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教学科研互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探索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教学科研互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探索
ISBN:978-7-5690-2199-8 条码:
作者: 杜黎明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46.00  折扣价:¥43.70
折扣:0.95 节省了2.3元
字数: 215千字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页数: 180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18-11-29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意识形态教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等,研究了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质量需要教学科研互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新发展理念系统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等教材和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
杜黎明,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学部社科项目、四川省社科项目、四川省思政课教师青年择优资助项目等,已出版学术专著《主体功能区区划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视野》《实施空间管治的土地政策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改善长效机制研究》,在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学家》、《社会科学战线》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章节目录: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意识形态教育使命
1.1 “马原”课程教学努力纠正学生中存在的对思政课和意识形态的偏见
1.2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3 《十条诫命》引发的意识形态教育反思
1.4 西方话语体系无法揭示中国的实践成就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现的质量互变规律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型化特征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三大转变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4 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和新表述彰显党的优良品格
2.5 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

第3章 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3.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3.2 “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3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导民生改善实践
3.4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捍卫党的基本立场
3.5 习近平“不忘初心”论述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

第4章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者
4.1 理论实践和自我三大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保障
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
4.3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4 真学真信方能捍卫马克思主义
4.5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中实现发展
4.6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崇高理想

第5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透视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
5.1 蕴含在国家战略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5.2 发展评价中蕴含辨识新旧事物的智慧
5.3 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体现了知行统一的辩证法
5.4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才能透视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
5.5 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理解社会发展的钥匙
5.6 坚持实践和认识辩证统一的方法和原则

第6章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方略的生成逻辑
6.1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方略”的术语功能与理论内核
6.2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方略生成的实践逻辑
6.3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方略生成的理论逻辑
6.4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方略生成逻辑对“历史合力”论的发展

第7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7.1 捍卫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石
7.2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功能和历史使命
7.3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工具
7.4 发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功能以巩固基本经济制度

第8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及教学方法研究
8.1 提高“马原”课程教学质量需要教学科研互动
8.2 讲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8.3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在“马原”课程教学中的体现和运用
8.4 《马原》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
8.5 “马原”课程“拉一带一推”教学链
8.6 新发展理念系统进《马原》教材
8.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进《马原》教材

后记
参考文献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