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博物学文化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西方博物学文化
|
ISBN: | 978-7-301-30167-8 |
条码: | 9787301301678 |
作者: |
刘华杰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128.00
折扣价:¥121.60
折扣:0.95
节省了6.4元
|
字数: |
620千字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596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9-05-05 |
|
内容简介: |
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学问,体现了人与自然互动中多方面的智慧。本书基于新的知识观、历史观和生态观,依据博物学、科学史、文化史、环境史、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方面的大量文献,较系统地探讨了西方博物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具体研究了塞奥弗拉斯特、约翰·雷、林奈、布丰、格雷、班克斯、伍德、埃莉斯、梭罗、缪尔、利奥波德、卡森、谭卫道等十多位有典型意义的西方博物学家及相关的博物学文化,首次勾勒出西方博物学文化的概貌,也涉及环境史、环境伦理、科技史、认知与性别、生态文明等问题。本书包含相当丰富的信息量,可供哲学、自然教育、环境保护、科学文化研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学者参考。 本书试图揭示这样一种理念:博物学始终平行于自然科学存在和演化,博物学与自然科学有交集但并非其真子集。在这种新的定位中,博物学的价值、意义并不完全由自然科学来评定。博物学历史悠久,经受了持久检验,适应于天人系统的可持续生存。博物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将有助于使人成为人,时刻体认自己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员:知道自己的限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态度和情感上进而在理智上和操作层面尊重大自然,与大自然协同演化。
|
作者简介: |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近些年致力于复兴博物学文化。吉林通化人,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本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博士。主要作品有《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中国类科学》《看得见的风景》《天涯芳草》《博物人生》《檀岛花事》《博物学文化与编史》《中央之帝为浑沌》《青山草木》等。曾获得霍英东奖、文津图书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等。
|
章节目录: |
目 录 引 言 不充分但非常有价值的传统 / 1 第一编 自然主义旅途上的格物致知 / 21 第1章 从亚里士多德到塞奥弗拉斯特 / 22 第2章 培根的博物学 / 61 第3章 雷与17 世纪的博物学 / 72 第4章 林奈的博物学改革 / 96 第5章 布丰的《博物志》 / 124 第6章 自然神学与博物学的捆绑 / 154 第7章 华莱士的追求 / 167 第8章 格雷与进化论 / 197 第二编 对缤纷大自然的“肤浅”探究 / 211 第9章 班克斯的帝国博物学 / 212 第10章 北美大地上的人类与植物(1600—1900) / 232 第11章 以伍德为例看维多利亚时期的博物学文化 / 252 第12章 鸟类爱好者与鸟类学的发展 / 265 第13章 以埃莉斯为例的澳大利亚博物学探究 / 284 第14章 女性的博物学参与 / 307 第三编 无法还原为科学家的迷离身份 / 327 第15章 梭罗的博物学 / 328 第16章 缪尔的博物学与环境思想 / 348 第17章 利奥波德的博物学 / 363 第18章 卡森的博物人生 / 390 第四编 重绘生活世界图景 / 411 第19章 摹写大自然 / 412 第20章 中西博物绘画之比较 / 432 第21章 中西碰撞中的谭卫道 / 461 第22章 作为环境运动的日本自然教育 / 487 第23章 通向保护生物学 / 497 第24章 博物学与生态文明建设 / 523 参考文献 / 543 后 记 / 581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