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全景透视 -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
科学发展报告》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
科学发展报告》专栏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全景透视
——写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年度报告2006》出版之际
武汉大学 顾海良
2006-12-06 15:12:46 来源:本网讯
对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当下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地回顾、总结和梳理,是繁荣和发展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前提。在教育部社科司的直接推动下,由教育部社科委秘书处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年度报告》肩负起了这项重责。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年度报告2006》是继《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年度报告2005》之后的第二部研究报告。《报告2006》以其信息含量丰富、引领学科前沿以及显著的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已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历程的现场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报告2006》邀集二十余位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对2005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予以整体审视,全景式地展现了2005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和新态势,及其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报告2006》的这种编撰特点,决定了它不仅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会有所裨益,而且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者也会多有启发,对当下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会有所促益。
《报告2006》的主体内容是“2005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进展”。这部分内容按学科展开,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国际问题研究以及有关交叉学科。各分学科报告撰写者在充分占有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地对各学科领域2005年的新进展进行宏观把握,力求融贯不同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分学科报告既有客观叙述,也有精当点评;既展示了取得的成就,也探究了存在的问题;既总结过去一年的学术进程,也前瞻了未来的可能发展路向。可以说,每个分学科报告都为我们力所能及地提供了一幅比较精确的年度学术地图,供人们清晰洞见各学科本年度的发展脉络、学术生态和演进方向。而这,正为我们学术研究的健康前行,提供了足可借镜的线路引导。
《报告2006》的第二篇是“2005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十件大事”。这一部分内容,不再局限于原来单一的管理视角,而是回归到“学者、学科、学术、学风”本身,这是一大突破。“十件大事”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了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2005年纷繁复杂的图景。书中所列出的“高校教师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讲话”、“中央五部委联合组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和编写教材工作”、“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等“十件大事”,都在2005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突显2005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特点。“十件大事”的概括和详细介绍,更有助于关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人们,从总体上来认识、理解和把握2005年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进程。
此外,《报告2006》的第三部分“统计报告”,坚持用可靠的统计数据说话,使得报告既有理论分析,也有数据诠释,更为周详。发展报告的附录篇首次收录了学科“学术影响力”排行榜,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想必同样会引起读者的格外关注。
《报告2006》这样一部厚重、扎实的发展报告在2006岁末出炉,未免给人留下姍姍来迟之憾,但站在更远处来徐徐回望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的发展印迹也许会更真切,更清晰、更深刻。我相信随着发展报告编撰理念的逐步明确、编撰风格的日渐成熟,下一部报告的推出会更及时,内容会更精彩。
来源:本网讯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