》更名为《生物资源》[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7(1).
    [9]郭剑,石磊.加快做强承载一流学科成果的高校科技期刊[J].科技与出版,2021(09):5.
    [10]田江,王潇,宋景锐.科技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协同机制研究:以成渝地区创新效率分析为例[J].科技与出版,2021(09):26-31.
 
 
来源: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中心 
本版责编:罗奕颖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