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丰富的积淀――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 -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br>科学发展报告》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
科学发展报告》专栏
丰富的积淀――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
中国人民大学 刘大椿
2006-12-06 15:11:22  来源:本网讯 
 
 近日,《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问世了。该报告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蓝皮书的第二部,着重总结了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诸学科2005年的学术进展,评选出2005年哲学社会科学的十件大事,并且归纳了有关的重要统计报表。该蓝皮书是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组织编写的,凝聚了国内各学科领域诸多专家的心血和汗水。一卷在手,当下高校文科动向尽收眼底。
 该书第一篇“2005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进展”是全书重点,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中分18章,分别对18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研究状况、学术成果、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第二篇“2005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十件大事”,扼要对有关成果和事件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对读者宏观把握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当下哲学社会科学的亮点极为清晰;第三篇“2005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统计报告”,对学科项目、研究经费、科研队伍、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等情况进行了统计,有关数据一目了然;附录中还收集了2000—2004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数量、各学科论文被引次数等资料,为读者提供了许多信息。
 从蓝皮书可以突出感到,各学科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努力在各自的学科研究领域提出了各种有针对性的见解。如,为解决转型现实中遇到的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难题,新政治经济学以更加宽泛的研究视角得到了中国经济学家的青睐。高校经济学界在面对人民币应否升值的争论背景下,对汇率制度和政策选择、人民币汇率决定等展开了深入研究,不同的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视点论证了中国汇率政策的合理性,使公众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充满了信心。与此同时,不少学科以相关的历史发展为契机,积极开展本学科的研究工作。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与郑和航海相关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论著数量十分丰富。2005年又是中国废除科举制度第100周年,教育学学科着重检讨了对待高等教育历史的态度,以及高级专门人才选拔和评价制度的精神与理念等问题。2005年也是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SCIC)成立10周年,为此,文献学有多部著作面世,而图书情报学对竞争情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迅猛升温,张显了情报在国家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2005年的另一个重要动向是,各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十分频繁。不仅国内学界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而且一大批中国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在境外举行的国际会议;不仅国内高校亦邀请国外学者来国内进行讲学或学术交流活动,国内学者也积极到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修或进行专门研究。
 2005年,国内高校理论界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或新趋势。学者们围绕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怎样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分别从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代际经济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蓝皮书鲜明地呈现了2005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若干亮点。例如,社会学对和谐社会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等有集中探讨。学者们尤其关注社会阶层的“倒丁字型”结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和权益维护等社会问题,将这些讨论提升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将人们的认识推向了新的深度。
 2005年中国哲学界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是中国哲学的“合法化”及其新形态的寻求和建构。学者们逐步达成共识: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必然从“依傍”走向“主体自觉”,只有走出以本体论思维解读中国哲学的时代,才能保留中国哲学的“原生态”,凸显中国哲学的独特性。
 对物权法的研究是民商法学的一个亮点。高校法学学者在2005年围绕民法典和物权法典的制定问题进行学术研究,不少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著作和论文相继出台。民法典专家学者建议稿、人格权法编、侵权法论等成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学者已完成了民法典体系的构建。可以说,在我国物权法的起草过程中,高校学者的观点一直是举足轻重的。
 2005年也是“国学热”持续升温的重要一年。人大、北大等高校的国学院、国学班的活动,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各地学者和媒体的强烈关注。“国学热”引发了如何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还涉及到学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学科划分与人才培养等问题。此外,如:历史学界对出土材料的研究,对于新出土的简牍帛书的研究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则掀起了“红学”研究新热潮;语言学学科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吸引了众多眼球,如“水书”的发现、对濒危语言的研究及保护策略等,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的热点和亮点不胜枚举。
 由于“211”工程、“985”计划的实施,以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基金持续增长,科研条件进一步完善,极大地调动了高校研究人员的工作热情。
 蓝皮书表明,中国转型期面临的诸多问题,促使研究者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其规模和程度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为此,各学科都很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深入研究国家政策的社会效果,努力寻找可能的启示,力争把握最鲜活的社会动态。例如,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研究、人际关系研究、时间心理研究等都有不少新的成果;政治学的研究,不仅较多关注对策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对解释性的研究也有所突破,等等。可以说,在全球化和世界化的背景下,寻求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纵深推进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寻求回归、重建和转化自身文化传统的合理道路的努力,必将使学者们的研究领域得到更进一步的拓展。
 总结过往一年的成就,展望美好未来,蓝皮书也十分重视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回应措施。有些作者认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设置偏重于理论教育,对具有创新意义的社会实践缺乏跟踪调查和理论升华,今后应加强操作性和实证性的研究工作。
 对于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大家认为,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不少,厚此薄彼现象十分常见。例如,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不相匹配,对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结合的问题缺乏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意义的研究极其欠缺;在解决社会治理难题方面,情况也不能令人满意。
 蓝皮书也指出了当前的一些重要欠缺:研究队伍的素质仍然参差不齐,不少学者单纯追求论文数量,学术精品少,急功近利的问题比较严重;研究方法较单一,远离中国国情、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具有战略意义的学科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距离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等等。相信蓝皮书能给读者一个比较实事求是的发展概貌。

来源:本网讯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