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国近代读书类报刊为样本,统计其数量、创刊时间、出版地分布,整理了出版机构及其重要报刊,并分析了中国近代读书类报刊的特点。统计得到中国近代读书类报刊231种,创刊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出版地居前的为上海、四川、江苏、北京、浙江。出版机构有报刊社、书局、图书馆、协会和学校等。研究认为中国近代读书类报刊具有创刊时间较早、刊物数量较多、出版机构以报刊社与书局为主、出版地域分布不均及红色报刊微光初现等特点。整理研究结果为中华民族读书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提供了佐证材料,为当今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添砖加瓦。 【关键词】近代中国 读书类报刊 整理研究 全民阅读
读书类报刊作为宣传评介图书、指导图书阅读的载体,在出版者和读者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我国近代读书类报刊在我国近代出版史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研究中国近代读书类报刊,可以为中华民族读书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提供佐证材料。
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中国近代期刊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对我国近代中文期刊作了概述[1],有的对我国近代中文期刊某一时间段作了论述[2],有的对某一地域的近代中文期刊作了探讨[3-4],有的是关于某一出版机构读书类刊物的研究[5]。在这些文献中,文献[1]堪称是中国近代期刊研究的重要文献。它对中国近代中文期刊尤其是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社科类期刊作了深入分析。而对读书类报刊进行统计整理的文献不多。
本文则在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读书类报刊的数量、创刊时间、出版地、出版机构及其重要报刊进行了整理研究。
本文依据《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目录(1862-1949)》《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副刊目录(1898-1949)》数据[1,6,7]撰写而成。据《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介绍,自1853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出版的中文期刊总量约23200余种。其中上海图书馆就收藏了18500余种,占出版量的75%。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近代中文期刊,在数量上高居全国各图书馆榜首,在质量上以其完整性和系统性独领风骚[1]。
因此,以上海图书馆馆藏报刊来分析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状况是合适的,可以基本显示我国近代中文报刊的发展轨迹。本文在1840年至1949年这个近代时间范围内,选取其中的读书类期刊进行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作为读书类报刊的内容特征有以下特点:(1)对出版的图书进行宣传、推广的书目介绍类;(2)指导读书方法,交流读书心得的读书指导类;(3)对图书进行评论推介的书评类;(4)精选内容供读者阅读的文摘类。此读书类报刊有别于主要研究图书馆学的图书馆学期刊和研究新闻学的新闻学期刊。
一、报刊的数量、创刊时间与出版地统计
根据整理结果,共得到我国近代读书类报刊231种。以下对其出版数量、创刊时间和出版地进行分类统计,使得我们对我国近代读书类报刊的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1.出版数量
在231种读书类报刊中,创刊最早的是上海书业商会于1906年创办的《图书月报》,接着是商务印务馆于1910年创办的《图书汇报》、于1914年创办的《出版界》,中华书局于1915年创办的《图书月刊》、于1916年创办的《读书界》。在随后的四十余年时间里,不断有新的报刊诞生。图1为出版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
 图1 我国近代读书类报刊出版数量趋势图
由图1可以看出,从1906年至1930年,每年的出版量只有数种;从1931年开始,有些年份的出版量超过了10种,尤以1937年和1946年为甚,各为18种和25种,而最低的1944年只有1种。
2.创刊时间
从每十年作为一个年代的角度观察,中国近代读书类报刊从20世纪1900年代至1940年代均有报刊创刊。图2为近代读书类报刊创刊年代的统计。由图中可见,1900年代仅有1种,占0.4%; 1910年代为5种,占2.2%;1920年代为13种,占5.6%;1930年代为100种,占43.3%;1940年代为112种,占48.5%。
 图2 我国近代读书类报刊创刊年代分布
我国近代的读书类报刊,从1900年代、1910年代的几种,发展到1920年代的十几种,直至1930年代、1940年代的一百多种。随着年代的推移,我国出版业规模不断壮大,与之相对应的读书类报刊也随之增加。尤其在20世纪 40年代,尽管由于战争等原因,每年的创刊数量有剧烈波动,但整个1940年代的创刊数量还是创了新高。这一点与我国近代科技期刊、纺织期刊、出版类期刊有所不同 [8-10],显示了读书类报刊的坚强韧性。
3. 出版地
观察刊物的出版地,共有23个地区有读书类报刊。其中上海110种,占46.8%;四川31种,占13.2%;江苏19种,占8.1%;北京和浙江各12种,各占5.1%;香港7种,占3.0%;广东6种,占2.6%;湖南5种,占2.1%;天津和湖北各4种,各占1.7%;山东、陕西、江西、广西、云南各3种,各占1.3%;山西和海外各2种,各占0.8%;安徽、辽宁、福建、贵州、海南和台湾各1种,各占0.4%。图3列出了有2种以上近代读书类报刊的出版地区。
 图3 我国近代读书类报刊出版地分布
由图中可见,出版地为上海的读书类报刊数量遥遥领先,将近占了总出版数量的一半;接下来的四川、江苏、北京和浙江组成了第二梯队,约占总刊物数量的三成;其余各省仅占总数的二成左右,有的省份甚至连一种报刊都没有。
二、报刊的出版机构及其重要报刊整理
据统计整理,报刊的出版机构有报刊社、书局、图书馆、协会、学校等。图4为近代读书类报刊出版机构的分布情况。其中,报刊社有116种,占50.2%;书局为80种,占34.6%;图书馆有17种,占7.4%;协会为10种,占4.3%;学校有8种,占3.5%。
 图4 我国近代读书类报刊出版机构分布
由图可见,报刊社出版的报刊最多,占了总数的一半;其次是书局,出版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多。此两者占了出版总量的八成多。然后是图书馆、协会和学校出版的报刊,三者之和为出版总量的一成多。
以下为整理所得的各类机构出版的重要读书类报刊。
1. 报刊社出版的重要报刊
表1为报刊社出版的重要报刊。其中有的是期刊社出版的刊物,有的是报社出版的副刊。
表1 报刊社出版的重要报刊

