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出版与新闻传播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五代出版与新闻传播研究
|
ISBN: | 978-7-5672-2657-9 |
条码: | |
作者: |
施建平、曹然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58.00
折扣价:¥52.20
折扣:0.90
节省了5.8元
|
字数: |
220千字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19-06-04 |
|
内容简介: |
本书的总序部分简要回顾了梦中的江南、文学的江南与地理上的江南特点。第一章主要围绕五代出版传播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面临的千年大变革——北方:中原地区战不已、“化胡”任重道远——南方:商业文明的兴起,崇文思潮的流行、政治上的草根民主、民众对生命权、财产权的追求。第二章探讨了南方各地的出版传播活动,包括成都的出版活动、杭州的出版活动、吴越—南唐的出版活动。第三章探讨了北方各地的出版传播活动。第四章介绍了五代时期的新闻传播。
|
作者简介: |
施建平,字仲和,编审,副教授。现供职于苏州市职业大学。曾先后在《学术论坛》《江苏大学学报》《档案与建设》《语文建设》等核心期刊及其他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主持并完成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各一项(09SJD7400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一项(11YJC740087)。
|
章节目录: |
目录: 第一章 五代出版业之纵览:以苏州、杭州为代表 第二章 五代出版的兴盛:儒学复兴的起点 第一节 唐代末年全国各地出版业概况 一、唐王朝的出版及文化思潮流变 二、唐代民间思潮的变化与出版方式的转变 三、唐代的四大出版中心 第二节 蜀中刻书之盛:“扬一益二”+“二帝幸蜀 一、成都成为五代时期出版中心的原因 二、成都刻书的特点:以私人为主,以子集为主 三、花重锦官城:毋昭裔的私人刻书与办私学 第三节 从《韩熙载夜宴图》到“大徐本”,再到后主词从崇尚文学到溺于文字 一、烟雨江南,文化圣地 二、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三、文化兴盛,群英荟萃 第四节 杭州:吴越国的佛教出版活动及影响 一、钱锣及其继任者对文学及出版的热哀 二、吴越四朝元老级和尚永明延寿参与出版的主要经历及贡献 第五节 瓜沙和闽地的出版活动 一、鲜为人知的瓜沙刻书 二、闽地的出版活动 第六节 五代出版文化兴盛的社会根源 一、统治者的非汉族血统带来的异族文化 二、文化上的多元指导 三、“安史之乱”至五代末年的“百年战争 四、图书出版业中出现的“隐形人”和“潜在写作 第三章 冯道刻《九经》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第一节 冯道刻《九经》的历史背景 一、(后唐)李存勖的崛起与后梁的衰微 二、被誉为“当代圣人”的冯道 第二节 冯道刻《九经》的时代背景 一、唐明宗:冯道的第二位贵人 二、国子监、太学等教育机构之状态 三、“粗为小康”背景下的刻《九经》 四、吴越、蜀中出版事业的启发 第三节 冯道刻《九经》的艰难历程 一、冯道主持刻书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刻书经费的筹措与对石刻的借鉴 三、三大刻书体系的形成及标志 第四节 五代刻书对后世的重大影响/12l 第四章 五代时期的新闻传播:官方传播系统 第一节 新闻传播形式的演化 一、先秦时期:中国新闻采集活动的始发点 二、自两汉、三国时期起,官方新闻发布活动的发展 三、新闻传播开始的标志:唐代邸报的出现 第二节 五代时期官方新闻传播系统 一、五代时期的驿站:地方与中央互通信息的中枢系统 二、五代时期的新闻形式及进奏院状和报状 三、五代时期的官方新闻传播的军事特色 第五章 五代时期民间的新闻、信息传播 第一节 五代时期的民间新闻、信息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民间的口头传播分类 一、号 二、谣言、童谣、谣 三、谓之 四、讹言 五、飞语 六、传 第六章 五代新闻传播的典型案例 第一节 吴越国的“童谣 第二节 中原地区战争中的“露布礼 第三节 各地统治者的外号与当时的社会现状 一、睡王 二、罗平妖鸟 第四节 五代士人传播的典型案例 一、陶谷:从“御厨饭”到“好因缘” 二、从“怀安却羡江南鬼”到“一眼胡奴,望英风而月日落 第五节 五代官方新闻传播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七章 五代出版和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官方雕刻儒家经典的开创 第二节 对数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总结 第三节 五代的新闻传播:利用舆论加强统治的合法性 第八章 五代文化的海内外传播 第一节 相关的文化理论 一、赫尔德“生态文化史观 二、泰勒的“文化”定义 三、马克思的“文化观 第二节 文化传播的方式 第三节 五代文化传播案例 一、中原文化对福建一带的影响:白马三郎与甘棠港 二、吴越国、南唐等与海外的商品及文化交流 三、契丹的开国功臣韩延徽 后记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