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基本制度和日常生活(“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当代中国社会:基本制度和日常生活(“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
ISBN: | 978-7-300-24811-0 |
条码: | |
作者: |
李路路 石磊 等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28开 |
定价: |
¥38.00
折扣价:¥34.20
折扣:0.90
节省了3.8元
|
字数: |
15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248110 |
每包册数: |
13
|
出版日期: |
2019-04-25 |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一部介绍、阐释当代中国社会轮廓和基本特征的通俗理论读物。全书从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社会的人口、中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中国社会的教育、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的环境与资源、互联网与中国社会、中国人的性格九个方面,描绘出中国社会最基本、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特征。 本书尤其适合两类读者阅读:一是那些希望了解中国社会,但又不甚了解的外国读者;二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社会中,对这个社会很熟悉,但又没有系统地从整体上思考过中国社会特征的读者。
|
作者简介: |
李路路,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2012—2017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组织研究、现代化。国内社会转型理论研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国内阶级阶层再生产理论的主要阐释者,单位体制和单位组织的最早研究者之一。《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共同发起人之一,第一期共同主持人和第二期主持人,该项目是祖国大陆第一个基于全国性抽样入户访问的,具有系统性、持续性和开放性的大型社会科学调查项目。
|
章节目录: |
第1章 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中国的国家机构与组织原则 第2章 中国社会的人口 一、人口大国:中国人口的历史与现状 二、利在千秋: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三、人口老龄化: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 四、因时制宜:计划生育政策重大调整 五、流动大军:农民工的产生与困境 第3章 中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 一、中国传统的家和家族 二、当代中国的家庭变迁 三、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 四、当代中国的婚姻变迁 第4章 中国社会的教育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思想 二、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与平民教育 三、当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与制度 第5章 中国的社会结构 一、中国社会的平等与不平等 二、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别 三、中国社会的职业结构 四、中国的区域结构与区域不平衡 第6章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二、“以人为本”: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7章 中国社会的环境与资源 一、中国严峻的环境污染 二、中国的环境保护举措 三、中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国际合作 第8章 互联网与中国社会 一、中国人的社交方式与互联网 二、中国人消费方式的变革 三、中国人娱乐方式的变革 四、自媒体时代 五、互联网开启了政治监督的新模式 第9章 中国人的性格 一、中国人的家族观念 二、中国人的“人情” 三、“好面子”的中国人 四、“中庸”的中国人 五、勤劳的中国人
|
精彩片段: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约请我们写一本概要描述当代中国社会的书稿,因为我们的专业训练是社会学。这看起来是一件并不困难的工作,但当我们具体开始实施以后,才感觉到了它的困难。首先,出版社要求的“社会”是相对于一个“(广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特征的狭义“社会”的概念,这样说好像很清楚了,但实际上究竟一个社会的哪些方面属于“社会”的范畴,是一件很难界定的事情,就像本书第1章“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看起来是一个社会典型的政治特征,但如果你要概括一个社会的社会特征时,你还是首先需要说清楚, 这个社会最基本的权力结构是怎么样的。一个社会的基本权力是如何分配的,构成了一个社会运转的基本规则。所以,在我们看来,讲中国 “社会”,首先要从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开始。其次,即使是从狭义的 “社会”视角透视一个社会,相对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视角来说也更为复杂,涉及的方面或领域也更为繁杂。如何在相对有限的篇幅 内讲清楚中国“社会”的特征,需要精心选择那些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特征,使人读后能够对中国“社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鲜明的印象,所以,有了本书的各个章节。最后,本书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但也不是一本旅游指南。因此,我们自己定的标准是:要保持一定的学术水准、学术品位,使得我们的分析能够更深刻、更科学,同时又不能读起来枯燥无味、味同嚼蜡,使人丧失阅读的乐趣。因此,在写作上形成一定的特殊风格就变得十分重要,我们努力这样做了,但不知离理想的目标还差多远。 我们希望这本小书特别能够对这样两部分读者有价值:一是那些希望了解中国社会,但又不甚了解的外国读者;二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社会中, 对这个社会很熟悉,但又没有系统地从整体上思考过中国社会特征的读者。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