报刊社出版最早的读书类报刊为创刊于1922年9月的《读书杂志》。该刊是《努力周报》的增刊,月刊,由胡适主编,于1924年2月停刊,共发行18期。刊物旨在交流读书心得,引发国人读书兴趣。撰稿者有14位学者,分别是梁启超、顾颉刚、胡适、任鸿隽、丁文江、吴虞、胡堇人、徐旭生、陆侃如、游国恩、董作宾、刘掞藜、陈衡哲、钱玄同。当时,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学界已有较大的影响力。之后的历史证明,这十四人在未来中国学术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1]。
2. 书局出版的重要报刊
表2为书局出版的重要报刊。中国近代一些著名的书局都有读书类报刊,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局、神州国光社、上海杂志公司、生活书店等。
表2 书局出版的重要报刊

书局出版最早的读书类报刊为创刊于1910年8月的《图书汇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9年7月停刊。刊物主要刊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刊目录,有作者及内容介绍,有时也会在刊物开头部分登载有关图书馆和教育等问题的介绍或论说文字。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2月,是我国近代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之一,也是规模最大的民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刊印的大量影响广泛的图书,大都出现在该刊的介绍中。
3. 图书馆出版的重要报刊
表3为图书馆出版的重要报刊。中国近代一些大的图书馆都有读书类报刊,如国立北平图书馆、浙江流通图书馆、江苏流通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江西省立图书馆、四川省立图书馆、台湾省图书馆等。
表3 图书馆出版的重要报刊

图书馆出版的重要读书类报刊有《读书月刊》等。该刊创刊于1931年10月,月刊,由国立北平图书馆读书月刊编辑部编辑发行,1933年9月停刊。刊物以介绍新书为主,设有专著、论坛、书报介绍、读书杂记、学术界杂讯等栏目。其中,“专著”栏目刊登专业的学术论著,“论坛”栏目主要登载读书等相关研究心得,“书报介绍”是最主要的栏目,介绍近期受欢迎的图书和文章。
4. 协会出版的重要报刊
表4为协会出版的重要报刊。出版读书类报刊的协会有上海书业商会、上海市出版业工会、上海编辑人协会、湖南杂志社联谊会、浙江省会报社编辑人协会等。
表4 协会出版的重要报刊

协会出版最早的读书类报刊为创刊于1906年7月的《图书月报》,由上海书业商会出版,陆费逵主编。该刊也是整个读书类报刊中出版最早的刊物。栏目有本会纪事、出版界、社说、谭丛、小说、杂录和专件等。上海书业商会是上海以出版新式图书和教科书为主的书业同业组织,有文明书局、开明书店、点石斋书局、商务印书馆、广智书局、昌明公司、中国教育器械馆、启文社、新智社、会文学社、通社、新民支店、群学会、东亚公司新书店、彪蒙书室、时中书局、有正书局、小说林、乐群书局、普及书局、鸿文书局、新世界小说社等22家会员单位[12]。
5. 学校出版的重要报刊
表5为学校出版的重要报刊。出版读书类报刊的学校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金陵大学、燕京大学、四川大学等。
表5 学校出版的重要报刊

