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图书分类 -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自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版别索引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清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宗俊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 - 社长总编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教材图书查询






综合查询 分类查询
查询新闻




最新可供书目

罗马史:从奥古斯都建立至奥里略去世

南京大学出版社


美在一中:周易谈美说影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高铁乘务英语

郑州大学出版社


立法学

西北大学出版社


Java Web网站设计开发教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主页 > 社长总编论坛
清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宗俊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
宗俊峰(清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3-01-04 10:15:35  来源:《现代出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 宗俊峰

  内容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通过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战略机遇,总结大学社十年建设取得的成绩,提出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实施建议。大学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正确认识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出版更多精品力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独特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战略机遇,总结大学社十年建设取得的成绩,提出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实施建议。大学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正确认识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出版更多精品力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独特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面深入的阐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特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精神支撑,报告中提到“文化”近30次,并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单独模块,对文化建设做了重要部署。大学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正确认识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统一思想,群策群力,奋勇创新,走出大学社自己的发展道路,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出版更多文化精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独特贡献。

  一、以高质量发展为依托的大学出版内涵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以来,“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赋予了高质量发展极端重要的地位,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因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以高质量发展解决现有矛盾和问题。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以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需抓紧抓好的工作,也是大学社今后的发展方向。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出版业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大学社在“十四五”时期,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高质量地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独立章节,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后,赋予其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也强调,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为大学社更高质量地服务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大学社对重点领域和重要工程提供知识服务支持增强了动力。

  大学是承载高等教育的载体,是人类思想的摇篮,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的重要特点是爱国奉献、科学务实、与时俱进。大学社根植于母体大学,其学术为务、真知为根的品质与大学精神一脉相承。大学出版的深刻内涵是大学精神的文化内化,是理念与原则的有机统一,其本质是始终坚持传播先进文化、服务教学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始终坚持立足主业、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的基本原则,以高质量的党建、服务、管理、产品、人才队伍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出版力量。

  二、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报告阐述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为大学社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大学社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平台

  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 800元增加到81 000元。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为促进文化消费、推动大学出版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2.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社发展提供充足的作者和读者资源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的发展推动我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全国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1.2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2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从5 550.4万人增长到7 839.8万人,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这既为大学社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同时也培养了丰富的读者群体。

  3. 科研投入的大幅增长,为大学社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原创内容成果

  十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44%;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15.6%,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为6.09%,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些都为大学社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内容资源奠定了基础。

  4. 出版业整体实力的提升,为大学社发展提供丰富经验和坚实基础

  《202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营业收入超过1.6万亿元、资产总额超过2.2万亿元、净资产超过1.1万亿元,出版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实现收入11 781.7亿元,同比增长19.2%,出版业转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共输出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版权近1.4万项,出版业版权贸易整体十分活跃。我国逐步健全的出版体系是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力量和先导力量。

  三、大学社十年建设取得的发展成绩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年来,大学社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改善出版结构、增强出版实力、提高出版质量方面做出了努力。一是出版结构进一步改善,不再一味追求图书出版品种的快速增长,而是在提质增效、优化结构和寻找新的增长点方面下功夫;二是总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新书出版增速下降的情况下,生产码洋、销售码洋均实现了快速增长;三是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重大主题出版显著增强;四是精品出版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级奖项获得和重点项目入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

  仅以2021年为例,全国大学社(含教育系统有关出版社)在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有33家荣获57个奖项,占获奖总数的23.55%;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有55家获得618个奖项,占比47.61%,其中607种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占比60.76%;在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项目中,有10家13种选题入选,占比7.65%;在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里,有66家107个项目入选,占比26.42%;在年度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上,有6家8个项目入选,占比21.62%;在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百强榜单上,有29家1 779种中文图书入选,占比10.28%。大学出版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持续稳定发展时期。

