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走进古典诗词写作(修订版)(人大附中名师语文课)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走进古典诗词写作(修订版)(人大附中名师语文课)
ISBN:978-7-300-28551-1 条码:
作者: 解村 王强 昌盛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2-1 开本:0
定价: ¥49.80  折扣价:¥44.82
折扣:0.90 节省了4.98元
字数: 20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285511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0-09-08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三位主讲教师分工,从近体诗、古风、词三类诗词体入手,讲述各自格律、写作方法、技巧,并对学生习作进行点评。本书出版以来收到读者反馈,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近体诗格律理解仍有困难;二是格律入门之后如何创作出成熟的作品,希望得到进一步指引。此外,读者反映教师对学生作品的点评和修改很有指导性。
以近体诗写作部分为例,解村老师将写作规则讲得非常清晰明白。而学习规则,是为了能写诗、更懂诗,如果能让读者通过诗明白规则,再通过规则更理解诗,则对读者帮助更大。一个古诗文积累平平的中学生,单看平仄规则,会有点懵。故规则部分需要补充一些示例,让读者对不同的平仄格式有具体的感知。此外,读者看了近体诗写作规则,可能会想:写近体诗为什么要遵从这些规则呢?如果能在讲解示例的过程中,教读者欣赏规则带给近体诗的形式美、声律美,则更有助于读者理解规则,欣赏近体诗。
基于上述原因,三位作者分别对各自的部分进行修订。

作者简介:
解村,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人大附中语文教师。古典诗词写作课主讲教师,讲授近体诗部分。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结业学员,兼事文学翻译,译有莎士比亚戏剧《无事生非》等。

王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文学硕士,人大附中语文教师。古典诗词写作课主讲教师,讲授古风部分。连续多年承担高三一线教学工作。自2013年开始探索中学生国学经典研读教学工作,在校内开设“国学读经班”。著有《中学论语专题精讲》等。

昌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大附中语文教师。古典诗词写作课主讲教师,讲授填词部分。两届全国中学生朗诵大会指导教师特等奖得主。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级古筝教师。

章节目录:
绪论 从“诗骚”到“诗词” 中国诗歌发展简述
诗歌的源头:先秦“诗骚”
诗歌的演进:汉魏六朝的古体诗
诗歌的巅峰:唐代近体诗
诗歌的新变:词与曲
余谈

第一章 近体诗的写作
什么是近体诗?
近体诗的平仄
近体诗的对仗
近体诗的句法与篇法
近体诗的情感与意象
学生作品选评
近体诗的几种“玩法”

第二章 古风的写作
什么是古风?
古风的文体特征
古风的表达技巧
古风的谋篇布局
谈诗歌的格调

第三章 填词
漫话小词
词体常识
填词技法
词的风格、美感与创作指要
研读词话,知好词之“所以然”
今人填词的主要方向——以人大附中师生作品为例
词在音乐层面的再开拓

第四章 古韵今声

附录
后记

精彩片段:
第二章 古风的写作

谈诗歌的格调

兴象与义理

中国古代诗歌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酝酿,至唐代而成一高峰,诗作数量之多,表现形式之丰,取材范围之宽,皆超迈前代,蔚为大观,不意竟给后来的宋人造成诗源枯竭的困境。天地运转,世道轮回,宋人所见之山川风物,所经历的世事沧桑,与唐代相比并未有巨大的变化,故而对宋人而言,唐人几乎已经将种种自然物象、人间冷暖写尽。这就使得有宋一代的文人,必须为诗歌创作找到一个新的方向。

宋人非常清楚自己的这个处境,他们常常在专门的诗论或随手的信札中表现出对宋诗发展路径的思考。比如苏轼曾批评李白的诗歌“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认为李白的诗歌虽用语高华大气,但缺乏深刻的、值得玩味的义理;而严羽则在《沧浪诗话》中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批评宋诗议论过多,缺乏物象描摹与直觉的传达,乃至苦涩。抛开他们对唐宋诗歌的高下评判,我们看到他们都敏锐地意识到了宋诗与唐诗的不同路向,即唐诗侧重对物象的描摹,而宋诗重视对义理的挖掘。

从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经验来看,诗歌的意境构成不外乎兴象与义理这两个方面。所谓“兴象”,即在诗歌写作中,通过对物象的描摹,传达最直接的感受,折射最真切的情志;所谓“义理”,即注重运用理性与学养,借由一事一物寄托自己的趣味与哲思。一者追求真切动人,一者追求深邃有味。

在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环境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宋人要在兴象上超越唐人是很困难的,但是在义理思考方面,宋人因其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于唐人更有优势。因而,苏轼、黄庭坚等最具代表性的宋诗大家,并不在描摹兴象上与唐人一较高下——尽管他们的才学并不下于李杜高岑等唐代前辈。他们凭借自己的哲思与学养,在义理的方向上别开一路。所以,唐诗重情,宋诗重意,唐诗重写境,宋诗重写心。

我们现在的中学教科书,有重唐轻宋的倾向。这一方面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考虑到中学生人生体验和学养的有限。钱钟书先生曾说:“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唐人如少年人,血气方刚,情感迸发;宋人如中年人,情思内敛,胸怀淡泊。少年读宋诗,常常感觉字句古奥,表意曲折,不如唐人的诗歌表达流畅自然,气势潇洒痛快。然而我们在经过大量的经典阅读,并经历世事沧桑之后,反而会更欣赏宋诗中的深味。

思想往往起始于对自然物象的感触;而深思本身又可以触发更深的思考,从而使人类的思想本身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自然物象有限,而人类的思想无限。日月山川,亘古恒常;人类的思想世界却可以层层扩展,不断演进,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兴象与义理,这两种并举对等的创作路向,虽然在审美趣味上是不分高下的,但是后者所通向的世界之广却远超乎前者。所以,就我们学习诗歌创作而言,学唐诗固然有熟悉典范、夯实基础的意义,但是要想开创天地,变化乾坤,就不能忽视宋人为我们开拓的广阔的天地。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