学校出版最早的读书类报刊为创刊于1923年3月的《书报介绍》,该刊是《清华周刊》的副刊,1926年3月停刊,共发行15期。刊物旨在“报告国内外出版界的情形于读者,以引起大家读书的兴趣”,为学生的阅读和研究兴趣提供参考。刊物设有“中文定期刊物中论文”和“英文定期出版物中论文”两个栏目,主要介绍中文书报、英文杂志、西文书籍以及几种中文定期刊物,并登载有关社会科学书报、自然科学书报、文艺书报等。
三、我国近代读书类报刊的特点分析
1.创刊时间较早
中国近代读书类报刊的创刊时间较早。由上海书业商会出版的《图书月报》创刊于二十世纪初,开读书类报刊之先河。蜚声海内外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以《图书汇报》《出版界》和《图书月刊》《读书界》紧随其后。这“一协会两书馆”(或称作“一会两社”)的刊物领跑了我国近代读书类报刊市场。自此以后,报刊社、学校、图书馆等机构纷纷跟进出版,形成了中国近代读书类报刊万马奔腾的局面。
2.报刊数量较多
我国近代读书类报刊的数量较多,共有二百多种,涵盖了书目介绍、读书指导、书评和文摘等方面内容。报刊数量如此之多,参与出版的机构如此之众,说明相关的报刊社、书局、图书馆、协会和学校,或进一步地说是全社会对读书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读书这一被中华民族备受推崇的优秀传统在我国近代仍然得以传承。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情操,可以鉴古知今,这一观念深入人心。
3.出版机构以报刊社与书局为主
在读书类报刊的出版机构中,报刊社和书局占了大半壁江山。报刊社包括了报社和期刊社,书局则包括了以书局、出版社、印书馆、书店等命名的出版机构。在报刊社中,报纸副刊有60余种,占了报刊社大约一半的出版量,其中不乏如《申报》《文汇报》《大公报》等著名报纸。而在书局中,民营书局又占了绝大多数。因为观察中国近代出版史,民营出版业确立了主导地位,出版业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并延续了整个民国时期[13]。
4.出版地域分布不均
出版地域大都分布在上海、四川、江苏、北京、浙江等地。在近代中国,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全国的出版中心[14]。正是因为出版业的发达,相应地形成了读书类报刊的蓬勃发展,因而报刊数量高居榜首。在整理中发现,四川地区的数据主要是重庆和成都的,江苏主要是南京的,浙江主要是杭州的。在中国近代,重庆、南京和北京曾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有着深厚的出版基础和人文底蕴,因而读书类报刊的数量较多。总之,报刊的出版地域分布严重不均,这也是与当时出版业的分布相对应的。
5.红色报刊微光初现
在中国近代读书类报刊中,出现了一些红色报刊的身影。如创刊于1934年11月的《读书生活》,由著名革命者李公朴主编,艾思奇、柳湜、夏征农编辑,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陶行知、蔡元培、胡绳、高士其等,是一个革命的进步性刊物。初由上海杂志公司发行,1936年初改为以此为基础的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共发行50期。创刊于1945年10月的《文萃》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革命刊物,转载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等地的进步文章。还有如《新华文摘》《大众文摘》等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书店出版的读书类报刊等。
四、结语
由于上海图书馆收藏了约四分之三的我国近代中文期刊,因此以其馆藏为例来对我国近代读书类报刊进行分析,已基本显示出我国近代读书类报刊的发展轨迹。
统计得到中国近代读书类报刊231种,创刊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出版地居前的为上海、四川、江苏、北京、浙江。出版机构有报刊社、书局、图书馆、协会和学校等。研究认为中国近代读书类报刊具有创刊时间较早、报刊数量较多、出版机构以报刊社与书局为主、出版地域分布不均及红色报刊微光初现等特点。
研究我国近代读书类报刊的产生和发展,可为我们中华民族读书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提供佐证材料。在中国古代,我们的祖先就有勤于阅读的优良传统;在中国近代,拥有如此众多的读书类报刊,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种传统得以延续。
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而读书活动正是实现这种精神追求的良好途径。当今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阅读文化的传承和光大。
参考文献 [1] 祝均宙. 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 前言1-前言3, 1587 - 1603. [2] 陈江,李治家. 三十年代的“杂志年”——中国近代期刊史札记之四[J]. 编辑之友, 1991, (3): 77-79. [3] 胡爱玲,任定华. 上海中文期刊在我国近代期刊史上所处的中心地位[J]. 编辑学刊, 2001, (2): 56-58. [4] 任定华. 北京近代中文期刊数据分析[J]. 中国出版, 1998, (7): 36-38 [5] 叶建. 通俗与学术之间:《图书展望》特色评述[J].出版科学, 2013,21(6): 104-107 [6] 上海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目录[M]. 上海: 上海图书馆,1982. [7] 上海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副刊目录[M]. 上海: 上海图书馆,1985. [8] 吴川灵.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种类数量与创刊时间统计分析——以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 27(9): 1002-1007. [9] 吴川灵. 中国近代纺织期刊统计分析及其研究意义[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4(3):453-461. [10] 吴川灵. 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统计与研究——以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为例[J]. 编辑之友, 2018, (4): 103-107. [11] 张晓芝.《读书杂志》中的人与事[N]. 中华读书报, 2019-11-20(14). [12] 王凯燕. 上海书业商会研究(1905-1930)[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9. [13] 吴永贵. 民国出版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19-24. [14] 王余光,吴永贵. 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21-27.
来源:东华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