  目前,作为大学版协会员单位的大学社,数量达到113家,包括大学综合类、文科类、理工类、师范类以及教育系统有关出版社。大学出版业已逐步发展为以出版多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教材、学术著作和社会读物的学科门类齐全,图书和音像电子、数字网络各种出版形式并举的大学出版完整成熟体系,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社发展道路。作为出版业中数量最多的类型单体社,大学社在教育出版、专业出版,乃至大众出版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通过创新教材出版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大学社深化高等学校教材与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与改革,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相适应,放眼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医疗生物等领域,汲取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案例开发等成果,及时更新产品内容。大学社基于当前媒体融合环境,加快推进内容资源转化,在教材立体化建设、教辅资源开发、数据库搭建、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优化数字化整体布局,从数字出版、融合出版到知识付费均有所突破。大学社已经成为高校教材出版领域的引领者和开创者。

  二是不断推出具有时代高度、代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学术著作,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搭建前沿科技著作孵化平台,助力科技创新发展。大学社紧密关注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努力讲好、传播好中国故事,不断推出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供给侧改革”、新经济改革等人们急需了解和学习的理论著作,很好地宣传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大学社始终将出版前沿科研著作作为重要职责,往往会长时间跟踪科学家的科研进程,与科学家一同成长,不断将其科研成果打磨成精品著作。

  三是对打造精品力作提出了新要求,为人们提供滋润美好心灵的优秀出版物。大学社敏锐地寻找社会热点,准确地把握人们的阅读需求,在出版科普读物、人文社科读物、专业普及读物、文学读物等方面不断推出畅销书,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新时代,尤其是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出版物上,大学社责无旁贷,勇于开拓,急国家之所急,急人民之所需。

  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输出版权、开展国际出版合作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不少大学社成为国家“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重要成员单位、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后,大学社乘“走出去”的新机遇,成为 “丝路书香工程”的重要参与者,每年都有不少大学社的优秀学术图书和主题图书赫然在目;一些大学社还通过建立海外分社、并购海外机构,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推出中国艺术与设计国际传播共享平台“艺术之桥”。大学社已成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支主力军。

  四、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大学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正确出版方向,自觉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旗帜鲜明抓党建,坚定不移促发展,把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业务发展的优势,以制度化、体系化思维构建改革发展和党建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格局,使党建工作有效融入改革发展,在引领大学社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内涵式发展是大学社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社的发展是有边界的,必然受到各方资源的约束,必须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智慧,走内涵式专业化发展道路。一家出版社不可能提供所有类型的出版产品,只有立足优势资源,针对少数目标市场、细分市场,开发出专业化的出版产品、提供专业化的出版服务,才能取得成功。这种出版的专业化需要大学社不断提升资源整合能力,简化管理职能,提升管理效能,进而强化品牌的竞争力。

  3. 以创新为引领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社要将创新放在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充分激发知识、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大学社要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体验性更好、交互性更强、跨界融合更顺畅的新型出版业态;要坚持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不断完善充分体现创新成果和社会效益的人才评价体系,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基础,促进大学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

  4. 以改革激发内在活力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持久动力,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大学社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改革来破解深层次矛盾,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改革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要坚持以使命驱动的精神推动改革,保持清醒、正视差距,主动跳出舒适区、直面新挑战。大学社的高质量发展应该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直面重复出版、无效出版、低质出版的问题,坚持质量第一,调整出版结构,优化出版流程,全面提升大学社运营管理和治理能力水平。

  5. 聚焦立德树人主责主业

  大学社的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在立德树人的成效上。大学社的业务板块不断拓展,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不能变。大学社要自觉将自身定位为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将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助力学科建设的高等教育教材作为重点出版方向,加强立体化教材、学科资源库、在线教学平台建设,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出版的全过程,更好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大学社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体现在服务国家能力的有效提升上。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大学社也需要保持忧患意识,把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基础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中美“贸易战”中芯片频频被“卡脖子”正是我国之前不重视基础研究的后果。大学社要敢于在一些出版难度大、投入高、受众面小的基础研究领域重点布局,同时加强与高校前沿学科领域的联系,紧密配合、共同投入,出版总结科研成果、推进科技进步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服务基础理论创新和前沿科学创新。

