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语用翻译学:寓意言谈翻译研究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知识系列读本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语用翻译学:寓意言谈翻译研究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知识系列读本
ISBN:978-7-301-31239-1 条码:9787301312391
作者: 侯国金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96.50  折扣价:¥91.68
折扣:0.95 节省了4.825元
字数: 430千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 434页
发行编号:7301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0-04-28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如书名所示,是语用学和翻译学的界面研究,进一步夯实了新型跨学科“语用翻译学”(pragmatranslatology,pragmatics-based translatology或pragmatic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的理论基础,建立了语用翻译学的学理及其相关的寓意言谈(metaphorical talk)译观,如隐喻译观、转喻译观、花径译观、拈连译观等,既是语用和翻译的融合,又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因此分别是对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发展,更是对语用翻译学的推进。 书中不仅有译理“大翻译”的“形而上”反思,译事“小翻译”的“形而下”思考,更是介于其中的翻译“中格局”的“形而中”探讨。本书但凡译例都有译文对比和译评,而译评的依据便是本书的语用翻译学学理和相关译观,对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侯国金,湖北黄石人,中专毕业后治学至博,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华侨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世界汉语修辞学会秘书长。重庆市名师、泉州市高层次人才、“鹭江讲坛”报告人。研究方向为语用翻译学、语用修辞学、认知语用学,涉猎语用等效译观、花园路径、仿拟、构式语法等领域。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次。出版诗集两部,专著八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章节目录:
第一章 语用学说略 ……………………………………………………………1 1.1 何谓语用学? ……………………………………………………………1 1.2 语用学的语言哲学渊源 …………………………………………………3 1.3 从“语用学”定义来看语用 ………………………………………………5 1.4 语用学的学科定位 ………………………………………………………8 1.5 意义的显和隐 ……………………………………………………………11 1.6 意义的语境依赖性 ………………………………………………………14 1.7 语用预设 …………………………………………………………………19 1.8 含义的生成和推理 ………………………………………………………23 1.9 合作性和合作原则 ………………………………………………………28 1.10 以言行事和语为 …………………………………………………………32 1.11 社会语为的礼貌性和切当性 ……………………………………………36 1.12 关联论 ……………………………………………………………………40 1.13 顺应论 ……………………………………………………………………43 1.14 语用原则 …………………………………………………………………45 第二章 翻译学说略 ……………………………………………………………54 2.1 何谓翻译? ………………………………………………………………54 2.2 杂议翻译定义 ……………………………………………………………65 2.3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70 2.4 翻译能保值吗? …………………………………………………………73 2.5 归化和异化的互补性 ……………………………………………………75 2.6 翻译是创作吗? …………………………………………………………83 2.7 为什么说翻译问题是语用翻译问题? …………………………………87 第三章 语用翻译学及其翻译观 ………………………………………………91 3.1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出路:语用翻译学 ……………………………………91 3.2 语用翻译学的建立 ………………………………………………………97 3.3 语用翻译学的基本译观 ………………………………………………102 3.3.1 翻译研究的语言派和文化派之间的调停 ………………………102 3.3.2 关联-顺应译观 ……………………………………………………117 3.3.3 构建主义译观 ……………………………………………………124 3.3.4 语用标记等效译观 ………………………………………………126 3.4 随意言谈中的寓意言谈 …………………………………………………133 3.4.1 随意言谈的语用标记值 …………………………………………133 3.4.2 转类和串类的语用含糊 …………………………………………136 3.4.3 语用含糊的解读和翻译 …………………………………………138 第四章 语用翻译学个案研究 …………………………………………………142 4.1 颜色词的随意用法及其翻译 …………………………………………142 4.1.1 红色 ………………………………………………………………145 4.1.2 白色 ………………………………………………………………161 4.1.3 黑色 ………………………………………………………………173 4.1.4 黄色 ………………………………………………………………185 4.1.5 蓝色 ………………………………………………………………194 4.1.6 绿色 ………………………………………………………………201 4.1.7 颜色词翻译小结 …………………………………………………209 4.2 隐喻之语用翻译观 ……………………………………………………211 4.2.1 何谓隐喻? ………………………………………………………213 4.2.2 隐喻如何翻译? …………………………………………………230 4.3 转喻之语用翻译观 ……………………………………………………251 4.3.1 何谓转喻? ………………………………………………………251 4.3.2 转喻的语用翻译 …………………………………………………269 4.4 花径之语用翻译观 ……………………………………………………313 4.4.1 花径概述 …………………………………………………………313 4.4.2 代尼尔的花径语用观 ……………………………………………315 4.4.3 泛化的语用花径 …………………………………………………317 4.4.4 外语教学中的花径 ………………………………………………325 4.4.5 花径如何翻译? …………………………………………………330 4.5 其他辞格及其翻译 ……………………………………………………336 4.5.1 汤姆诙谐句及其翻译 ……………………………………………336 4.5.2 拈连的语用译观 …………………………………………………339 4.5.3 轭配的语用译观 …………………………………………………344 4.5.4 仿拟的语用译观 …………………………………………………349 4.5.5 双关的语用译观 …………………………………………………356 第五章 语用翻译学译评点滴 ………………………………………………365 5.1 文化派和语言派眼中的季羡林:一种折中 ……………………………365 5.2 也说Translating China与《翻译中国》的是非 …………………………371 5.2.1 引言 ………………………………………………………………371 5.2.2 能否说“Translating China”呢? ………………………………372 5.2.3 能不能说“翻译中国”呢? ………………………………………375 5.2.4 是什么东西被“翻译/ translate”? ………………………………377 5.2.5 《翻译中国》和Translating China孰先孰后及翻译问题 ………378 5.2.6 何为翻译之本? …………………………………………………379 5.2.7 本节结论 …………………………………………………………383 5.3 文艺作品名翻译中的重命名:答曹明伦教授 …………………………384 5.3.1 引言 ………………………………………………………………384 5.3.2 “重命名译观”并非“重命名观” ………………………………384 5.3.3 “曹氏译观”刍议 …………………………………………………385 5.3.4 翻译中之重命名策略无须“正名” ………………………………389 5.3.5 讨论:重命名的译者先用性和语用限制 …………………………392 5.3.6 本节结论 …………………………………………………………394 主要参考文献 …………………………………………………………………396 鸣 谢……………………………………………………………………………421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