  7. 始终保持开放合作的姿态

  开放与合作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大学社要以“走出去”和国际化为抓手,当好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传播者,当好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的讲述者,实现更高效益的“走出去”。另一方面,大学社要坚持国内合作的两个维度,在横向上维护好作者、出版者、读者的合作,在纵向上保持好编辑、印刷、发行上下游的合作。只有坚持开放合作,大学社才能真正掌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8.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是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大学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抓住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实施的契机,推进大众图书板块建设,从满足“审美的需求、艺术的享受、心灵的陶冶、精神的富有”四个方面策划出版更多攀高原、登高峰的优秀作品,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作出贡献。

  五、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1. 高质量的站位:以党建为引领,以企业文化为抓手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出版,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党建工作推动出版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大学社必须担负好的重要责任。一方面,大学社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坚持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将党建工作贯穿出版业务的全过程,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促党建,实现党建与业务两手抓、两促进、两提高,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去理解认识“出书育人”的深刻含义,主动参与图书选题论证环节,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关,重视出版物质量问题,确保出版物内容的可管可控,真正做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此外,大学社要把打造高质量的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将企业文化工作与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出版业务工作相结合,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做到用事业吸引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通过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团队的战斗力和创新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提升大学社在作者和读者心目中的品牌影响力,使大学社在产出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发挥社会效益,更好地履行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

  2. 高质量的服务:服务国家大局,服务母体大学

  二十大报告指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新征程上,大学社要心怀国之大者,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要;贯彻党的出版方针,坚持正确出版方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聚焦时代大势,增强政治担当,做好主题出版。大学社要坚守初心和使命,主动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在发展目标上,进一步梳理与母体大学的关系,增强发展目标上的契合度,提升服务科研的意识和水平;在制度上,要完善市场机制,进一步增强内部发展战略和管理机制建设,以更好的姿态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大学社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找准定位、发挥特色、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才能在时代发展潮流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3. 高质量的管理:有效的公司治理,高效的运营管理

  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大学社在经历转企改制后,兼具文化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在出版业务上受学校宣传部门管理,在资产管理上受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管理,并且逐步形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协调的独特发展逻辑。这种特殊性要求大学社不断提升管理效能,用有效的公司治理和高效的运营管理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大学社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晰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社务会之间的职权责任,形成权责清晰、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治理结构,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制度。另一方面,大学社要推行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调结构、控印量、降费用,深化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在品种总量控制方面,注重新书品种数的控制,打磨精品图书,在出版结构优化方面集中发力,大幅度压缩无效品种,提高单品种效益;在印量管理方面,对首印量、重印量、报废、周转等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持续优化首印和重印逻辑,推进按需印刷(POD印刷),有效提升图书周转率、减少报废率,通过印次增长促使单品种图书印量得到合理调控,减少首印量过大给质量、经营等带来的风险;在营销费用管理方面,制定年度营销费用预算,营销费用向重点图书品种倾斜,有效控制促销费用,提升营销活动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4. 高质量的产品:深耕教育出版,做强学术出版

  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学社要以高质量的产品供给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前沿科学创新。打造高质量的产品要求大学社坚持“双效”统一,坚持“内容为王”,从源头抓起,提升选题策划水平,基于自身特色优势,在各自专业领域精耕细作,打造差异化的产业品牌格局,以有思想、有创意、有价值的优质内容构建良性的出版生态系统。一方面,大学社要把打造精品教材放在首位,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配合推进高校思政课教材建设,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提出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努力做到紧跟形势、配合教改,优化选题、研究先行,继承优势、完善配套,出版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同时要抓住新技术带来的历史机遇,大胆创新出版题材和载体形式,推动“纸质+数字化资源”教材,以及融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配套移动软件等表现丰富的多介质教材的建设。另一方面,大学社要立足长远,构建优质出版品牌,必须优化出版结构,将学术出版作为核心竞争力。大学社要坚持“学术为魂”,提升选题学术水平,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做好选题规划,紧紧依托母体大学学术科研成果,关注国家各领域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的重点问题,推动高水平科技文化成果的出版转化,打造聚焦聚能、品效合一的出版品牌,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

  5. 高质量的融合:强化技术赋能,加快业态转型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教育数字化。中宣部首次就出版融合发展专门发布的文件《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时代深入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作出全面部署。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文化与科技发展深度融合,加速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场景消费环境的变化,推动新兴业态重塑市场格局。大学社要以内容创新为驱动,整合“出版+”产业资源,构建多元开放的出版融合生态体系。一是要实现大学社数字出版模块公司化管理,在业务架构、运营方式、考核用人机制等方面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与传统出版业务管理相分离,实现思维观念与管理体制的双重转变。二是要大力推动出版流程再造,实现出版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包括编辑出版流程数字化(ERP管理系统)、生产印制数字化(POD印刷)、发行数字化(发行管理系统)以及线上立体化营销宣传管理。三是要建设高素质复合型的出版人才队伍,培养既能深刻理解出版功能与本质又高度认同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战略的高层管理者,推动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员与传统编辑营销人员进行深度“融合”。四是要打造 “内容+用户+平台”的数字出版业务核心动能,实现品牌产品的数字化内容销售,以数字化内容带动纸书销售,寻求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持续的盈利模式。

  6. 高质量的“走出去”:提高开放效能,推进多元经营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化“走出去”要在品质和内涵上下功夫,实现品牌化发展、系统化运作。大学社要依托自身优势,寻求多元化经营模式,用市场的方法实现跨国运作,加快从“借船出海”到“买船出海”和“造船出海”的方式转化;要加大力度策划外向型图书选题,提升编辑的国际化水平,挖掘和开拓更多的世界性作者;要加大对精品图书的推荐力度, 多语种拓展重点选题,并以高品质的制作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落地和传播。近年来,大学社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开展版权贸易,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建立全媒体传播与直销渠道,对外深度合作,增强了开拓市场、品牌落地的力度,未来将逐步构建图书版权输出、期刊国际化传播、数字产品国际性融入、实物出口及其海外渠道建设等多元、立体的“走出去”格局。

  7. 高质量的队伍:创新培养模式,完善激励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功以才成,业以才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大学社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资源的杠杆效应,积累优秀的作者是出版物内容高质量的前提条件,培育优质的读者群是出版物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打造具有工匠精神、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专业出版队伍是作者、读者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学社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出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人才引进、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优化出版人才队伍结构。在人才引进方面,大学社要重视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编辑的引进。社外人才可以带来可借鉴的工作方式、方法和文化等,有利于培育竞争共荣的工作生态。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社要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分级分层的员工培训课程体系,提高员工新业态下的综合能力;加强对青年员工的培养,探索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以 “老带新”“传、帮、带”的个性化、定制化培养方式,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在考核激励方面,大学社应加强精神激励,完善评奖评优机制;调控薪酬分配方式,搭建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体系,调动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优化晋升激励制度,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实行综合考评机制,构建管理与编印发的专门化考核指标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大学社要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永葆家国情怀,守正创新,凝心聚力,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与着力点,科学理性规划,融合创新发展,努力在教育与学术出版领域做出新成绩,推动出版业更好地走出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注释略)

  引用格式参考:
  GB/T 7714-2015 宗俊峰.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J].现代出版,2022(6):10-18.
  CY/T 121-2015 宗俊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现代出版》2022年第6期,第10页至18页。
  MLA 宗俊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现代出版.(6)2022:10-18.
  APA 宗俊峰.(2022).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考.现代出版,(6),10-18.

来源:《现代出版》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专业分类
经济学  公共课与文化课  政治法律  教育学  文学艺术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计算机/网络  管理学  其他  外语  哲学
用途分类
大学本科教材 大学本科以上教材 大学教学参考书 考研用书 自学考试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中职、中专类教材 中小学教材、教辅
电大用书 学术专著 考试辅导类图书 工具书 培训教材 其他
中图法分类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农业科学
教材征订
公共课类 外语类 文科类 艺术体育类 理工类 医药卫生类 农林牧渔类 电大类 高职高专类
中职技术类 继续教育类 馆配类 其它
版别索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更多...
网上购书指南
一、我的账户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修改用户密码
修改个人资料
二、查询图书
快速查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三、订购图书
第一步点击“订购”按钮
第二步确定收货人信息
第三步提交订单
存书架
四、邮购方式
普通邮寄
特快专递
五、付款方式
支付宝
邮局汇款
六、我的订单
查询订单
修改或取消订单
联系我们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